后土信仰的当代价值
http://www.newdu.com 2024/11/25 04:11:54 《世界宗教文化》2018年第 梁琛 赵芃 参加讨论
摘要:后土信仰是源自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后土信仰作为中国最古老的“根祖文化”,增强了人们对祖国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对于传承爱国敬业、勤劳勇敢,不畏艰险的优良传统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后土信仰彰显了中国古代对于土地的崇拜,“尊天而亲地”有利于人们以各种美德回报于“神地”之恩惠,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后土信仰为人们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的形成和各种文学艺术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思想源泉,奠定了雄厚的文化基础。后土信仰还有利于海峡两岸文化交流,开展国际文化合作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对于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繁荣文学艺术创作,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食粮,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后土信仰 文化精粹 生态机理 当代价值 作者简介:梁琛,四川大学2017级在读博士研究生;赵芃,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教授,博士,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兼职教授。 后土信仰源自先民对天和地的自然崇拜,先民认为“天”是万物主宰,“地”是万物的根源。所以,人们用世间最尊贵的“皇”字敬天,用“后”字尊地。“皇天后土”意味着对于天的尊敬,对于土地的崇拜。“后土”的“后”,本来也是指君王,“后”本是相对开国之君而言的,指的是开国君王之后的君位继承。在甲骨文中,“后”字形为:人在左下方是一口字,右上方是一拢起的手。但自金文、,将“后”字形成镜象翻转,拢起的手移到左上方,便一直沿用至今。《説文解字》:“后,继体君也。象人之形。施令以告四方,故厂之。从一口,发令者,君后也。凡后之属皆从后。”因为在远古氏族部落中,一般发号施令者为女性的权威,所以“后”为有权威的女性长辈。在甲骨文的卜辞中,“后”还经常用来代指氏族中的女性首领,因而被引申为帝王的正妻等含义。随着人类对土地滋养万物功能认识的不断深入,在“万物有灵”观念的驱使下,逐渐产生了对“土地”的顶礼膜拜。人们像敬重帝王一样的敬重土地,并在“土”字前冠以帝王之辞“后”,后即厚也,古字“后”“厚”通用,即“后土”。后土信仰在当代社会发展中具有一定的价值和积极意义。重塑后土观念,不但有利于人们追根问祖,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粹,有利于增强对于土地的敬畏热爱之情,有利于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强化对于生态保护的责任感,还有利于丰富文学艺术创作,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的精神文化食粮,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一、后土信仰有利于人们追根问祖,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粹 后土信仰是源自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忘后土,有利于人们追根问祖,追根思源,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粹。从《山海经》等先秦两汉文献看,后土应属男性神。《山海经·海内经》云“炎帝之妻,赤水之子听訞生炎居,炎居生节并;节并生戏器,戏器生祝融,祝融降处于江水,生共工,共工生术器,术器首方颠,是复土穰,以处江水。共工生后土,后土生噎鸣,噎鸣生岁十有二。”《左传·昭公二十九年》曰:“共工氏有子曰句龙,为后土,……后土为社,稷,田正也”。《国语·鲁语上》“共工氏之伯九有也,其子曰后土,能平九土,故祀以为社。”汉代蔡邕《独断》“社神,盖共工氏之子句龙也,能平水土,帝颛顼之世,举以为土正,天下赖其功,尧祠以为社。”句龙氏以句龙为图腾,为炎帝神农氏之后,能平水土,被选为部落联盟的土正,被祀为后土,即土地之主,成为人们祭祀的土神或社神,长期被人们所歌颂,历数千年而不衰。社神和稷神合称社稷,成为中国历朝作为国家保护神,且成为中国历朝的国家标志的名称。中华文明源于后土文化,后土信仰作为中国最古老的“根祖文化”,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典型原始文化样态,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粹之一。 后土信仰成为华夏民族文化之源。历史上人们又赋予后土女神之称,并被称之为“皇母”“圣母”“地母”“土母”“女娲”“大地之神”“四海朝拜的女神”等尊称,历尽历代帝王奉祀。《太平御览·卷七十八》引《风俗通》曰:“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作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于絙泥中,举以为人,故富贵者黄土人也。”在中华文化几千年的发展演变中,后土女娲观念逐渐渗透到人们的灵魂深处,使中华民族逐渐对于后土女娲信仰有了认同感,从而产生了一种民族凝聚力。后土信仰对中华文明的进步和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特别是对有文字记载以前的中华文明史的起到了重要作用。后土信仰产生和发展见证了中华文明的发展史。《孝经纬》曰:“社,土地之主也。土地阔不可尽敬,故封土为社,以报功也;稷,五谷之长也,谷众不可编祭,故立稷神以祭之”。社稷的本义是土神和谷神,后引申指国家,缘自古代建国与后土具有相依相成关系。《周礼·大祝》:“建邦国,先告后土,用牲币。”郑玄注:“后土,社神也。” “后土”与国家兴衰也密切相关。“王者父事天,母事地,推人事父母之事,故亦天地之祀。山川以下,报功之义也。社稷报生万物之功;社报万物,稷报五谷。”又曰“于惟太社,官名后土。是曰句龙,功著上古。德配帝皇,实为灵主。克明播植,农正具举。尊以作稷,丰年是与。义与社同,方神北宇。建国承家,莫不修叙。”所以,《白虎通义》云:“王者自亲祭社稷何,社者土地之神也,土生万物天下之所主也。尊重之,故自祭也。”由此而产生了对于土地的祭祀崇拜。黄帝最早祭拜后土“轩辕扫地而安九土”。后土信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代表性,不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而且具有形象的物质载体,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粹。后土信仰承载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精神,奠基中华文明的原始先祖——后土女娲。传说中女娲氏创立四时、教民结网、发明文字、钻木取火、制定婚礼、采桑养蚕、炼石补天、创造舞乐等,对增强人们对祖国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弘扬中华民族爱国敬业、勤劳勇敢,不畏艰险的优良传统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后土信仰蕴含着中华民族优秀道德人格力量。“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坤,地也,故称乎母。”后土又称之为圣母娘娘,是掌握土地的最尊之神。历代皇帝祭祀后土的目的就是为了祈保土地肥沃,五谷丰登、百姓富足、江山永固。汉字“土”在甲骨文和金文中写法有点像母亲的乳房,也称之为地乳。土就是母。后土就是代表母亲的权威、尊严、温柔和宽厚、善良。万荣后土祠正殿柱上楹联:“后配六合之天,至上至尊,圣德自应崇代代;土为万物之母,资生资育,世人所以称娘娘”。 土地美德如母亲,无私奉献,宽厚柔顺。后土文化通过祭祀所表现出来的礼仪秩序、伦理道德,在帝王亲自的示范和自上而下的倡导下,具有了对民众的表率作用,指导和规范民众的道德行为,要求人们遵从传统道德。帝王屡次祭祀后土,是对忠祖孝亲观念的弘扬和倡导,敬天法地、孝亲顺长、忠君爱国、尊师重教等,其行为影响天下百姓,形成了华夏民族特有的道德行为定势和道德行为习惯,从而形成尊重天地、效法自然,以及敬天法祖,忠于国而孝于亲的优良传统。后土信仰反映了人民群众祈福求寿、消灾辟祸,保佑安康、延续子嗣、子孝女贤的朴素愿望。后土信仰对于人们崇尚“孝道”,尊老爱幼、孝老爱亲,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起到积极作用。后土文化中“祈嗣于后土,祈雨于龙君,祈福于财神,祈贵于文昌魁星,恒情类然。”有利于满足人们福寿康宁,“子孙繁盛”“子女平安”“子孝女贤”精神需求,实现人民群众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后土信仰有利于人们增强“亲地”意识,践行绿色发展理念 后土信仰彰显了中国古代对于土地的崇拜, 土地是人类生存之本,具有神圣性。人们崇拜土地,因为土地是万物的负载者,土地作为农耕时期人类生活的命脉倍受人们的爱戴和珍惜。《周礼·大宗伯》:“王大封,则先告后土。后土,土神也,黎所食者。封是土地之事,故先以礼告后土神,然后封之也。”《白虎通义·社稷》载:“王者所以有社稷何?为天下求福报功。人非土不立,非谷不食,土地广博,不可遍敬也;五谷众多,不可一一而祭也,故封土立社,示有土尊,稷,五谷之长,故封稷而祭之也。”《吕氏春秋·上农》曰:“有年瘞土,无年瘞土。”高诱注“祭土曰瘞;年,谷也。有谷祭土,报其功也;无谷祭土,禳其神也。”瘞土,祭祀土神。有年瘞土是为了报谢土神,无年瘞土是为了禳除灾祸。《太平御览·社稷》曰:“国以民为本,人以食为天,故建国君民,先命立社。地广谷多,不可遍祭,故于国城之内,立坛祀之,亲之也,日用甲,遵之也。”《礼记·郊特牲》曰:“社,所以神地之道也。地载万物,天垂象,取财于地,取法于天,是以尊天而亲地也。故教民美报焉。”对土地的崇拜在今天仍然有现实意义,大地赐予人类的各种恩惠,人们应该“尊天而亲地”,即不但尊天,更应该增强“亲地”意识,以各种美德回报于“神地”之恩惠。“亲地”应敬畏土地。世间万物源于土,归于土,土为万物之母,土乃万物之根本。大地的泥土,为人类带来无限生机,人类的生存,衣食住行均来自大地的恩赐。土地博大而厚重,能承载世间万物。对土地的敬畏,对土地的感恩、是人类从远古就形成的情感。“亲地”应保护耕地。耕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面对中国耕地严重不足的严峻形势,采取各种措施,预防和消除危害耕地及环境的因素,稳定和扩大耕地面积,维持和提高耕地的物质生产能力。“国家实行耕地轮作休耕制度,重点在地下水漏斗区、重金属污染区、生态严重退化地区开展试点,安排一定面积的耕地用于休耕,对休耕农民给予必要的粮食或现金补助。”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和人民生活富裕美好的前提条件。“亲地”还应善待土地。土地就是人类生命之源,与人类的生存息息相关。土地资源是人类的生命线。“开展国土绿化行动,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的综合治理,强化湿地保护和恢复,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善待土地应保持土地的自然耕作能力,不能过度利用和开发土地,通过恢复植被、建设水源涵养区达到控制土壤沙化、降低水土流失的目的。给土地留有必须的尊严,给子孙后人留下生存空间是当代经济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本价值取向。 后土信仰所具有“五土”“五行”思想,蕴含着生态自然机理,对于我们保护生态环境,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具有借鉴意义。关于“五土”的生态自然思想,蔡邕《独断》载“先儒以神祭五土之神。五土者,一曰山林,二曰川泽,三曰丘陵,四曰坟衍,五曰原隰。曰社者,所在土地之名也。凡土之所在,人皆赖之,故祭之也。若唯祭斯五者,则都邑之土,人不赖之乎?且邑外之土,分为五事之外,无余地也。何必历举共名乎?以此推之,知社神所在土地之名也。又问曰:社既土神,而夏至祭皇地祇于方丘,又何神也?答曰:方丘之祭,祭大地之神;社之所祭,乃邦国乡原之土神也。”《周礼·地官·大司徒》曰:“以天下土地之图,周知九州之地域广轮之数,辨其山林、川泽、丘陵、坟衍、原隰之名物。而辨其邦国都鄙之数,制其畿疆而沟封之,设其社稷之壝而树之田主,各以其野之所宜木,遂以名其社与其野。”其中,社稷,后土即田正之神;壝,坛与堳埒也;田主,田神后土田正之所依也,诗人谓之田祖。所宜木,谓若松柏栗也。《周礼·地官·大司徒》又曰:“以土会之法,辨五地之物生:一曰山林,其动物易毛物,其植物宜皂物,其民毛而方。二曰川泽,其动物宜麟物,其植物宜膏物,其民黑而津。三曰丘陵,其动物宜羽物,其植物宜核物,其民专而长。四曰坟衍,其动物宜介物,其植物宜荚物,其民晳而瘠。五曰原隰,其动物宜赢物,其植物宜丛物,其民丰肉而庘。”关于“五行”的生态自然思想,《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卷一《后土皇地祇》“天地未分,混而为一,二仪初判,阴阳定位,故清气腾而为阳天,浊气降而为阴地。为阳天者,五太相传,五天定位,上施日月,参差玄象。为阴地者,五黄相乘,五气凝结,负载江海,山林屋宇,故曰天阳地阴,天公地母也。《世略》所谓土者,乃天地初判黄土也,故谓土母焉。”《白虎通义·五行》曰:“五行者,何谓也,谓金木水火土也。言行者,欲为天行气之义也。地之承天犹妻之事,夫臣之事君也。……土在中央者主吐,含万物土之为言吐也。何知?《东方生乐记》曰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土所以不名时地,土别名也。比于五行最尊,故不自居部职也。” “中央土,火休而盛德在土也。谓中央,谓四时之中间也。土虽寄王于四季之末,然五行播四时。春为木,夏为火,秋为金,冬为水,而火生土,土生金。土之次在火、金之间,故其气偏王于季夏之末,居四时之中央。”山林、川泽、丘陵、坟衍、原隰”等五土,以及“金木水火土”等“五行”思想与今天我们倡导的“绿水青山”生态保护体系具有相似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态底线,需要人们倍加爱护和珍惜。当今世界,绿色发展已经成为一个重要趋势,“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应当像对待自己的生命一样善待生态环境。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完善天然林保护制度,扩大退耕还林还草。严格保护耕地,扩大轮作休耕试点,健全耕地草原森林河流湖泊休养生息制度,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对于我们发掘后土信仰的当代价值,更好地理解土地在现代生活中的功能与作用,保护生态环境,实现效率、和谐、持续为目标的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方式的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后土信仰有利于强化生态保护责任。后土又称之为古代掌管有关土地事务的官,即“土正”。《礼记·月令》:“其帝黄帝,其神后土。”郑氏曰:“此黄精之君,土官之神,自古以来著德立功者也。黄帝,轩辕氏也。后土,亦颛顼氏之子,曰犂,兼为土官。”《左传·昭公二十九年》载蔡墨言于魏献子曰: “夫物,物有其官,官修其方,朝夕思之。一日失职,则死及之。失官不食。官宿其业,其物乃至。若泯弃之,物乃坻伏,郁湮不育。故有五行之官,是谓五官。实列受氏姓,封为上公,祀为贵神。社稷五祀,是尊是奉。木正曰句芒,火正曰祝融,金正曰蓐收,水正曰玄冥,土正曰后土。”社为地神,稷为谷神,百谷生于土,社稷为地神。《左传·文公十八年》载:“舜臣尧,举八恺,使主后土,杜注:‘后土地官。禹作司空,平水土,即主地之官’。以揆百事,莫不时序,地平天成”。后土信仰有利于人们强化生态保护责任,对土地产生敬畏之心,从而敬奉土地,热爱土地,保护耕地。党十九大报告指出:“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优化生态安全屏障体系,构建生态廊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网路,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完成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划定工作。”后土信仰可以唤起和引导人们更加敬奉土地,爱惜土地,担负起保护土地的历史责任。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像保护生命一样保护生态环境。深入实施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生态保护和修复,优化以土地为核心的生态安全格局,开展国土绿化行动,保护耕地林地草地湿地,健全耕地草原森林河流湖泊休养生息制度,真正使后土信仰中有关土地生态责任思想深入人心,重新认识土地在人们生存和发展中的重要价值和地位,以更加科学的手段和方法保护土地,合理利用土地,修复生态自然资源,让土地发挥更多的效能造福国人,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做出应有的贡献。 三、后土信仰为文学艺术创作提供了丰富素材,有利于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食粮 后土信仰对于繁荣和丰富文学艺术创作,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具有重要意义。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后土信仰作为上古轩辕黄帝时期就出现的一种“大地之神”崇拜,经历了从国家祭祀到民间信仰的过程,并且产生和演绎了众多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建筑绘画等文化艺术作品,对于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起到了一定作用。后土信仰比较浓郁的山西晋南地区,特别是以其发源地万荣县庙前村最为浓厚的民俗民风,为后土信仰的发展和繁荣提供了丰富的原始素材。后土信仰历史悠久,影响广泛,作品繁多,其蕴含的深层次文化长期以来在山西人民精神世界的构建乃至中国人民精神世界的孕育及其文化艺术创作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为人们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的形成和各种文化艺术作品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思想源泉,奠定了雄厚的文化基础。后土信仰的相关内容至今还记载于很多文献资料之中,为人们开展后土信仰研究和以后土信仰为题材的文学艺术创作提供了条件。包括史料史书,如《山海经》《国语》《左传》《论语》《礼记》《史记》《汉书》《祭典》《三统历》《毛传》《通典》《尚书》《周礼》《楚辞》《白虎通义》《孝经》《中庸》《郑志》《周书》《通事会元》《旧唐书》《宋史》《文献通考》《后汉书》《晋书》《隋书》《宋书》《淮南子》《风俗通义》《荣河县志》等;文章碑刻,如《历朝立庙致祠实迹》《唐玄宗祠汾阴后土碑》《宋真宗汾阴二圣配飨铭》《祀后土玉册文》《祀汾阴坛颂》《谏幸汾阴疏》《创建后土庙碑记》《重修太宁庙记》《汾阴后土庙记》《汾阴祠记》;清潘国华《重建汾阴后土祠记》,清戴儒珍《迁建汾阴祠记》等;神话传说,如《盘古开天辟地》《龙马负图处》《伏羲与女娲》《女娲补天》《老君补天》《女娲与共工之战》《送子娘娘》《黄帝东迁 轩辕祭祖》《黄帝战蚩尤》《先蚕娘娘》《鼓楼大鼓》《铸钟》《钜灵降龙》《钜灵传奇》《黄河滩地的来源》《走麦罢》《祭祀礼仪》《后土圣母与生育风俗》等;楹联,如万荣后土祠正殿柱上楹联“后配六合之天,至上至尊,圣德自应崇代代;土为万物之母,资生资育,世人所以称娘娘”,万荣陈振民“问祖寻根,原出后土,唯期世代子孙,牢记汾阴后土祭;谋功建业,概寄秋风,更愿阳刚士女,熟读汉武秋风辞”,万荣柴化安“轩辕脽上,扫地为坛,炎黄子孙,问祖不忘后土庙;汉武河中,赋辞题句,华夏儿女,咏怀常上秋风楼”;诗词,如汉·刘彻《秋风辞》、唐·李适《后土祠》、唐·杨巨源《后土祠送田彻》、宋·赵恒《汾阴礼成》、元·段成己《汾水秋风》、明·张四维《汾阴祠怀古》、明·薛瑄《后土祠》、清·陈觐圣《后土庙自康熙元年河决被冲修志有感》、清刘允升《后土祠》等。民俗文化中的节日仪式,如后土祠农历三月十八传统庙会---社日,至今还保留的“祈年”“求子”,社戏演出、社鼓竞技等民间祭祀活动,为人们开展文学艺术创作提供丰富的资料和范例,对于繁荣文学艺术创作会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后土信仰还有利于海峡两岸开展文化交流,不断丰富两岸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后土之神在台湾普遍被称为“地母”。通常称呼有“地母至尊”“虚空地母”等。“地母”一词在台湾的流行,源自祖国传统文化宝典《三教源流搜神大全》称后土皇地祇为“土母”及“天公地母”之称,还可能与台湾民间卜吉祥择日所用《玉匣记》《地母经》流行有关。台湾地母神尊称为“虚空地母无量慈尊”,此称即出于“地母经”。台湾地母信仰和大陆后土信仰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文化渊源、经典解读、民间祭祀、物化载体、建筑美学、艺术绘画等方面有着很广泛的交流和合作空间,后土信仰可以成为海峡两岸同根共祖的情结,后土信仰交流和创作可以为两岸人民提供更多的精神食粮。 后土信仰还有于开展国际文化合作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在当今大数据、网络化的时代,将后土文化融入全球化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民俗文化艺术创作之中,不但有利于发掘寻根文化,使后土信仰成为联系全球华人的情感纽带,有利于繁荣和丰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共赢、共享文化艺术繁荣发展带来的红利;还有利“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民心沟通和地缘文化圈的共建。譬如:女娲传说中的采桑养蚕在周朝已是一项重要的农事,自汉朝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丝绸之路”后,蚕丝在我国的对外贸易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女娲“采桑养蚕”的美好传说对于我们今天弘扬古丝路精神,实现古丝绸之路的文化复兴,开展与丝路沿线国家合作共赢,加强“一带一路”文明圈建设具有积极意义。 后土信仰还有利开展文化旅游,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后土信仰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积累和沉淀很多文化艺术成果,为我们开展以音乐、影视、戏剧、舞蹈、雕塑、绘画、小说、故事、传说为主要形式的文学艺术创作,不但丰富旅游文化产品创造了条件。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后土文化,衍化为旅游产品,将后土文化打造成地方文化名片和经济文化增长点,不断繁荣和丰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也是后土信仰在当代的价值所在。当然,发展后土旅游文化产业应当注意时代化、城镇化、世俗化和科学化等相关问题。时代化:后土信仰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旅游文化产品、推广、销售应该与人们当代对于传统文化品位需求相适应,包括思想性、趣味性、便捷性和网络性的需要。应多开发一些手机APP,利用互联网+、物联网+等先进手段满足人民群众对于后土信仰便捷化、信息化和多功能化的需要。城镇化趋势,传统乡村后土信仰会减弱,原来纯后土信仰的宗教崇拜活动会以民俗和休闲旅游的形式,以后土信仰为题材的旅游休闲文化,应当与人们休闲旅游文化、乡村田园生活相结合。世俗化趋势:在当代社会发展中对后土的祭祀活动,越来越多被人们日常生活和休闲生活旅游所淡化,后土信仰神圣性活动,宗教生活会越来越减弱,后土旅游文化应注意神圣性与普世性的结合。科学化趋势,对鬼神的信仰会趋于减弱,后土信仰会越来越理性化,后土旅游应适应当代人们对于后土信仰的不同变化,以满足人民群众不同精神生活的需要为导向,后土信仰的宗教性、神秘性在弱化,而对于后土信仰的历史性、科学性、知识性、艺术性、审美性等需要在不断增长。 总之,后土信仰在当代社会具有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伦理和国际交流与合作的价值。后土信仰所蕴含的文化精粹、生态机理、旅游资源等,对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护生态环境,敬奉土地,热爱土地,合理利用土地,实现生态可持续发展,繁荣文学艺术创作,发展旅游文化产业,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等都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注释:略。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