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天下秩序”与“差序疆域”(4)
http://www.newdu.com 2024/11/25 03:11:47 《江海学刊》2019年第3期 赵现 参加讨论
注释 1 杨伯峻:《列子集释》卷五《汤问篇》, 中华书局1979年版, 第148~153页。 2 《公羊寿传》, 何休解诂, 徐彦疏、浦卫忠整理, 杨向奎审定《春秋公羊传注疏》卷一《隐公元年》,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第29页。 3 关于中国古代的“天下”观念及构建“天下秩序”的努力, 可参见赵汀阳《天下格局——世界制度哲学导论》,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甘怀真编《东亚历史上的天下与中国概念》, (台北) 台湾大学出版中心2009年版。 4 《礼记正义》卷五三《中庸》, 郑玄注, 孔颖达疏, 龚抗云整理, 王文锦审定, 十三经注疏整理本,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第1704~1705页。 5 [日]渡边信一郎:《中国古代的王权与天下秩序——从日中比较史的视角出发》, 徐冲译, 中华书局2008年版, 第4~5页。 6 顾颉刚、刘起釪:《尚书校释译论·周书·召诰》, 中华书局2005年版, 第1442页。 7 《史记》卷一《五帝本纪》, 中华书局1959年标点本, 第43页。 8 (29) 《史记》卷二《夏本纪》, 中华书局1959年版, 第77、80页。 9 李民、王健:《尚书译注·周书·周官》,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 第357、358页。 10 (56) (57) 《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 中华书局1959年版, 第245、236、246页。 11 《后汉书》卷五一《陈禅列传》, 中华书局1965年标点本, 第1685页。 12 《明史》卷六三《乐志三》, 中华书局1974年标点本, 第1568~1569页。 13 李民、王健:《尚书译注·周书·武成》,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 第211页。 14 杨伯峻译注:《孟子译注》卷一四《尽心章句下》, 中华书局1960年版, 第324页。 15 《汉书》卷六四上《严助传》, 中华书局1962年标点本, 第2784页。 16 《三国志》卷一三《魏书·钟毓传》, 中华书局1964年标点本, 第400页。 17 春秋时期鲁国大夫臧文仲称:“刑五而已, 无有隐者, 隐乃讳也。大刑用甲兵, 其次用斧钺;中刑用刀锯, 其次用钻笮。薄刑用鞭扑, 以威民也。故大者陈之原野, 小者致之市朝, 五刑三次, 是无隐也。”左丘明撰, 鲍思陶点校:《国语》卷四《鲁语上·温之会》, 《二十五别史》第1册, 齐鲁书社2000年版, 第77页。 18 李大龙指出古代中国是“传统王朝国家”。李大龙:《从“天下”到“中国”:多民族国家疆域理论解构》, 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 第135~138页。 19 舜在即位前, 接受尧所安排的政治历练, 从在民众中倡导人伦规范开始, 继之以管理百官, 最后和睦诸侯。“慎徽五典, 五典克从。纳于百揆, 百揆时叙。宾于四门, 四门穆穆。纳于大麓, 烈风雷雨弗迷。” (顾颉刚、刘起釪:《尚书校释译论·虞夏书·尧典》, 第98页) 在正式即位前, 舜首先履行祭祖仪式, 更将政治纳入血缘脉络之中。 20 顾颉刚、刘起釪:《尚书校释译论·虞夏书·尧典》, 中华书局2005年版, 第2页。 21 学界普遍认为这一差序格局呈现同心圆结构。比如高明士考察了帝制中国的天下秩序格局, 指出中国古代天下秩序是由内臣地区、外臣地区、暂不臣地区构成的“三层同心圆结构”。高明士:《天下秩序与文化圈的探索——以东亚古代的政治与教育为中心》,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 第18~23页。与“差序疆域”概念相比, 同心圆结构不仅未明确揭示出不同圈层之间的历史差异, 而且有将中国古代疆域以其地理距离而加以整齐化的嫌疑, 对于中国古代疆域体系的揭示, 相应不如“差序疆域”贴切。 22 关于商周服制, 参见张利军《商周服制与早期国家管理模式》, 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版。 23 (31) (33) (34) (37) 郑玄注, 贾公彦疏, 赵伯雄整理, 王文进审定《周礼注疏》卷三三《夏官司马下·职方氏》, 十三经注疏整理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第1030、1030、1030、1033、1033页。 24 董珊:《谈士山盘铭文的“服”字义》, 《故宫博物院院刊》2004年第1期;晁福林:《从士山盘看周代“服”制》, 《中国历史文物》2004年第6期。 25 (30) 顾颉刚:《畿服》, 顾颉刚:《史林杂识》, 中华书局1963年版。 26 顾颉刚、刘起釪:《尚书校释译论·周书·酒诰》, 中华书局2005年版, 第1403页。 27 (28) 黄怀信、张懋镕、田旭东撰, 黄怀信修订, 李学勤审定:《逸周书汇校集注》 (修订本) 卷七《王会解第五十九》,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 (以下版本同) , 第810、808~809页。 28 (32) 《逸周书汇校集注》 (修订本) 卷八《职方解第六十二》,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 第991~993页。 29 (35) (36) (38) (42) (47) 《周礼注疏》卷三七《秋官司寇下·大行人》,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第1177~1178、1178、1180~1181、1175~1176、1175~1176页。 30 (39) 《周礼注疏》卷二九《夏官司马第四·大司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第897页。 31 (40) 皇甫谧撰, 陆吉点校:《帝王世纪》第一《自开辟至三皇》, 《二十五别史》第1册, 齐鲁书社2000年版, 第9页。 32 (41) 顾颉刚、刘起釪:《尚书校释译论·虞夏书·禹贡》, 中华书局2005年版, 第815页。 33 (43) 许维遹撰, 梁运华整理:《吕氏春秋集释》卷九《季秋纪》, 中华书局2009年版, 第196页。 34 (44) 《三国志》卷一二《魏书·何夔传》, 中华书局1964年版, 第380页。 35 (45) 《穆天子传》卷一, 郭璞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第3页。 36 (46) 《国语》卷一《周语上·穆王将征犬戎》, 《二十五别史》第1册, 齐鲁书社2000年版, 第1~4页。 37 (48) (49) 《三国志》卷三○《魏书·东夷传》, 中华书局1964年标点本, 第840、840页。 38 (50) (51) (52) (53) (54) (55) 梁启雄:《荀子简释》第十八篇《正论》, 中华书局1983年版, 第239、239、239、239~241、241、241页。 39 (58) 王应麟:《通鉴地理通释》卷一《历代州域总叙上·神农九州》, 傅林祥点校, 中华书局2013年版, 第1页。 40 (59) “肇十有二州, 封十有二山, 浚川。”顾颉刚、刘起釪:《尚书校释译论·虞夏书·尧典》, 中华书局2005年版, 第130页。 41 (60) 《汉书》卷九四《匈奴传上》, 中华书局1962年版, 第3762页。 42 (61) 李民、王健:《尚书译注·周书·毕命》,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 第386页。此篇仅《古文尚书》有, 《今文尚书》无。 43 (62) [美]丹尼斯·塞诺:《内亚史上的马与草场》, 载北京大学历史系民族史教研室译《丹尼斯·塞诺内亚研究文选》, 中华书局2006年版, 第116~119页。 44 (63) (68) 《汉书》卷七八《萧望之传》, 中华书局1962年版, 第3282~3283、3282页。 45 (64) 《书经近指》卷二《夏书》, 载《孙奇逢集》, 清康熙十五年赵氏一鹤轩刻印本, 第189页。 46 (65) 《礼记正义》卷一二《王制》, 十三经注疏整理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第467页。 47 (66) 关于中国古代羁縻制度, 可参见徐兴祥《中国古代民族思想与羁縻政策研究》, 云南民族出版社1999年版;彭建英《中国古代羁縻政策的演变》,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刘统《唐代羁縻府州研究》, 西北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48 (67) 关于中国古代藩属制度, 可参见黄松筠《中国古代藩属制度研究》, 吉林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李大龙《汉唐藩属体制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孙宏年《清代中越宗藩关系研究》, 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孙宏年《清代中越关系 (1644~1885) 》, 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14年版。 49 (69) 胡安国著, 钱伟强点校:《春秋胡氏传》卷一《隐公上·隐公二年》, 浙江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 第6页。 50 (70) 刘元卿撰, 彭树欣编校:《刘元卿集》卷一《节制贡夷疏》, 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版, 第10~12页。 51 (71) 范成大著, 胡起望、覃光广校注:《桂海虞衡志辑佚校注》, 四川民族出版社1986年版, 第207页。 52 (72) (73) 《明太祖实录》卷八八, 洪武七年三月甲戌条, (台北) “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校勘本, 第1558、1558页。 53 (74) 《明神宗实录》卷三三九, 万历二十七年九月己酉条, (台北) “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校勘本, 第6278页。 54 (75) 黄景昉著, 陈士楷、熊德基点校:《国史唯疑》卷三《景泰》,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第73页。 55 (76) 《明神宗实录》卷三五八, 万历二十九年四月乙酉条, (台北) “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校勘本, 第6687页。 56 (77) 《明神宗实录》卷四○一, 万历三十二年闰九月丙午条, (台北) “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校勘本, 第7518页。 57 (78) 交趾政权为北宋藩属国, 双方之间有明确边界。“嘉祐五年, 交趾寇邕州, 杀王巡检。天子以谓恩信著于岭外而为交趾所畏者, 公 (余靖) 也, 驿召以为广西体量安抚使, 悉发荆湖兵以从。公至, 则移檄交趾, 召其臣费嘉祐诘责之。嘉祐皇恐, 对曰:‘终落犯边, 罪当死, 愿归取首恶以献。’即械五人送钦州, 斩于界上。” (《居士集》卷二三《赠刑部尚书余襄公神道碑铭》, 《欧阳修诗文集校笺》,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 第660页) 蒙古帝国各政权尽管源出同宗, 但之间皆有明确的边界。元初与窝阔台汗国之间便存在边界。至元十八年, “五月癸卯, 禁西北边回回诸人越境为商”。《元史》卷一一《世祖纪八》, 中华书局1976年标点本, 第231页。 58 (79) 黄晖:《论衡校释》卷一九《宣汉第五十七》, 中华书局1990年版, 第823页。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族群迁徙推动中国早期国家转型
- 下一篇:[万建中]民俗书写主体还原的必要性与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