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民间说史 > 历史解密 >

阎锡山为何能接受薄一波苛刻的“约法三章”

1936年11月3日,三晋大地已进入深秋。中共代表薄一波一行冒着寒冷,带着中共中央的殷切期待来到太原,与“山西王”阎锡山等实现第一次会晤。
     双方坐定,一番寒暄过后,薄一波直入正题,开诚布公地向阎锡山提出三点要求:“第一,我参加共产党多年,可以说是定型了,说话行事总离不开共产党的主张,希望得到理解;第二,我只做抗日救亡工作,对抗日有利的事情都做,不利的事情都不做;第三,在用人方面要给予方便,对我用的人要保障安全,其中会有不少是共产党人。”
    阎锡山听后,似乎没有经过多少思考,便一一应允。
     薄一波与阎锡山“约法三章”的顺利达成,开启了阎锡山与中共的抗日合作之路,标志着山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这是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在一省范围内的首先胜利。
     “山西王”阎锡山,一代枭雄,是一个极为复杂又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物:自幼习从儒家纲常,深受传统文化影响;青年时期有幸赴日留学,听从孙中山教诲;归国响应武昌起义,执掌山西政权;投靠袁世凯,跻身中原混战,乃至后来独善其身,保得山西一方安宁。
     抗日战争爆发后,阎锡山一度奉行蒋介石的“剿共”政策,在山西境内制造白色恐怖。经历如此丰富的“不倒翁”,何以能够在民族危亡的紧要关头接受薄一波如此“苛刻”的“约法三章”,毅然与中共携手合作,共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生与斯长于斯 儒家文化受尊崇
     山西地处我国中部,多由山地和盆地组成,形成了与外界隔绝的封闭状态,使得山西人民习惯于遵循过去的思想和制度,非常保守;而山西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辉煌的历史,容易使人们形成很强烈的自豪感。阎锡山出生在五台县河边村(今属于定襄县),坐落于五台山区脚下、忻定盆地边上以及滹沱河畔。这里没有幅员辽阔的平原,没有奔腾汹涌的江河,是山西较为封闭的地区之一。这样的地理条件使当地人大多惯于安守本分,很少有离家远走的念头,喜欢祖祖辈辈栖息于本地,过安定的生活。阎锡山祖上第六代开始经商,到其祖父那一辈已经家业渐大,但仍世居五台县河边村。阎锡山执掌山西时,大量启用五台籍官员,以至于当时都流传这样一句顺口溜:“学会五台话,就把洋刀跨。”阎锡山的守土观念可见一斑。
     阎锡山青少年时代接受了比较系统的传统儒学教育,其一生读书的时间里,有11年是在以学习儒家经典为主的私塾和义塾中度过的,从四书五经到宋明理学都有涉猎,直到上世纪30年代,他年近50岁还能对早年所读的经书名句背诵如流。成年后的阎锡山把孔子的一套哲学原理加以吸收和改造,变成自己的立世哲学,即“中的哲学”。对族人,他编写了大量治家格言,并手书刊石镶嵌于阎府墙壁上,用以训诫族人。对国事,他运用“中的哲学”来解决“自存与自固”问题。面对中共、日本和蒋介石这三种力量,如何能够“站在三个鸡蛋上跳舞,既不能滑下来,哪个又都不能踩破”?中共积极主动的“拉”,团结抗战,保家卫国;日本横行无忌的“打”,侵我山河,欺我子民;国民党处心积虑的“吞”,排斥异己,食而后快。阎锡山权衡再三:抗日,实力不够;降日,众矢之的;迎蒋,情非所愿;拒蒋,力所不及。为了维护自己在山西的统治,“在存在中求生存”,阎锡山意识到自己必须抗日、反蒋,那么就需要找一个对自己威胁较小的对象结成同盟,而这个同盟就是中国共产党。可见,“存在就是一切”的“中的哲学”,为阎锡山接受中共的“约法三章”提供了主观可能性。用阎锡山自己的话来说就是:“能自存自固,联日好,联俄也好,不能自存自固,联日无益,联俄也无益。”
    出国留学受震撼 归晋治理显乡情
     早年阎锡山就是很革命的。他受中国传统爱国思想和康梁维新思想的影响,目睹了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丧权辱国,欲寻求救国救民之路。1904年,清廷为缓和国内阶级矛盾实施新政,派遣各省学堂里优秀学生赴日本留学。阎锡山是其中之一。在日本学习的5年中,阎锡山参加了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又于1908年成为“铁血丈夫团”28个成员之一。此外,阎锡山还被日本人吃苦耐劳、爱国奉献和恪尽职守的精神所震撼,认识到我泱泱中华之所以落后,一是全民没有事业心与责任心,即不能“做甚务甚”;二是缺乏吃苦、奉献精神,“吃苦、耐劳与忍耐,是现代国家国民必具的条件”。所以,在抗战期间,他常告诫山西人民“责任是万事的梁柱,当事者无责任心,其事必定败坏”。1909年3月,阎锡山毕业归国绕经朝鲜的见闻更是深深地刺痛了他。阎锡山如是写道:“经京城时间,适逢朝鲜大臣下朝,人人皆沿墙边小路而走,且每行数步,即掉头向我窃视,其状如鼠之畏猫然。因我穿的是西装,与日本人无大分别。一望朝鲜大臣可怜模样,即知其在路上常受日本人凌辱,以故未敢坦行,亦未敢直视。住旅馆后,朝鲜报社记者来访,最后含泪无言而别。”从汉城到平壤后,阎锡山看见一座建筑很新的楼房,经打听,得知是妓女学校。他深感:“亡国之民,生命财产廉耻均无以自保。”
     在朝鲜的这一幕,给阎锡山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以至于他在统治山西时,常告诫山西的官员和民众:“亡国之民不如丧家之犬”,“救国要在国未完之前努力”。并以此来勉励自己全力经营山西。比如,1935年夏,土肥原为进攻外蒙古和西伯利亚,曾亲自到五台县河边村要求阎锡山同意“借道”绥远,结果遭到阎锡山拒绝。他说:“如果你们要通过绥远,我可以告诉你们,不仅共军会从陕北开到绥远去,而且我那里有坚强的工事,我有守土之责,我一定要抗战。”
     阎锡山归国后,积极响应武昌起义,推翻清政府在山西的统治,出任山西都督。随着在山西政权的巩固,阎锡山常说:“吾为山西官,即言山西事情。”在北洋军阀混战之际,阎锡山力避战火蔓延到三晋大地,实行守土经营战略,保全了山西人民的利益。1922年9月,在整理村范乐群会上,阎锡山在同乐会场上宣言:“一村不好,村长的过;一县不好,知事的过;山西不好,省长的过。”特别是抗日战争时期,面对山西大片土地沦陷,无数民众被蹂躏,阎锡山在干部教育会上讲到:“山西人民的痛苦,为有史以来所未有;敌人最初攻来,到处焚烧杀戮,最利害的县份,房屋焚烧十分之四,人民死伤十分之三,在抗战上已蒙极大之损害,加以不良军队,任意在地方勒索,一县勒索有百万以上者,我山西人民之痛苦可谓有史以来所未见。”阎锡山言语中时时流露出对山西这块土地的热爱,对山西人民的关切。
     阎锡山这种特殊的乡土情结,成为他在抗日战争中提出“守土抗战”的直接感情基础,也为接受薄一波的“约法三章”,尽早实现山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提供了必要的感情支撑。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