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民族学 > 社会文化 >

“文化兴边”:兴边富民行动的另类选择(2)


    三、“文化兴边”的实存意义
    文化是关于人与自然的意义秩序。而由生计方式、风俗习惯和价值观念所建构起来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 则传达了文化持有者对于自然、人类社会的所有认知。在此意义上, 所谓“经济”以及人类社会生活的其他内容, 都不过是文化的一种“副产品”而已。通过对边境地区各民族群体尤其是少数民族群体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的保护和传承, 以及对地方性知识的挖掘、创新, 扩大边境地区的文化影响, 增进地方经济的软实力, 促进边境地区经济与社会的繁荣发展, 提高各族民众的物质生活水平和文化自信, 这是本文所谓之“文化兴边”的基本内涵。
    虽然文化被认为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最具影响力的“软实力”, 但以之作为兴边富民的途径, 对于已然习惯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当代中国社会而言, 仍然显得有些另类。然而, 这种基于文化多样性特点之上的“另类选择”, 对于化解兴边富民行动面临的种种困境, 在现阶段有着特殊重要的意义。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以来, 兴边富民行动采取了众多被寄予极高期待的举措, 涵盖了“政策兴边”“经济兴边”“教育兴边”等方面, 但从当地人的角度来看, 这些政策措施的实际成效, 与决策者所设定的目标尚有一定距离。我们固然不能否定那些试图依托政策、经济、教育的“发展”, 以追求实现兴边富民目的的策略所具有的现实意义, 但是同时也应该看到, 这些策略对于边境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 往往是短暂的、表面的, 有些甚至是难以持续的。
    笔者以为, 把“文化兴边”作为兴边富民行动的战略选择, 对于现阶段边境地区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或许可以这样说, “文化兴边”的价值, 不仅体现在边境地区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的重大促进作用之上, 其之于民族文化发展和社会生态保护, 亦具有深远意义。
    1. 政治意义。边境地区多为少数民族聚居或散居地区, 生活环境各异, 经济发展相对缓慢, 价值观念亦不尽一致。一些由政府主导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惠民工程, 虽然也会带来某些普惠性的社会效果,但并不总是能够满足所有人的要求, 有时甚至还会触及某些社会群体的现实利益, 进而引发某些社会矛盾, 导致一些人对工程实施效果的种种质疑。而以繁荣发展民族传统文化为己任的“文化兴边”, 则可以透过一些更亲和、更少争议的方式, 实现边境地区各民族群体的利益诉求, 从而达到进一步稳定边境地区的社会秩序, 稳固并加强国家边防的目的。
    2. 经济意义。通过加大投资力度, 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 促进边境地区的经济发展, 改善当地民众的生活水平,这种“以经济发展推动经济发展”的模式, 在当前以及今后一段相当长的时间里, 都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然而, 我们也应该看到, 由于受到诸多客观因素的限制, 这种发展方式的边际效用正在逐步消减。实际上, 1949年以来, 国家通过多种方式和渠道, 为边境地区的建设投入了大量资金和人力物力。但这些投资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并不理想。以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承、发展为导向的文化兴边, 可以通过盘活民族文化遗产的“存量”并使之成为一种现实的经济资源, 进而推动文化产业以及与之相关的其他产业的发展。我们认为, “文化兴边”策略的运用, 不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边境地区经济发展的投资压力, 同时也可以使当地民众成为经济发展的积极参与者和直接受益者。
    3. 文化意义。经济发展与民族传统文化保护, 被认为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一对矛盾体。如何在发展地方经济的过程中, 实现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发展, 是一项艰巨的时代任务。保护文化的多样性, 使之免受全球经济一体化所带来的冲击, 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后已迅速成为世界性的共识。“文化兴边”的目标指向, 正是基于这种文化发展理念而采取的一种应对措施。以民族文化产业为先导, 大力发展地方特色产业, 不断超越边境地区传统经济发展方式的各种瓶颈, 有效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 为民族文化的传承创造更加宽松的社会环境, 这是“文化兴边”所肩负的历史使命。或许可以这样说, 在文化同质化现象日趋严重的全球化时代, “文化兴边”所具有的时代价值似乎是不言而喻的。
    4. 生态意义。边境地区各族民众传统的文化表现形式, 是当地人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并发展起来的。这些文化表现形式, 既是人类社会生活的总结和所谓“智慧的结晶”, 更是自然与人性的一种表达。这些表达或许是朴素的、简单的, 但却蕴含了边境地区各民族群体“原生”色彩浓厚的生存智慧。对自然的崇拜, 对人性的呵护, 往往成为这些“表达”的重要价值取向。“文化兴边”的提出,无论是对当地人的社会生活而言, 还是对于为追求经济效益而搁置生态代价的现代人来说, 都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虽然不乏经济层面的诉求, 但“兴边富民”绝不应是纯粹意义上的经济发展目标。1“兴边富民行动”是一项综合性的边境建设工程, 不仅有着宏观的发展规划目标, 更与边境地区各族民众的社会生活息息相关。这项工程的实施, 需要超越传统的经济发展理念, 进一步改变并拓展边境地区的社会发展思路。作为“兴边富民行动”的一种另类选择, “文化兴边”不仅是一种发展策略的调整,更是地方文化传承和发展的现实需要, 对于边境地区经济的发展以及当地人社会生活的影响, 无疑是巨大而深远的。
    四、“文化兴边”的路径选择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传统经济发展方式面临严峻挑战的情况下, 通过加强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发展, 带动边境地区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实现“文化兴边”, 这是兴边富民行动的一种新选择、新进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超越物质主义的思想桎梏, 适度调整经济与社会发展理念, 加强民族传统文化保护, 改善投资环境, 发展文化产业, 实现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的有机融合, 对于边境地区的发展至关重要。
    1. 调整发展理念, 确立民族文化在边境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文化兴则民族兴, 文化强则国家强。“兴边富民行动”的实施, 需要更新发展理念, 克服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中GDP至上的发展思路。要充分认识“文化兴边”在边境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意义, 把文化发展纳入到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当中, 纳入到“兴边富民行动”之中。只有结合边境地区文化传承和发展的特点, 把“文化兴边”作为“兴边富民行动”的重要补充和根本指向,才有可能真正实现“兴边”的目的。
    2. 科学制定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 实现基础设施建设、产业结构调整与民族文化发展的有机融合。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 根据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实际, 结合民族文化发展的特点, 科学制定边境地区发展规划, 是“兴边富民行动”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边境地区基础设施的建设, 要充分考虑到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的特殊性以及边境地区各族民众的现实需求, 而产业结构调整以及与之相关的经济社会发展, 也要结合边境地区的地理环境、交通条件以及地方经济独特的历史发展轨迹进行总体规划。
    3. 挖掘、保护、传承边境地区的民族文化资源, 改善投资环境, 吸引更多外来投资。丰富多样的民族文化表现形式, 是边境地区弥足珍贵的社会财富, 同时也是吸引外来投资的重要资源。然而, 由于城市化的发展以及边境地区各族民众生计方式的深刻转变, 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的传承和发展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冲击, 一些民族文化资源甚至濒临消失的边缘。只有采取有效措施, 保护和发展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表现形式, 夯实文化兴边的社会基础, 进一步丰富民族文化资源, 营造更好的投资环境, 才能吸引更多优质外来投资, 优化民族地区的产业结构, 推动地方经济协调发展。
    4. 培育和大力发展富有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文化产业, 增强边境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 实现跨越式发展, 这是边境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决策者们所面临的一项艰巨任务。在产业基础相对薄弱、市场经济发展先天不足的条件之下, 依照传统的发展思路,利用政策、项目、技术、人才等手段发展地方经济, 自然是必不可少的。然而, 若要实现所谓的“弯道超车”, 则似乎是不现实的。笔者以为, 只有充分利用边境地区丰富多样的民族文化资源,培育具有地区特点、民族特点的特色产业, 同时让边境地区各族民众适应并更好地参与市场经济发展, 才能不断壮大民族文化产业, 增强边境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真正实现兴边富民的目标。
    5. 适度发展旅游产业, 增进民族之间、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文化交流, 提升边境地区的文化活力。对于边境地区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来说, 民族富裕与边疆兴旺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相对而言, 解决各族边民的温饱问题并最终实现“富民”似乎要容易一些, 而要达到“兴边”的目标, 则要困难得多。这样, 在不对当地自然环境和文化保护形成更多负性影响的前提之下, 适度发展边境地区的旅游业, 在发展地方经济的同时不断增进边境地区各民族之间、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文化交流, 增强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认识和了解, 进一步提升边境地区的文化活力, 无疑是“兴旺边疆”的一条重要进路。
    6. 增强边境地区各族民众的文化自信, 促进民族团结, 以文化的力量稳固国防。“兴边富民行动”的任务, 不只在于“富民”“兴边”, 同时还要实现“强国”“睦邻”的战略目标。文化自信是边境地区各族民众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在过去一段相当长的时间里,由于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相对滞后, 边境地区各族民众的文化自信心长期得不到增强, 从而极大地影响了边民参与经济建设、建设美好家园的积极性。增强边民的文化自信, 彰显民族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 促进边境地区各民族群体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不仅可以为地方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注入生机与活力, 更是稳固边防、实现“强国”“睦邻”目标的重要途径。
    以民族文化的繁荣, 促进地方社会的全面发展, 既是我国边疆建设的历史经验, 也是全球化时代欠发达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把“文化兴边”作为新时期“兴边富民行动”的一种路径选择, 不仅关系到边境地区的经济发展, 更关乎国家边防的稳固, 关乎广大边民的福祉和边疆社会的长期繁荣稳定。“文化兴边”同时也是保持民族文化多样性存在的重要方式, 对于人类文明的可持续发展, 亦将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五、结束语
    “兴边富民行动”是一项促进边境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伟大工程, 同时也是改善边民生产生活条件、繁荣民族文化的重要举措。经过近20年的努力, 我国边境地区的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基础设施建设步伐逐渐加快, 各族民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 民族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亦因之得到更为有效的保护和传承, “兴边富民行动”的社会效果已初步显现。然而, 在欣喜于这些成就的同时, 我们也应当注意到, 由于受到某些主客观因素的影响, “兴边富民行动”也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事实证明, 在地理条件复杂、经济发展不平衡、文化多样性突出的边境地区, 过度依赖经济上的投入, 甚至视之为兴边富民的唯一手段, 难以实现兴边富民行动的目标。
    “兴边富民行动”对于我国边境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对于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 “兴边富民行动”的实施, 应当更好地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 重新审视边境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现象、新问题, 并进行必要的战略调整。笔者以为, “文化兴边”应当成为新时代我国边境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目标指向。只有超越狭隘的物质主义视野, 更新经济发展理念, 充分认识民族文化对于边境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为民族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的保护和传承创造有利条件, 大力发展富有特色的文化产业, 以民族文化的繁荣带动边境地区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才有可能真正实现“富民”“兴边”“强国”“睦邻”的战略目标, 确保边疆的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注释及参考文献从略,引用请参照原文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