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永林余欢]智能媒体技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中的运用(5)
http://www.newdu.com 2024/11/25 05:11:33 中国民俗学网 黄永林 余欢 参加讨论
五、基于云计算和自优化技术,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储利用 无论是云计算,大数据还是人工智能产业的演进,数据的积累和应用已经成为必然趋势。鉴于当今数据量持续性大幅度增长和数据库体系结构的复杂性,不再可能通过人工进行数据的存储管理,存储管理数据的智能化需求与日俱增。基于人工智能的存储自优化、应用感知、面向全闪的性能增强、数据存储与数据管理的深度融合、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可信存储等技术,云数据平台和人工智能结合不仅较好地解决了大数据存储管理问题,而且为大数据的价值开发开拓了广阔的前景。 其一,运用大数据和云计算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储检索效率。 存储在人工智能时代的重要性主要是通过数据的重要性来体现的。数据是人工智能发展的原材料之一,数据指数级的增长趋势带动了存储需求指数级的增长。大数据只有通过数据处理平台的选择被用户运用,其多重价值才能实现。人工智能就是通过各种数据信息的储存和程序设计而运行的,该机器学习算法在数据访问模式中找到隐藏的连接,并根据需要分配资源,从而实现数据的价值。此外,异构存储融合以及高中低端平台融合,可以实现容灾、双活、数据迁移、数据整合等多项服务,实现数据的“智能感知、智能架构、智能管理”,加速数字化转型,提升数据管理和应用的效率。 数据资源是智能媒体的基础,丰富的大数据也只有通过科学的存储和智能应用才能实现其价值。传统的信息存储方法早已无法满足信息爆炸时代的需求,而人工智能、大数据算法,避免了人工、物质资源的消耗,对资源进行整合实现最大化利用,信息存储走向了智能化发展,信息存储智能化也带来了新的信息收集管理、展示和研究方式。首先,在信息存储方面,浩如烟海的珍稀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资料查阅起来十分困难,有了数据库的支持,可以高效地管理和区分文档,极大地节约了时间成本。其次,在信息推送方面,人工智能通过分析存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和用户相关信息,实现精准推送服务。通过信息的存储和处理,可以精准分析用户行为,调取和查阅所需信息,并科学预测未来发展趋势。 其二,文化与科技融合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开发利用。 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时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伊琳娜·博科娃在世博园的联合国馆内发布了联合国成立以来第一份有关文化的报告:《着力于文化多样性与文化间对话》。报告指出:文化多样性不仅仅是一种需要保护的资产,也是一种需要开发的资源;文化多样性的源泉是创造性活动,而文化创造性恰恰体现了文化多样性的活力。数字技术对文化遗产传承的贡献,与传统意义上物理形态的遗产修复和形态复原是不一样的,这种对数字物的本体论的界定和区分,把数字世界展示为符号化的非物质软体世界,采用数字技术对各类文化遗产进行扫描、模仿、再造、衍生开发而形成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其丰富的寓意与符号价值,就是一种符号化的非物质形态,它远比文化遗产或者复制品自身的实用功能更显著。 目前,1372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移动端直播平台“快手”上涉及多达989项,比例达72%。2018年中,“快手”上累计出现1164万条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频内容,超过250亿次播放量和5亿点赞量。快手端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非常丰富,视频发布数量排名前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里,秦腔有94万多条,秧歌79万多条,面人52万多条,豫剧43万多条,其他还有火把节、庙会、竹马、象棋、晋剧和玉雕等。对于如此海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快手”也进行了更深的探索——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付费市场化,让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获得了实实在在的收入,也影响了更多潜在传承者。“快手课堂”是“快手”于2018年中推出的“老铁”学习服务平台。“传统文化”是“快手课堂”收获最多惊喜的板块。“快手课堂”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老师多达67位,总共开设了502节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覆盖3万多付费学习者。其中,拥有18万粉丝的唢呐老师陈力宝通过“快手课堂”收入达40万元。这正如欧洲事务公司在《文化型创意的影响》报告中指出的:要发挥文化创新的活力效应,形成良好的跨界合作模式,把创意、设计、艺术、工程、商贸、教育、旅游等多个专业部门组合起来,这种跨界合作就是创新活力的激发源泉。利用智能媒体开发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的资源,将是今后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彭兰教授指出,未来媒体呈现智能化有三大显著特征,“万物皆媒、人机合一、自我进化”。第一,万物皆媒:过去的媒体是以人为主导的媒体,而未来,机器及各种智能物体都有媒体化可能;第二,人机合一:人与智能化机器相互融合、相互协作;第三,自我进化:人机合一的媒介具有自我进化的能力,机器洞察人心的能力、人对机器的驾驭能力互相推进。随着数字文明的不断发展和演变,智能化技术呈几何式增长,媒体智能化快速发展将迎来智能媒体时代,智能媒体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和开发中的运用将更加广泛而深刻。我们应抓住机遇,乘势而上,用不断发展的新技术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 (本文刊载于《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6期,注释从略,详见原刊)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