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中旬,南京已是初夏时节。秦淮河畔21世纪假日花园小区,午后的阳光洒在窗外的竹林上。窗内,79岁的汤竹英老人从书柜中取出几张信笺,小心翼翼地放在书桌上,戴起了老花镜。她已经记不清,这是第几次重读。信以整齐的行草写就,是繁字体。“子浩先生惠鉴……蒙告以南京市普陀路十五号敝寓现仍完好,甚以为感……”落款处题名是蒋纬国。
这封信写于1993年,是蒋纬国写给当时秦淮区副区长史子浩的,他希望能回南京昔日寓所小住。而汤竹英正是当时蒋纬国与南京之间的“联络人”。 -一个普通南京人因何会与蒋纬国交往? -蒋纬国在南京的两处旧居都在哪里? 一个普通南京人 与蒋纬国的交往
汤竹英是一位普通的南京市民,她与蒋纬国并不直接认识。蒋纬国是蒋介石的二公子,台湾军界政界风云人物,他为何会与汤竹英通信,并联系上南京秦淮区呢?“蒋纬国的好友王纾难先生,是我母亲的干儿子。”汤竹英的思绪回到70多年前兵荒马乱的岁月。
汤竹英祖籍无锡,小学中学都在南京就读。“就在现在的27中,当年叫昌明中学。”上世纪30年代,汤竹英的父亲在南京法院工作,与沈钧儒等社会名流相熟。抗战爆发后,汤家在南京沦陷前撤退到东台。当时,很多国民党军政官员也一起撤退到这里。其中一位叫王纾难的国民党军官,和汤家都住在一个地主家的大院子里。
“王纾难当时20岁上下,跟我大哥年龄差不多大。”汤竹英说,当时她只有几岁,因为大哥出生没多久就夭折了,母亲见到与大儿子年龄相仿的王纾难,并在一起相处日久,很快就熟悉起来,王纾难开始喊汤竹英的母亲为干妈。不久,王纾难与汤家分开,直到1945年日本投降后,两家才在南京再次相见。1949年,王纾难去了台湾。那一年,33岁的蒋纬国已是国民党装甲兵某部副司令,上校军衔。
王纾难去台后,仍在军界任职。他是江苏涟水人,与郝柏村是老乡。而后者曾担任蒋介石的侍从官,其岳父是台湾当局前“国防部长”郭寄峤上将。王、郝与蒋成为好友,开始了长期的相处。“王纾难与蒋纬国关系非常好,他们生日不是同一天,但在军队里时,他们的生日经常在一起过,蒋纬国还把收到的礼物转送给王纾难。”
由于当时的政治环境,王纾难与汤竹英一家断了联系。直到43年后,王纾难来祖国大陆访问。而那时,汤竹英的母亲已过世。“我母亲去世前,一直念叨着这个干儿子,说,他到底怎么样了,还能不能见上面。”汤竹英说。
汤竹英退休后,喜欢上了古典诗词,经常在刊物上发表诗作,她还参加了江南诗词协会。没想到,正是这个爱好让她与王纾难重见。“1992年,台湾有几位诗人到江南诗词协会访问,我看其中有位老人很面熟,但就是想不起来,后来听说他在到处打听我。”这位老人就是王纾难,他50岁时脱离了军界,成为大学教授,诗人,住在桃园。当年帅气的军官如今白发苍苍,当年的小姑娘也成了老太太。两位老人相认后,都唏嘘不已。 回到台湾后,王纾难将大陆之行告诉了蒋纬国。那年,蒋纬国已经76岁。
回归大陆,是蒋纬国一直未能实现的梦想。蒋纬国和父亲哥哥一样,虽然一直坚持反共的政治立场,但同时也坚持“一个中国观”,坚决反对台湾独立。越到晚年,他思乡的情绪越烈,越想早一天回到大陆。他年过古稀时,常对人说,每当他听唱到“江山依旧,人事已非,只剩古月照今尘”这段歌词时,总是忍不住要掉泪。他还经常对亲友说,“我不想将来被子女们‘提回大陆’,趁身体尚好,我要自己走回去……” 得知好友与大陆有了直接联系,蒋纬国就委托王纾难转告汤竹英,他想回大陆看看,但不知道当年在南京的寓所是否还在。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