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民间说史 > 历史解密 >

让北约颜面丢尽间谍案:险些“动摇北约根基”

让北约颜面丢尽间谍案:险些“动摇北约根基”

2008年9月21日,爱沙尼亚国防部负责与北约进行机密情报交流的高官、61岁的赫尔曼·西姆,因涉嫌向俄罗斯出卖情报被捕。报道称,西姆可能将大量涉及爱沙尼亚与北约及欧盟往来的情报泄露给俄罗斯。消息一出,各国哗然。美国及欧盟组织了调查团进入爱沙尼亚,评估这起间谍案可能带来的损害。

2009年4月29日,俄罗斯-北约理事会大使级正式会议在布鲁塞尔北约总部举行,这标志着冻结了8个月的双方高层政治接触正式恢复。但就在此次会谈结束后几个小时,北约方面宣布两名俄罗斯外交官因为涉嫌去年爆出的“西姆间谍案”而将被驱逐。对于刚刚走近的两大军事力量来说,其脆弱的互信在瞬间遭遇这一波冲击,俄方以无限期推迟外长级会谈作为回敬,其力度不可谓不大。

最大间谍案吓得西方一身冷汗

去年这件案子爆出后,西方媒体惊呼,案件主角赫尔曼·西姆给整个西方造成的损失堪比冷战最大间谍--埃姆斯。被苏联克格勃策反的前中情局特工埃姆斯潜伏9年之久,不仅为俄方提供了大量情报,甚至导致20多名潜伏在俄的美特工客死他乡。而眼下这位61岁的爱沙尼亚前安全官员西姆则凭借着自己特殊的身份和爱加入北约后同其他成员国签署情报交换协议的便利条件随意阅读标有“北约特级保密”字样的文件。这就难怪这只大“鼹鼠”被挖出后,北约、欧盟和美国同时着手展开调查。

读过普京传记的人想必对克格勃撤离东欧国家和一些加盟共和国时的悲凉留有印象,但这个拥有90多年历史的情报机构即使在历史的最低潮也没有忘记为未来谋划,其在撤离地区留下的庞大情报网络在之后俄罗斯与西方的较量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西姆便是其中重要的一环。早在20世纪70年代末期,还是学生的西姆就开始与克格勃接触,1985年,当他开始担任爱沙尼亚内务部官员后,克格勃自然加大了对他的关注。等到他官至警察总长后,克格勃已经将他视为“香饽饽”。而当他从内务部被调出后又在国防部谋得职位,并且在短短的5年之内“平步青云”,到了2000年,他已经开始供职于国防部国家安全处,具体工作是保管该部所有的秘密文件。

曾有安全官员怀疑西姆“手脚不干净”,但上层领导的麻痹大意让西姆继续掌管着该国与北约的情报往来,他的个人邮箱有时就充当着各方的情报中转站。他还可以自由接触其他北约国家根据相关协议同爱交换的重要情报,他甚至可以凭借外交护照自由进出北约在布鲁塞尔的总部并自由阅读重要情报。这就使得俄罗斯对外情报总局透过这扇“窗户”窥探了北约整个的组织结构、重要密码和解码方式,甚至是一些特工名单。

“动摇北约根基”

挪威媒体称“西姆的背叛动摇了北约的根基”,如果仔细审视西姆泄漏出去的情报,那么可以说此话一点都不夸张。根据爱沙尼亚国家安全局公布的材料,西姆很有可能将北约国家的“Elektrodat”解码系统透露给了俄罗斯方面。掌握了这套解码方法,俄情报部门就可以破译北约国家和布鲁塞尔总部之间的电话和书信往来。除此之外,有关俄格“五日战争”、美国反导系统、北约军队在阿富汗的行动、北约对科索沃的计划和北约盟国舰队在巴尔干周边海域的部署情况等等情报,都通过西姆一个人泄漏给了克格勃拆分后成立的俄罗斯对外情报总局。

遭到背叛的爱沙尼亚自然是“西姆案”的最大受害者。爱沙尼亚的网络使用水平在整个欧洲都堪称一流,居民们甚至可以直接在网上投票行使政治权利。2007年5月,俄爱两国之间曾爆发历史上首次“网络战争”。这次事件让爱沙尼亚感受到了网络攻击的可怕,于是该国着力构筑了坚固的网络大坝防止战争的再次爆发,但是西姆泄漏出的秘密已经让这条大坝在俄罗斯人眼里形如“皇帝的新衣”。另一个受害者是挪威。爱沙尼亚2004年加入北约时由挪威来负责对该国的情报系统进行改造和对特工的培训工作。可以说,爱沙尼亚的情报体系同挪威可以“无缝对接”。所以,正如挪威媒体所言,西姆一个人把挪威的国家安全体系给“扒光了”。

最可怕的还不是情报的泄漏。正如爱沙尼亚部分专家所言,更让人担心的是北约许多国家在这次事件之后都出现了对盟国不信任的想法,“天知道在另一个国家的安全官员位置上是不是坐着另一个西姆”。这种不信任要远比一两个“鼹鼠”带来的影响大得多。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