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民族学 > 社会文化 >

从跨界共享到乡土融合:嘹歌复兴与壮族社会变迁研究


    【摘要】以嘹歌文化主要流布地——广西平果县的田野资料为例证,“历时”与“共时”视角并重,描述了迈入21世纪的壮族嘹歌由衰至盛的复兴历程。反思嘹歌文化的发展,文章认为推动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在传承与创新中实现“跨界共享”可以成为乡村文化振兴的有效路径,总结其规律,“传承—创新—再融入”是一重要发展模式。在多元互动的语境下,平衡好文化“向上”与“向下”之间的流向关系,对乡村社会的发展至关重要。
    【关键词】壮族嘹歌;文化共享;乡土融合;社会变迁;乡村文化振兴
    【作者简介】李萍(1980~ ),女,壮族,广西靖西人,广西民族大学民族学在读博士研究生,广西社科院文化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沿海企业与科技》杂志社副社长。
    【基金项目】2018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乡村振兴背景下我国农村文化资源传承创新方略研究”(项目编号:18ZDA118);“广西特聘专家”专项经费资助。“嘹歌文化传承与壮族社会变迁研究”系列论文。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随着抢救保护非遗呼声的日趋强烈,在社会多重力量的支持与推动下,部分乡村传统文化重新恢复盎然生机,既扩大了乡村文化的影响力,又提升了广大乡村民众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在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这些重获新生的文化发展个案可以为乡村文化振兴路径及模式提供实证借鉴与参考。于2008年入选国家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广西壮族嘹歌即是典型案例之一。
    壮族嘹歌曲调优美细腻,旋律悠扬抒情,拥有多种唱调,主要流行于右江中游的平果、田东、田阳县和红水河流域的马山县、大化瑶族自治县以及属邕江流域的武鸣县境内的广大乡村地区,其中心区域在广西平果县,其中相对集中分布在平果县的马头、果化、太平、耶圩、新安、海城、同老、旧城、坡造、四塘等乡、镇的一百多个行政村、一千三百多个自然屯,其内容从不同的角度相当完整地反映了右江、红水河中下游地区壮族的历史文化和民族风情,被誉为壮族的“歌经”和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与众多少数民族歌谣普遍不同的是,嘹歌是以口头和书写两种方式进行传播的歌体,其歌书用古壮字进行传抄,在当地民间广泛流传。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嘹歌与当地乡村民众的生活水乳交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传统,对流传地社会秩序的维持和民众生活的协调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中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文化传统是嘹歌歌圩。嘹歌歌圩是其流传地壮族群众在特定时间、地点里举行的带有节日性质的聚会歌唱嘹歌的活动,是亲朋好友欢聚的盛大平台,也是当地壮人祈福纳吉的重要仪式。
    如同其他民族文化一般,壮族嘹歌在近现代社会历经了复杂的解构与建构过程。与中国诸多乡村传统文化不同的是,经过传承干预与创新发展,步入21世纪的嘹歌在全球化、城镇化、现代化的背景下不是被湮灭,而是再度融入乡土、重获新生,既与乡村社区环境充分融合,又走向了全国和世界的舞台,成为了乡村传统文化振兴的成功典范,其发展经验值得借鉴。嘹歌申遗成功之后,嘹歌文化的传承创新问题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热点,学者们主要借助艺术学、美学、经济学、教育学、翻译学、传播学等学科的理论观点对嘹歌的传承创新策略进行了研究:其一,提出嘹歌文化是一种可以转化为经济资本的社会资源,将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利用开发合理链接,以旅游为媒介,注重音乐创新,将可以实现文化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如刘春红和唐峰陵、翁葵、陈炜和陈能幸、薛丽娜等人的成果;其二,指出嘹歌与学校教育教学相融合可以成为保持与弘扬嘹歌文化的崭新路径,并论证了二者相融合的方法与策略,如张娟娟刘明华倪序、张倩等人的成果;其三,以译介为切入点探讨了壮族嘹歌的跨境传播问题,分析了嘹歌“壮—汉—英”或“壮—英”转译的难点与技巧,如周艳鲜李晓滢和汪华李柳湘、祝远德和符霄婷陈玉茜、袁卓喜和唐舒航等人的成果;其四,植入“艺术生态壁龛”概念,以此探究现代背景下嘹歌生存困境的破解策略,对嘹歌文化与城市文化如何融合、共生等问题进行思考,如李光华、李志强等人的成果。以往研究有两个普遍性特点,一方面人们多站在局外立场,用研究者所持有的一般观点去分析和解释他们所看到的现象和问题,其研究多为客位“他观”视角下的传承创新策略探讨,嘹歌文本与语境有所脱节;另一方面,嘹歌文化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活态文化,而当前对其发展问题的探讨,基于横向分析的共时性研究成果居多,过程性的考察与记述严重缺乏,建立在过程性材料基础之上的规律总结更是亟待开展。因此,壮族嘹歌文化作为乡村传统文化振兴的成功典范,其样本借鉴价值并未得到深入挖掘与充分利用。
    有鉴于此,本文拟在实地调研基础上,进一步梳理嘹歌文化的发展历程,结合当地的社会变迁,对嘹歌文化的复兴规律进行分析与总结,以此反思壮族地区乡村文化振兴的路径和模式。
    二、变迁的场域与趋势:嘹歌在多重力量支配下的创新发展
    场域是社会文化动态变迁的一个基本分析单位。布迪厄的实践理论告诉我们,人的实践目的和行为选择影响着文化的不断延续性,利益格局对文化现象的出现或存续是产生作用的,认为社会或文化的再生产机制的运作服务于社会结构中占支配地位的利益者,强调了对变迁中权力结构的关注。因此,以“场”为基点,将所考察的文化对象纳入社会整体动态场域,有利于我们了解掌握社会文化动态变迁的过程并分析揭示其内在机制。
    “文化大革命”期间,嘹歌歌书被毁、歌圩被禁、歌手被打压,其文化传统一度中断。“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嘹歌文化有所复苏,但十年浩劫的影响,其在当地民众生活中的重要性和影响力已大不如前。到了20世纪八九十年代,年轻一代更是忽视了嘹歌文化的传承。直至步入21世纪,嘹歌文化才又重新被社会所关注和重视。受现代生活方式和外来文化的影响,迈入21世纪的中国传统文化遭受到了剧烈的冲击,人们越来越意识到保护传承民族文化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因此,“回观并反思自身文化的衍生历程与未来发展,成为影响广泛的社会思潮,民族文化资源的普查、保护、开发与利用,渐渐成为中国官方、学术界、商界以及地方文化人士关注的焦点”。在这样的背景下,壮族嘹歌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密切关注,历经了由“抢救保护”到“跨界传播”的传承创新过程。
    (一)抢救保护
    早期嘹歌文化的抢救保护主体是政府官员、学界专家和地方乡贤,三者分别从各自的角色立场发力,形成了稳固的嘹歌文化抢救保护格局。
    1.政府官员。在嘹歌文化保护传承过程中,各级政府部门都做了许多工作。2003年,广西平果县委、县人民政府明确和落实了打造嘹歌文化品牌的思路和措施。同年,中共百色市委又做出致力打造壮族“嘹歌”等12项文化品牌的指示。2004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厅将平果壮族“嘹歌”列入广西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第一批试点名单。在各级政府部门的支持下,2007年7月平果县人民政府正式启动“壮族嘹歌”申报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筹备工作,并于次年2008年成功获批。2009年3月,平果县人民政府下文,成立“平果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办公室”,负责贯彻落实国家和自治区的有关政策,指导和组织开展嘹歌文化的保护传承及开发利用等工作。
    为了进一步了解各级政府在嘹歌文化保护传承过程中了工作成效,笔者于2017年12月30日采访了时任广西平果县人大常委会主任、平果县嘹歌文化保护发展工作主要负责人农敏坚先生。2007年,农敏坚因工做出色,被国家人事部、文化部和国家文物局授予“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农敏坚先生谈道:
    “政府部门的嘹歌工作成绩我认为可以从‘书’‘歌’‘节’‘人’四方面去看:一是政府组织工作人员下乡大量收集民间歌书,整理出版了系列丛书,使嘹歌的歌本、音乐及学界对嘹歌文化的研究成果通过丛书得以展示;二是大面积采录原生态嘹歌,组织民间歌手创作传统嘹歌和现代嘹歌;三是以‘到平果唱嘹歌、赶歌圩、听音乐’为宣传口号,举办一年一度‘壮乡天籁·歌圩音乐节’,扩大嘹歌文化的影响力。我觉得如果把嘹歌文化品牌比喻成一只鸟儿,那么‘书’就是鸟儿的身躯,‘歌’就是鸟儿的翅膀,‘节’就是鸟落脚的天堂。鸟儿要飞起来,还需要有人推一把,所以歌手队伍的建设非常关键。这些年来,县人民政府下文确认并表彰嘹歌歌师、歌手,并通过组织嘹歌擂台赛,评选平果壮族嘹歌十大歌师、十大歌手,此外还争取区市有关部门的支持、逐级确认嘹歌歌师、歌手和嘹歌各方面的优秀人才等,政府所做的这些工作都是为了把歌手队伍建设好。现在通过各级部门的努力,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嘹歌、关注嘹歌、喜欢嘹歌,而最值得高兴的是村民们重新找回对自身民族文化的荣誉感。过去嘹歌是禁歌,谈歌色变,唱歌心有余悸,现在嘹歌得到政府正名,老百姓可以放心去学,理直气壮地去唱了。”
    2.学界专家。专家学者对嘹歌文化的关注和支持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一是“考察采风”。2003年1月13日,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北京办事处和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联合组织、吸纳中国社会科学院专家参与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民间口承文学遗产保护工作采录小组”,在平果县与田东县交汇处的思林镇广仰村开展壮族嘹歌经典作品——《贼歌》的实地采录工作。之后的十几年时间里,中国音乐学院、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广西民族研究所、广西民族文化艺术研究院、广西社会科学院、广西民族大学、广西民族古籍整理办公室、广西群众艺术馆、广西博物馆、百色学院等单位和机构的专家学者和区内外相关高校的博士生、硕士生,也陆续踏上平果、田东等县进行嘹歌采录和调研。二是“座谈研讨”。例如2009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中央民族大学民族文学研究所、北京壮族“三月三”歌节活动筹委会和平果县人民政府在中央民族大学联合举办的《平果壮族嘹歌》推介会暨壮族“嘹歌”文化学术讲座等。三是“整理研究”。迈入21世纪,在专家学者的推动下,嘹歌歌书的整理翻译工作成效斐然,嘹歌本体研究的学科视阈、理论方法得到了较大幅度的拓展和提升。2008年嘹歌申遗成功之后,学界又结合嘹歌文化的生存现状和地方社会的发展需求,深入探讨嘹歌文化的现代传承与发展方略,形成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
    专家学者对嘹歌文化抢救保护工作的贡献是功不可没的,以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壮族学者——罗汉田研究员为例,笔者2018年7月11日在采访农敏坚先生时了解到:为了采录、翻译嘹歌和协助平果县政府开展嘹歌传承保护工作,罗汉田研究员2006年7月至2014年4月长住平果县,一方面壮文转写、汉文翻译了当地歌手谭绍明提供的嘹歌长歌歌书抄本,在民族出版社公开出版了《平果壮族嘹歌》(5册);另一方面根据实地采录的音像资料进行壮文记录、汉文翻译的《贼歌》,被刊载于由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北京办事处编印的《保护少数民族民歌行动成果报告》中,存档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再一方面,全程指导和参与当地政府的嘹歌申遗工作和歌圩音乐节的举办,嘹歌成功申遗以及平果县嘹歌传承发展工作的顺利推进,与罗汉田研究员的支持与帮助密不可分。
    3.地方乡贤。在壮族乡村地区,有很多村民自幼浸润在嘹歌文化的海洋中,能歌善唱,熟悉嘹歌文化传统,对嘹歌有着深厚情感。他们当中一些德高望重者主动肩负起了嘹歌文化传承的重任。在本文中,我们把这部分人称为“乡贤”。当地乡贤在2007年自发组织成立了平果嘹歌协会,嘹歌协会是由民间嘹歌歌手、嘹歌文化工作者和爱好者自愿结成的群众性组织。协会会长经选举由黄国观担任、副会长由陆顺红担任、秘书长由苏彩成担任。协会还制定了章程,明确了协会的社会职责与努力方向——“本会广泛联络、团结全县嘹歌文化工作者、爱好者和热心嘹歌文化事业的各界人士,充分发挥联络、协调、服务和指导的职责,将本会真正办成团结、和谐、能代表广大会员利益的群众性专业团体”“重视嘹歌文化遗产的挖掘、搜集、整理和研究工作。搞好嘹歌文化创新工作,推进嘹歌文化普及,培养嘹歌文化新人,确保嘹歌文化健康有序地传承,并发扬光大。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嘹歌文化活动,组织会员深入生活,进行优秀作品,尤其是精品的创作活动”。自成立以来,协会会员为当地嘹歌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乡贤个案1:黄国观(男,1958年生,平果县马头镇龙来村人,平果嘹歌协会首任会长)
    自幼就喜欢听伯伯、叔叔唱嘹歌,并得到叔叔黄成旭的传授。2003年起,因个人喜好,开始大量收集歌书,并对嘹歌进行整理和翻译。目前已收集到嘹歌歌书有三十余本,翻译成汉文一千多首,收集整理《日歌》1384首、《房歌·建房篇》496首、《龙律恋歌》1302首、《浪歌》2558首。所收集整理的《日歌》《房歌·建房篇》被选入《平果嘹歌(长歌集)》(广西民族出版社2006年出版)。为配合政府工作的开展,每年都主动承担起歌圩节嘹歌比赛的评委工作。此外,积极参加广西区内外和平果县各乡镇举办的嘹歌比赛并多次获奖,主张用嘹歌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创作了多部颇具时代意义的嘹歌新作品,例如《“两学一做”嘹歌》《党的群众路线“十清楚十明白”嘹歌》《平果县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嘹歌集》等。被中共平果县委宣传部、平果县文化和体育局联合授予“最佳歌师”荣誉称号。
    乡贤个案2:谭绍明(男,1940年生,平果县太平镇太平村布琳屯人,平果嘹歌协会会员)
    远近闻名的嘹歌能手,被誉为“平果县嘹歌歌王”。小时候就爱听嘹歌,20岁左右拜同乡黄天雷为师,学会嘹歌技艺和用古壮字记录歌词。学会唱嘹歌后经常跟嘹师们到附近村屯对唱夜歌。目前自己手抄的嘹歌歌书有5本,其中《日歌》1504首、《夜歌》1044首、《保房歌》566首、《贼歌》776首、《建房歌》486首、《三月歌》548首、《太平布琳恋歌》750首、《行路歌》684首,其中《布琳恋歌》《行路歌》《三月歌》被选入《平果嘹歌(长歌集)》(广西民族出版社2006年出版)。在政府启动嘹歌文化品牌打造工程后,为推广和普及嘹歌文化,在太平村召集本村歌手组建嘹歌音像制作小组,录制并将嘹歌光碟推向市场,目前共售出嘹歌歌碟两千多张。现在每逢圩日都到歌圩与老歌手们对唱嘹歌,并悉心指导日常前来学歌的年轻人,近年来传授培养男女歌手二十多名。
    2017年,为保护传承嘹歌歌圩文化传统,广大乡贤还依托当地都督庙文化园,利用壮族嘹歌博物馆场地,将都督庙歌圩建设成平果壮族歌圩传习基地;同年,为了进一步推动年轻歌手的培养工作、开创嘹歌文化新局面,还组织成立“平果县嘹歌协会歌手培训基地”,正如嘹歌协会副会长陆顺红在基地揭牌当天所说“以后我们要更加努力,让嘹歌文化越办越好,让我们的嘹歌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
    (二)跨界传播
    为了提高嘹歌文化的社会影响力,更好地促进其传承与发展,当地政府和群众不仅注重对嘹歌文化进行抢救保护,还积极推动嘹歌文化的跨界传播。近年来,在政府的引导和乡贤的努力下,“哈嘹”“银朵蕾妮”“天街”“六娅”“六爷”“思恩”“欢僚”“壮家薪火”等民间嘹歌组合陆续诞生。这些组合在音乐、内容和表演形式等方面尝试对嘹歌进行包装与创新,积极将嘹歌文化推向现代化舞台,多次在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上海世博会、北京传统音乐节上登台;多次走进广西电视台、中央电视台录制节目;多次参加全国性、世界性的民歌大赛并获奖。除了嘹歌的演唱,嘹歌歌书也突破了传统的古壮字手抄本模式,拼音壮文版、汉文版、英文版的嘹歌系列歌书先后翻译整理出版,目前泰文版嘹歌也在翻译整理当中。在抢救保护基础上的创新发展使嘹歌文化顺利迈出壮乡、逐渐走向全国、开始融入世界。
    跨界传播个案1:“哈嘹组合”——传统与时尚衔接为成功引路
    “哈嘹组合”的前身是平果铝业有限公司几个年轻人组建的斑马线乐队。2005年,乐队在平果县原人大常委会主任农敏坚的点拨下,将传统嘹歌与流行音乐元素相结合,创造出了独具特色的音乐作品。随后,乐队更名“哈嘹”。2006年4月1日,中国文联曲艺家协会组织的“长征路上送欢笑,革命圣地万里行”演出小分队来到平果,在当地政府的安排下,哈嘹乐队与著名曲艺家刘兰芳、姜昆、冯巩同台演出,他们独特的音乐风格引起了在场的中央电视台音乐频道导演陈立明的注意。陈导演当场发出邀请,提出如果哈嘹能在20天内创作五首歌曲,加上原有的《月亮》,就可以上中央电视台音乐频道做个节目。2006年4月22日,哈嘹乐队完成了陈导演交给的任务,如期到了北京,在中央电视台录制了节目。这是“哈嘹”迈出壮乡的第一步,随后便一发不可收拾。紧接着,先后三次到中央电视台录制节目。2010年1月,“哈嘹乐队”参加广西电视台举办的“第十四届CCTV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广西赛区选拔赛”,获流行唱法一等奖,随后代表广西参加中央电视台举办的“第十四届CCTV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晋级总决赛,获团体赛优秀奖,取得了广西历届以来最好的成绩。之后乐队正式更名“哈嘹组合”,他们认为“组合”可以兼容更多的表演形式。随着影响力的扩大,“哈嘹组合”先后两次应邀赴澳大利亚演出,登上悉尼歌舞剧院舞台并接受澳洲华人电台的专访。另外,还应邀参加德国的中国文化年巡演,多次出访东南亚,撷取央视主办的“争奇斗艳——2013‘蒙藏维回朝彝壮’冠军歌手争霸赛”的冠军,2014年还登上了春节联欢晚会舞台。
    跨界传播个案2:思恩合唱团——用天籁和声征服世界舞台
    思恩合唱团是当地嘹歌歌手为迎战马来西亚中华大会堂总会主办的“一带一路·唱响未来”2018国际华人合唱大赛而自发组建的嘹歌演唱组合。合唱团得到了平果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团长由平果县原人大常委会主任农敏坚担任,成员由来自平果县马头镇、太平镇、果化镇、海城乡和田东县思林镇、平马镇的20位农民女歌手组成,以平果县歌手为主,平均年龄30岁。合唱团取名“思恩”,一方面是因为唐代曾在今平果县置思恩羁縻州,思恩羁縻州是中国唯一的以“思恩”命名的土州。自古以来,这里虽然是穷乡僻壤却不失为礼仪之邦;另一方面,壮族嘹歌是一部慎终追远,感恩自然,感恩祖先的千年古歌。揣怀思恩之情,唱着感恩之歌,歌手们生活于思恩故里,所以取名思恩合唱团。思恩合唱团以哈嘹组合的作品《月亮》为参赛曲目,自成立以来,全体成员争分夺秒、克服困难、竭尽全力的备战,从音准、节奏到站姿、台风,一遍又一遍地练习。2018年8月5日晚,在马来西亚吉隆坡的比赛现场,中国广西思恩合唱团用天籁般的出彩和声征服了全场观众,在热烈的掌声中将比赛推向高潮,最后以优异的成绩在来自中国、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等国家和地区的32支代表团中脱颖而出,夺得了比赛金奖第一名。合唱团团长农敏坚先生告诉笔者:“比赛结束散场时,不少国内外的友队都主动地与我们搭讪表示祝贺,都说我们的和声唱得好。我对他们说,我们家乡有一部千年的古歌,叫壮族嘹歌,都是两个声部,高低声和声,姑娘们自小就用和声唱歌,没有经过专业训练,更像是‘天生’的”。
    跨界传播个案3:嘹歌英译版歌书——走进美国高校图书馆
    传统嘹歌歌书是用古壮字记录歌词的手抄本,在当地民间广泛流传。古壮字是在特定区域和特定人群中流传的文字符号,被其流传地的壮族民众所熟悉,但是不具备流传的广泛性和使用的普遍性等特点。嘹歌歌书是嘹歌文化传承的主要媒介和特色载体,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认识壮族嘹歌文化,百色学院外国语学院翻译团队在队长周艳鲜教授的带领下,于2009年正式启动壮族嘹歌英译工程,以壮英诗歌的比较研究为起点,尝试用英文创新呈现嘹歌歌书。壮族嘹歌英译团队以中国社会科学院罗汉田研究员在民族出版社出版的《平果壮族嘹歌》为蓝本,基于现代壮文拼音对壮族嘹歌进行原语英译。经过两年时间的努力,2011年年底,《平果壮族嘹歌(英文版)》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全书包括《三月歌》《日歌》《路歌》《房歌》和《贼歌》5部民间长诗,共计2.4万多行。据了解,为了更好地解构嘹歌原文意思,实现嘹歌英译文意美、音美和形美的和谐统一,翻译团队从学习现代壮文拼音、精读嘹歌相关文献、歌圩采风开始,充分了解嘹歌的产生背景、发展历史、歌词内容、语言风格与特征。为了保留壮族本土文化的特色,在翻译时选择了归化、异化策略对壮语进行解构,结合壮、英语言与各自文化特点,以诗歌翻译理论为依托,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和方法,尽可能保留和传达原作的意义和意境,努力追求神似和形神兼备,在两种语言与文化的通融和对抗中寻求和谐发展,力求呈现嘹歌的语言与文化原貌。《平果壮族嘹歌(英文版)》的出版发行,开创了中国原生态民歌英译先河,填补了广西传统民歌英译空白,搭建了一座壮族传统文化与世界文化对话的桥梁。基于《平果壮族嘹歌(英文版)》的鲜明特色与重要价值,2014年和2015年,美国耶鲁大学图书馆、美国密苏里大学图书馆先后对该书进行收藏,并向作者颁发了收藏证书。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