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阳]英雄史诗《玛纳斯》工作回忆录
http://www.newdu.com 2024/11/24 10:11:07 中国民俗学网 陶阳 参加讨论
1964年到1966年,我曾参加柯尔克孜族史诗《玛纳斯》的调查采录和翻译工作。在新疆柯尔克孜族聚居地区,我曾骑马跨过惊险的栈道,也曾爬过由于空气稀薄而令人室息的高山;有欢乐,有辛酸;有胜利,也有失败。我怀念那具有惊人天才的大歌手居素普·玛玛依,也怀念《玛纳斯》调查采录组那个团结战斗的集体,我怀念我们集体的心血浇灌出的珍贵成果——六部《玛纳斯》译稿。我也怀念为翻译《玛纳斯》献出生命的尚锡静女士和帕孜力同志。我怀念那战斗不息的精神,我怀念那生活充实和满怀希望的岁月。 一、事情的缘起 新疆自治区文联由刘发俊同志负责早于五十年代就断续记录了居素普·玛玛依唱的史诗《玛纳斯》,1964年交我会主编,拟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但因原稿、译文、注释等还存在一些疑难问题,不能迅速发稿。同年,新疆文联党组书记刘肖芜与我会秘书长贾芝磋商,为了将《玛纳斯》搞得更好,决定由新疆文联、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柯尔克孜自治州三个单位合作成立《玛纳斯》工作组,经费由这三个单位负担,并邀请中央民族学院语文系参加。领导小组成员是新疆文联党组书记刘肖芜、柯尔克孜自治州党委书记塔依尔、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秘书长贾芝。在工作组领导下,又成立了《玛纳斯》调查采录组,采录确定由我和刘发俊任组长。 调查采录小组的任务是: (一)重点记录居素普·玛玛依唱的《玛纳斯》第四、五、六部并补唱和解决其他部存在的疑问; (二)到柯尔克孜聚居的四个县再采集其他歌手唱的《玛纳斯》资料以便参考和研究之用; (三)进行社会调查,如历史范围的族源、迁徙、部落战争等等;民俗范围的生活习俗、宗教信仰、巫术等。还有天文、地理、动植物等范围的调查,以便了解与注释《玛纳斯》; (四)最终全部译出《玛纳斯》,并做好注释与编辑工作,达到尽快先出版资料本的目的。 最初参加调查采录组的基本队伍有新疆作协的刘发俊、赵秀珍;柯尔克孜自治州的柯族专家玉山阿里、帕孜力、阿不都卡德尔,还有尚锡静;中央民族学院语文系的专家沙坎·玉买尔和赵潜德。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是我和郎樱参加。还有我们著名的“玛纳斯奇”(专唱玛纳斯的歌手)居素普·玛玛依,他的任务是唱全六部《玛纳斯》。在调查和翻译阶段,加上自治州支援的人员玛特、托克玛特、图尔汗、珠玛、阿不来提等等前后达廿余人。 二、调查采录阶段 我是1964年6月23日乘火车赴新疆的。除机关的同志,到车站送我的还有妻子和一岁多的儿子。离情别绪,使我难过。当时我忍心离开家奔赴新疆,其动力就是为祖国争光。过去都说中国无史诗,中国文学史上史诗是个空白,现在中国发现了三大英雄史诗,藏族的《格萨尔》、柯族的《玛纳斯》、蒙族的《江格尔》。但当时均未正式出版,我会决定让我负责完成《玛纳斯》的一系列工作,直到公开出版,我应当尽职;另一方面,如果不进行实地调查,就是一个不合格的民间文学工作者。外国的神话学家及民俗学家,大都是靠田野作业获得知识和资料才成功的。我应当去实习和锻炼。由于这两个方面的原因,我便毅然奔赴新疆。 我们由乌鲁木齐又乘七天汽车抵柯尔克孜自治州州府阿图什,以州府做为调查采录组的大本营。计划分赴柯族聚居的四个县即阿图什县、阿合奇县、乌恰县、阿克陶县。 调查采录组每到一地,都受到柯族群众的欢迎。柯尔克孜是好客的民族,我们路过谁家,首先端出一碗马奶酒让你解渴,要是中午赶到一个阿依勒(牧村)住下,主人便请你吃“纳仁肉面”或羊肉。你上路时,还给你口袋里装上一把奶疙瘩,骑在马上吃,又解渴又充饥。这是游牧时代祖祖辈辈传下来的好风俗。柯尔克孜族是个诗与歌的民族,也是一个热情好客的民族。 调查采录是很艰苦的工作。古人说:“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我有生以来第一次骑马一日奔驰百余里地的长途。首先得学骑马的常识,不然,要出危险。在半年之中,因无经验,不知经常检查系马鞍的肚带是否松了,为此我摔过几次,有时摔得好几天不敢骑马。从阿合奇县到卡拉奇,经过一段惊险的栈道,下边是波涛汹涌的托什干河,在高山濒临河身的峭壁上有一线之路,那是用木棍插在石缝里,用树条和木棒编起来架在木棍上,再用石片和土垫起来。有的地方只有一尺宽,马小心翼翼地慢走在上面,真是一步一个脚印,栈道有的地方,还出现了碗口大的窟窿,透过窟窿可以看见下边波涛汹涌的河水,那雷鸣般的涛声,令人惊心动魄。 此时,我感到我的身子悬在空中,仿佛是一片轻飘飘的树叶,只要马一失蹄,随时有可能坠入深渊。我忽然想起听人讲的那个遭不幸的年轻的勘探队员,他就是在这儿连人带马一起掉下大河被波涛卷走的,我的头皮都发酥了。然而,正是通过险途到了卡拉奇我才访问到一位著名故事家苏勒坦阿里。他讲了柯尔克孜的历史,开头是四十个姑娘的来历,后又讲到部落的产生。也讲了部落分左部右部的来历,说原来二人是兄弟,分家时把东西分为左右两部分,这就是左右部的缘起。他还讲了《部落谱系》、《部落组织及法规》、《种族起源与玛纳斯家族》、《柯尔克孜人与卡勒玛克的战争》、《阿吉别克英雄的故事》,等等。他一直讲了几天,滔滔不绝。帕孜力同志的口译又准确又快,我几乎一字不漏地记了下来。我仿佛上了一个柯族历史的专修班,心里非常高兴,天栈险道的余悸也便一扫而光了。 爬雪山、过冰河、越过令人憋得慌的空气稀薄的高山,在路上啃冷玉米饼子,再在路上喝了冷风,有时肚子疼得要命,这些已是平常事了。有一次我闹肠炎,发高烧,听说吓得刘发俊同志都给机关拍了电报。有时在戈壁上迷路,有一次我和沙坎迷路,半天只在荒滩上转圈子,后来幸遇猎人相救。四个县,我走了三个,只有阿克陶未去。现在回想起来,真有点后怕了,我遇到几次危险,险些将骨头扔在戈壁滩上。 当时,大家都下定为祖国文化贡献的决心,从1964年8月7日开始至1965年1月30日结束,半年时间,分头调查了四个县。在这半年期间,集体的成绩是可观的: (一)从口头记录的《玛纳斯》片断,有《阔克托依的祭典》、《给七汗送信》、《远征》、《赛麦台依》等107份,计123375行。《玛纳斯》手抄本21册,约9万余行。 (二)半年之间,记录了“玛纳斯奇”居素普·玛玛依唱的《玛纳斯》,数量惊人,记录的速度也快,计有: (A)补唱了第三部《赛依台克》,由原来的18360行增至24430行;第四部《凯耐尼木》,由原来的16000行,增至34058行。 (B)重唱了第五部《赛依特》,由原来的2800行增至10134行; (C)新唱的《玛纳斯》第六部《阿斯勒巴恰、别克巴恰》(计45000行)。其主要原因是歌手心情舒畅和时间比较充分。 (三)记录了叙事诗《库尔芒别克》、《布达依克》、《艾西托西吐克》等24份,计17686行。 我们的史诗调查采录经验,有如下几点。 (一)赴每个县调查采录,先在县里了解情况订计划,主要是了解《玛纳斯》的蕴藏量及歌手名单。到了县里再请文教部门提供名单,有目标地采访歌手与故事家。 (二)加强宣传搜集《玛纳斯》的意义。凡遇人便宣传说,旧社会旧官僚,不关心柯族人民的文化,许多珍品失传。现在党和政府关心柯族人民世代流传的《玛纳斯》,拟搜集起来印成书,流传百世,请大家推荐歌手或捐献手抄本。有的歌手主动找上门来,有的将珍藏了几十年的手抄本献出来。 (三)记录要忠实(有的录音),我们强调,记录稿是基础,它是百年大计的工程,做到不返工,随记随注。 (四)采录作品与社会历史和风俗调查相结合。 (五)调查采录时还要对不懂和疑难问题善于向歌手发问。做笔记要做到“有闻必录”。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刘魁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时代机遇
- 下一篇:关系理性视角下铸就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