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数字解读清史
http://www.newdu.com 2024/11/28 05:11:52 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 李璜 参加讨论
由李治亭、杨东梁主编的《数读清史》(9卷本)2020年1月由辽宁民族出版社出版。丛书编写启动于2012年,7年多的打磨终于成就一部有思想、有内涵、有新意的清史研究作品。在清史研究和传播热潮中,丛书之所以能够突出重围、独辟蹊径,主要源于以下几个特点。 依据清史规律进行三段式撰写 关于清代历史时限,丛书以努尔哈赤起兵算起,举其概数约300年,将清史按兴起、盛世、衰亡的历史规律分为三段,恰好约各占百年时间。丛书据此进行设计:首先,从明万历十一年(1583)努尔哈赤起兵开始(《清朝兴起》),到1644年清朝定都北京(《定鼎北京》)到康熙二十二年(1683)郑氏兵败,台湾归入清朝版图(收复台湾)(《一统天下》),清朝完成创业阶段。其次,收复台湾后,清圣祖首次南巡(1684)(《开创盛世》),世宗继圣祖接续清朝大业(《雍正变革》),直到高宗退位(1795)(《乾隆鼎盛》),是清朝的盛世阶段。最后,嘉庆元年(1796),川、楚、陕、豫白莲教大起义爆发,仁宣二帝竭尽全力仍无法挽回盛世倾颓之迹(《嘉道中衰》),太平天国起义后面对国际国内形势清朝对其统治进行一系列改革(《危局求变》),从《辛丑条约》的签订到辛亥革命爆发,6岁的末帝溥仪退位(1912),清朝走过百年衰亡,清史宣告终结(《清朝覆亡》)。这一“三段式”的丛书编写设计并非人为,恰恰是根据清史的自然分期,顺势利导,进行全书编写工作,这种体例在学界尚属少见。 数字是历史的载体 数字与历史息息相关。数为六艺之一,从古至今留下了大量与数字相关的遗存。被历代研究者奉为圭臬的《二十四史》中留下了大量用数字论述历史的资料,在其他一些官方的《实录》《通鉴》等史书以及私人著述中,数字的记录也不绝于篇。尽管中国古代史书中对数字的记载有限甚至存在不少谬误,但存留仍弥足珍贵。同文字记录一样,数字也是历史的载体,独特之处在于它把历史的内涵具体化,从而彰显真实存在。丛书对这些清史中的数字进行利用,与文字记载互为印证,对历史事实进行更加生动和深刻的论证;同时辨伪存真,考察史料中数字的准确性,使其可以更真实准确地为广大读者所用。 如何利用数字解读清史,丛书给出一份特别的答卷:以数字为纲,应用数字,将清史中的各种事件与人的实际活动用具体数字加以量化,以数字史料写清史。在标题设计上也全部以数字表述,以示以数字为纲之意。 这些数字,既有从清代官方史书中直接取用者,如努尔哈赤伐明前发布的“七大恨”檄文,在多部史书中均有明确记载。丛书直接“以‘七大恨’伐明”为题,记述了这段揭开明清(后金)战争序幕的历史事件。又如清末林则徐虎门销烟之际,有确切数字记载销毁了鸦片近两万箱,因此得名“虎门销烟两万箱”。还有一些数字是靠清史研究者进行归纳和总结的数字,如圣祖幼年时,有索尼、遏必隆、苏克萨哈、鳌拜四位大臣辅政,定题为“四大臣辅政”;康熙朝圣祖对太子胤礽两次废立,名为“‘两立两废’皇太子”;世宗即位后,年羹尧、隆科多两位权臣相继隆恩之下迅速败灭,得题“年、隆二臣宠异败速”;第二次鸦片战争时,以“四国迫签城下之盟”为题,记述清政府与英、法、俄、美四国签订不平等条约的历史事件。此外,还有一些数字,因不确定性给予约定,如康熙时期重视西学尤其西方的科技知识,圣祖下令对律吕算法之书进行修辑,得“科学典籍修百卷”;又如“诛杀众贪官”,高宗执政时期对贪腐之人进行整治,数目不能完全确定,因此则以“众贪官”表述;再如对清代写就的不朽的文学巨著《红楼梦》中的数字探究,得题“数说红楼人物”。 运用史实纪事件本末 在把握唯物史观的前提下,如何利用数字和史料写好这部清史著作,是一个新颖的课题。对此,丛书选择了纪事本末体的写作体例。近代以来写史多采取西方的章节体,节以下再设目、小目,过于繁杂陈冗又千篇一律。而丛书选取了我国传统史书写作体例之一纪事本末体,可以更加清晰明快地记述历史事件,读起来感觉一以贯之、引人入胜。可以说,丛书中讲述的每件事都是一个故事,通过这一件件大小事串联起来,以展示清朝300年历史的长编,再现清朝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丛书还坚持求实求真的优良学术传统,吸收已有研究成果,抵制西方史学中的不良影响。在文字表述上不事浮华,亦非晦涩,文风通俗、生动,以求更多读者能够读懂、乐于阅读。如“百战独败宁远”基于前文所讲述的努尔哈赤一生戎马,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伟绩,转折却发生在宁远之战惜败于明军之时,接下来,又以“六十八岁魂断叆鸡堡”为题介绍了努尔哈赤的逝世及其前后的政事活动。又如记述清世祖的感情与家庭生活,连用四个独立的故事“情感多舛 二立皇后”“爱情专一 痴恋董鄂”“天意难料 痛失双爱”“廿四西去 自责大罪”来写作,既依据了丰富和可信的数字与文字史料,又能生动传神地描写清朝帝王的情爱故事。再如“一文亭见证施青天”,从百姓每人捐一文钱所建“一文亭”入笔,对清代所谓相貌最丑、却留下千古美名的廉洁能吏施世纶的故事进行讲述。如此种种,既注重历史学术研究著作的严谨与辩证考释,保证了史实的准确,又独辟蹊径,抓取历史人物和事件的闪光点和独特之处,将清史娓娓道来,读之有益、有趣。 (作者单位:辽宁民族出版社)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