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宾:要知道大人物到了最后关头,倒下了,不能说话了,不能下命令了,那他就什么都不是了。所以,这个口诏实际上是非常可疑的,也有可能康熙根本没来得及说这个话。
主持人:隆科多这里的心态也是很值得玩味的。突然之间权力出现了真空,他变成了唯一的中介。最后传给皇四子是不是隆科多早就想好的?
嘉宾:应该说,隆科多是没有权利做这个决定的。但是,他有力量在可能的继承人当中选择一个他认为对自己最有利的对象,于是他把身家性命压在了皇四子身上。那么,雍正看起来没什么行动,作为最后成为皇帝的人竟然不在现场,这其实是给他留下了可操作的空间。 主持人:为什么他非得要留下一个不在场的操作空间呢?
嘉宾:要造成一个假象,他是一个对皇权没有觊觎之心的人,他没有卷入到任何一个阴谋里面去,皇帝的遗诏是你们先听到,我最后一个听到。这样,来证明他皇权的获得是理所当然的,是光明正大的。 主持人:而且是不争而来的。 嘉宾:他姿态也很高。 主持人:照这样来说的话,隆科多应该已蓄谋了一段时间了,否则皇四子胤祯不会那么笃定,可以在最关键的时刻不出现。 嘉宾:畅春园的那几天,两人肯定是合谋的,尤其是最后一天,否则不会出现那个场面。 封嘴灭口更露怯
主持人:但后来又出现了一份书面遗诏。这份遗诏在前不久雍正文物展览当中曾展出过。遗诏中说:“皇四子胤祯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著继朕登基,即皇帝位。”这是以康熙的口气来写的,你对这份遗诏怎么看?
嘉宾:如果真的有这份遗诏的话,也就没有前面的争议了,但问题是,这份遗诏不是康熙在世时写的。雍正文物展览当中所出现过的这个遗诏,现在有四份,有汉文的,有满文的。它实际上是对口诏的书面固定,康熙去世以后,把康熙的口诏重新书写为书面形式。所以,口诏如果是假的,那么这个遗诏也就是假的。关键还是在于口诏是不是真的。 主持人:那么这个口诏究竟是真还是假?
嘉宾:我仔细看了这一部分的资料,可以断定,口诏是假的,所以遗诏也是假的。因为当时有八个皇子在,口诏居然只传给隆科多一个人,这在逻辑上、情理上都无法成立。但是并不能由此判断,康熙当时着意于谁。这里有两种可能性。一种可能性,康熙临死之前根本没来得及立口诏。第二种可能性,康熙可能立了口诏,但这个口诏对雍正不利,隆科多给吃了。 主持人:雍正在这件事上显得很厉害。从阴谋的角度来分析,你觉得雍正下了哪些功夫?
嘉宾:在皇太子被废、八阿哥被逐后的几年里,可以肯定雍正下了大功夫。在畅春园这几天中,雍正跟隆科多进行了积极的谋划,实际上是通过一场宫廷政变把政权拿到了手。多年的隐忍、沉静,实际是他的足智多谋。
主持人:再次证明了阴谋家的隐忍法则,引而不发,是发必中。可是,当了雍正皇帝以后,他却出了一本《大义绝密录》,想把民间的那些舆论、传说全部给封住。这招比较失败。
嘉宾:这个《大义绝密录》是当时发生的一个震惊的谋反案,其中涉及民间对雍正篡位的传说。雍正觉得,他可以利用这个机会来教育一下天下百姓,说明皇位继承的过程,以后不许有其他的传言。这证明他心里真的有鬼。 主持人:这是“此地无银三百两”。后来连他儿子乾隆都看不下去了,觉得这事也太多此一举了,后来就把这书给禁了。 嘉宾:是啊,这个东西怎么抹得干净呢。
主持人:除了这件事外,他还有一件事也让天下人诟病。就是前面咱们一直提到的他的亲舅舅隆科多,在整个皇位继承当中起了关键作用的人,后来雍正竟然想了个办法把隆科多给弄死了。这更加明显是心里有鬼。
嘉宾:因为遗诏的事儿隆科多是关键人物。康熙的遗诏通过隆科多的耳朵进去,再从隆科多的嘴巴出来,隆科多是这件事的唯一管道。这个管道如果有一天突然发生改变,说出事情的真相,那麻烦就大了。但如果把这一危险的管道剪掉,把隆科多除掉,隐患就会消除,地下的康熙皇帝是不会爬起来说什么的。 主持人:如果这是杀人灭口的话,那做得也太明显了。
嘉宾:所以,也正是这一点,才引起了很多学者的怀疑。对于雍正即位的问题,历来争议很大,至今仍还有争议。所以今天咱们说得都很谨慎。康熙晚年可能对皇十四子和皇四子都很看重,这两个人都有可能成为继承人,但是康熙在最后时刻是不是下了决定,这个我们不知道。但是,至少有一点是可以确认的,那就是口诏是假的,雍正是篡权上台的。
主持人:雍正后来非常勤政,但他的内心是非常敏感、非常脆弱的,所以才会出如此奇怪的书,才会灭口。我们是不是可以把他的这种表现称为篡位综合征呢? 嘉宾:这种说法很有意思。不过还是让大家去想吧,读史是要一边读一边想的。
主持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非常感谢您带给我们这么精彩的权谋解读,最重要的是,能够给我们另外一种看待历史的方法。(文章来源:《文汇读书周报》)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