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赵秉钧内阁
在黄兴的疏通下,1912年9月参议院通过赵秉钧为内阁总理,内阁实际上是袁氏的御用机构。黄兴把赵秉钧及其他6个阁员也拉入国民党,赵内阁号称“国民党内阁”。
1912年12月—1913年2月,第一届国会选举在全国展开,国民党在参众两院中获得压倒多数的席位。以宋教仁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政治家们妄想通过合法的议会政治斗争重掌政权,遍历长沙流域的长沙、武汉、南京、上海等地发表竞选演说,宣传政见,力图建立真正的国民党内阁。3月,国会召开前夕,宋教仁准备北上组阁,被袁世凯、赵秉钧主使的凶徒刺杀于上海车站。
1913年5月,赵秉钧因“宋案”牵连,托病辞去国务总理和内务部长之职。袁世凯未准,仅给假“调理”,以陆军总长段祺瑞暂代国务总理。 四、熊希龄内阁
“宋案”发生后,袁世凯积极准备镇压革命力量。为筹集内战经费,袁世凯指派赵秉钧、周学熙等人为全权代表,不经国会讨论通过而同英、法、德、日、俄五国银行团签订《善后借款合同》。这种卖国行径,激起了国民党议员的反对。5月底,袁世凯指使民主党、统一党、共和党组成进步党,以对抗国民党,并派兵南下,掀起反革命内战。革命派被迫应战,发动了“二次革命”。
袁世凯用武力镇压了“二次革命”,但北京却还存在着国民党占多数的国会。为了让国会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声言要尊重议员的权利。这些国民党议员与进步党议员合作成立宪法起草委员会。
袁世凯为了进一步拉拢进步党,于1913年7月任命该党熊希龄为国务总理。进步党人声称要组成“第一流通人才和第一流经验”的“名流内阁”。9月,内阁组成,只有司法、教育、交通、农工商各总长之职由进步党人梁启超、汪大燮、周自齐、张謇分别担任,财政由熊希龄兼理,而外交、内务、海军、陆军等重要部门则牢牢控制在孙宝琦、朱启铃、刘冠雄、段祺瑞这些袁世凯的嫡系军阀、官僚手中。
宪法还来不及制定,袁世凯对国会施加压力,于1913年10月当上正式总统。其后,他决心把政党和国会一脚踢开,先后解散了国民党和国会。
熊希龄内阁在副署了解散国会、解散国民党、设立“政治文化教育”等命令之后,也不再为袁世凯所需要。1914年2月,他指使党羽制造种种舆论对熊内阁发难,迫使它辞职,即由孙宝琦代任国务总理。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