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从不单纯地评论古典小说,也不从政治角度评古典小说,而是以小说喻政治。取其一点,不及其余,把艺术实例从它们所处的作品结构中脱离出来,把小说读活、用活,读出新效果、新真理来。他提出读《三国演义》,不但要看战争,还要看组织,举的例子是刘备集团取西川、入成都后,同当地文官武将一起建立蜀国的事。他与薄一波谈话说:“看这本书,不但要看战争,看外交,而且要看组织。你们北方人——刘备、关羽、张飞、赵云、诸葛亮,组织了一个班子南下,到了四川,同‘地方干部’,一起建立了一个很好的根据地。”他用这个故事说明外来干部一定要同当地干部搞好团结,才能做出一番事业。毛泽东在书信、讲话和文章中,还时常引用《三国演义》中的历史故事借古喻今,说明一定的道理。1936年,毛泽东为促成实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在给当时任国民党陕西省主席的邵力子写信时,引用“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形容国共两党的关系。1937年,毛泽东在写作《实践论》时,又引用《三国演义》上所谓“眉头一皱,计上心来”,形象地说明“人在脑子中运用概念以作判断和推理的工夫”。
1944年10月25日在延安中央党校作报告,谈到整风审干问题时,毛泽东说:“张飞在古城相会时,怀疑关云长,是有很高的原则性。因为关羽形式上是投降了曹操,封了寿亭侯,帮曹操杀了颜良、文丑,你又回来究竟是干什么来了?我们一定要有严肃性、原则性。当然过火是要不得的,所以去年抢救运动,十几天,我们马上就停下了。”
1957年毛泽东在莫斯科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会议上的发言中说:“任何一个人都要人支持,一个好汉三个帮,一个篱笆也要三个桩。菊花虽好,也要绿叶扶持。这是中国的成语。中国还有一句话,三个臭皮匠,合成一个诸葛亮。单独的一个诸葛亮总是不完全的,总是有缺陷的。”
党史学者陈晋在赠笔者的其新作《读毛泽东札记》一书中说:1959年3月,毛泽东在郑州会议上,曾对三国时期几个主要领导集团核心人物在“出主意,用干部”这个问题上进行了比较,认为曹操多谋善断,最厉害;刘备也很厉害,却稍逊一筹,“事情出来了,不能一眼看出就抓到,慢一点”;袁绍则根本就是“见事迟,得计迟”,属于不称职的领导。道理不难懂,做起来实非易事,毛泽东读史,多注意此道。
毛泽东读《三国演义》,很注意作者罗贯中的思想倾向。他对曹操的评价很高,认为他“代表进步一方”,而刘备所要扶持后来又继承了的汉则是“没落的”。l957年4月10日与《人民日报》负责人谈话时说:“小说上说曹操是奸雄,不要相信那些演义,其实,曹操不坏,当时曹操是代表进步一方的,汉是没落的。”而后1959年他同工作人员谈话时说:“曹操结束汉末豪强混战的局面,恢复了黄河两岸的广大平原,为后来的西晋统一铺平了道路。《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不是继承司马光的传统,而是继承朱熹的传统。南宋时,异族为患,所以朱熹以蜀为正统。明朝时,北部民族经常为患,所以罗贯中也以蜀为正统。”显然,毛泽东是不同意罗贯中的评价的,赞成郭沫若为曹操翻案。从他的词“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看,他对曹操其人是持肯定态度的。但他认为作者罗贯中的这个倾向同他所处的时代情况有关。此见解极为精辟。
毛泽东很喜欢《三国演义》中赤壁之战这段故事,特别注意其中几位主角的年龄和才干。他在1953年5月3日接见青年团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主席团成员的谈话时说:“三国时代,曹操率大军下江南,攻打东吴。那时周瑜是个‘共青团员’,当东吴的统帅,程普等老将不服,后来说服了,还是由他当,结果打了胜仗。现在要周瑜当团中央委员,大家就不赞成。这行吗?”
1957年4月上旬,在四省一市省市委书记思想工作座谈会上,谈到要提拔党龄短、年纪轻但有能力的干部时,毛泽东说:赤壁之战,程普40多岁,周瑜20多岁,程普虽是老将,不如周瑜能干。大敌当前,谁人挂帅?还是后起之秀周瑜挂了大都督的帅印。孔明27岁成名,也未当过支部书记、区委书记嘛!也是个新干部嘛!赤壁之战以前无名义,之后才当军师、中郎将。古时候可以破格用人,我们为什么不可以大胆提拔?
1964年3月24日的一次谈话中,毛泽东说:“现在必须提拔青年干部。赤壁之战,群英会,诸葛亮那时27岁,孙权也是27岁,孙策起事时只有十七八岁。周瑜死时才不过36岁,那时也不过30岁左右,鲁肃40岁,曹操53岁。事实上青年人打败了老年人。长江后浪推前浪,世上新人赶旧人。”
1965年1月25日的一次谈话中,毛泽东又说:“看起来还是青年人行。群英会上的英雄,大多是二三十岁的人。诸葛亮当时才27岁,孙策初干事时,不到20岁,孙权更小。”
从毛泽东关于《三国演义》的谈话来看,他是联系自己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实际,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客观公正地分析和评价《三国演义》的事件人物,肯定其所长,分析其失误,真正做到了古为今用。 毛应民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