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甲午战争后,战胜国日本开始蔑视中国,“支那”、“支那人”、“支那马鹿”……种种辱华之称在这一时期陆续出现。当时的中国政府,虽多次照会日本要求取消此类侮辱性称呼,但日本充耳不闻,我行我素。直至抗日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后,这些辱华词汇才被彻底禁用。这不仅是无数中国军民浴血奋战的结果,也是中国世界地位上升的一个形象体现。
一九三八年,毛泽东在延安窑洞撰写指导全国抗战的纲领性文献——《论持久战》
中国抗战胜利,日军放下武器,缴械投降。 ■日本战犯反省说:那时,我们根本没有把中国人当人,感到如同屠宰猪羊一样 ■中国在朝鲜战场胜利后,日本人才心服口服,彻底改称“支那”为“中国” 从“豚尾奴”、“清国人”到称“支那人”
如果回首中日2000余年的交往历史,截至二次大战结束前,日本对中国的态度变化可以概括为仰视、平视、俯视三个阶段──从唐代到宋代,倭人对中国文化典章全面模仿,对“大唐”有一种仰视的崇拜感;13世纪日军借“神风”即台风的帮助打败元世祖的军队,不过明朝派大军抗倭援朝获胜,日本朝野对华已有野心却还是平视;甲午战争日本获胜后,东洋三岛上对中国转入为时半个世纪的轻蔑俯视,种种辱华之称陆续呼之而出。
清朝时期,日本对华只称“清国”,日语中的“中国”一词只是对其本国以广岛为中心的本州西部地区的称呼。例如对甲午战争的称呼,日本一直称之为“日清战争”,将北洋水师称为“清国舰队”。日本在战争中获胜后,东洋三岛上又以“猪尾巴”作为蔑称中国人的绰号。当年华侨男子或中国留学生上街,日本小孩往往放肆地在后面扯辫子,口中还喊:“清国奴!豚尾奴!”穿黑制服的警察看到后一般都不加制止,还放声大笑。
1912年清朝灭亡而中华民国成立,日本人不能再称“清国”,却不呼正式国号而只用“支那”一词。有人认为“支那”是“秦”的谐音,或是英文
China的音译,这一词汇原无恶意,然而在“中国”有正式国名时却称别号,本身就是轻侮态度。民国成立后,日本政府向北京政府、南京政府递送外交照会都无视国际礼仪而称“支那共和国”。其不少“名流”还叫嚣日本是“日出之国”,乃世界中心,对寓意“中央之国”的“中国”之称自然不能承认。 对“支那”这一侮辱称呼,北洋军阀政府和南京国民政府居然长期忍受。直至
1930年5月,南京国民政府经过中央政治会议讨论认为忍无可忍,才正式下令:“倘若日方公文使用支那之类文字,中国外交部可断然拒绝接受。”从同年底起,日本政府在对华外交公文中被迫称呼中华民国的国名,在其他场合却仍一律称呼“支那”。
当年的日本侵略军踏上中国土地,驻扎于华北的日军定名为“北支那驻屯军”,卢沟桥事变后扩大为“北支那方面军”,其进攻华中的日军则命名为“中支那派遣军”。直至1945年侵华日军头目冈村宁次率军投降时,其头衔还是“支那派遣军总司令官”。战后有些中国人愤于此词的国耻标记,在中文书籍中改译为“华北方面军”、“中国派遣军”,其实保留“支那”原词不要改译,反而更有益于人们记住国耻。 听到辱国之称,爱国者常常泪下
从20世纪初至中日全面战争前,曾有数十万中国留学生踏上东洋三岛。他们一走到日本人中间去,就经常听到居民在抱怨中说“这个东西怎么做得这么糟糕,好像是支那式的”一类言语,甚至小孩子吵架也骂“你怎么这样笨,你父母肯定是支那人!”
当年在日本社会,“支那叭嗄”(しなばか,用汉字为“支那马鹿”),竟成为通行的骂人话。笔者小时候曾听郭沫若的日本夫人郭安娜自述,这位原名佐滕富子的女护士爱上中国留学生郭沫若时,素称开明的父亲却马上发怒──“你怎么能和一个支那猪结婚?”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