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和平时期最大的“社会动员”,人口普查是一个国家现代化、科学管理社会的反映。而1982年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通常被看做中国现代化人口普查的开端。此后,中国的人口普查开始了与世界接轨的旅程。 中国到底有多少人
其实在1982年之前,中国的人口普查并非10年一次。曾任国家统计局副局长的孙兢新说,第一次、第二次全国人口普查都是根据当时国家的情况,随机决定普查时间。结果,中国的第二次和第三次人口普查之间相隔了18年。在此期间,作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人口数据为中国在参与国际活动时最受关注的问题之一。 令孙兢新印象深刻的是,1974年,为准备一次联合国大会,周恩来曾专门要求国家统计局拿出中国一些宏观情况的统计数据。
包括孙兢新在内的14个人成立了名为国家计划革命委员会生产组统计小组的机构。统计小组很快整理出了包含国民经济收入等十几个宏观指标的数据表。然而,唯有人口没有具体数字。因为此前近20年没有进行人口普查,无法掌握当时的人口总量。 最后只能在1964年第二次全国普查的基础上估算了7亿多的数据。
后来在联合国大会上,果然有代表询问中国有多少人口。邓小平率领的中国代表团于是回答:根据1964年的普查结果,大体上7亿多。这成为当时国际上的一个笑话:中国有那么多人口,却连到底有多少人都不知道。各国的代表都纷纷猜测,中国到底有多少人。 后来到1978年,为了向“七五”计划提供准确、翔实的人口数据,必须进行新一轮人口普查。
为了完成“三普”任务,全国普查办决定到美国、法国、日本等国去考察。结果让当时担任全国普查办副主任的孙兢新感觉非常新鲜,“无论是电子计算机处理、卡片录入、科学的编码分类,都没看见过。最经典的是我们要汇总一个数据比如人口的预期寿命,得按照公式,靠计算器,一点一点敲出来。而外国只要把数据往电脑程序里一输入,结果就呼拉一下自己出来了。” 1953年全国人口结合普选,确定有多少代表。由于当时人口流动很少,基本是抄户口本,最后靠算盘和手工汇总。 人口数据让软件瘫痪
为了充分吸取国际上先进的普查经验,国家统计局向联合国人口基金会提出,希望联合国能在准备于1982年进行的“三普”中给予援助,派出联合国最好的人口统计专家来中国坐镇。
此后一位在联合国统计司工作的华人游允中,很热心地给中国人口普查援助方案提出了另一条建议。他告诉中国代表团联合国有相关资金,中国完全可以申请资金上的援助。 但代表团了解到游允中来自台湾地区,心中有所顾忌。于是回应:我们什么援助都不要,自力更生搞普查。
此事很快引起了外交部的重视,经过他们调查,游允中的父亲曾是中共派往台湾的地下党,并已牺牲。代表团这时才接受了建议并很快组建了谈判小组,向联合国人口基金会申请援助经费,
谈判后,中国代表团顺利地拿到了1.56万美元援助,20个省市自治区各配备了一台IBM4331机,国家统计局配备的是更为先进的型号IBM4341。
这样,“三普”摆脱了手工汇总的局限,第一次采用电子计算机进行数据处理。在技术的更新换代过程中,中国不断派出技术人员参与国外人口普查的培训,外国专家频繁的参与指导中国的人口普查技术。
但是和国际接轨的过程并不那么顺利。联合国援助的设备中有一套国际通用的处理程序,其他国家一般集中录入完就可以处理,在中国的试运行过程中,它的软件竟然处理不了中国的人口数据。
主要原因是“中国的人口数据量太大,机器运转不过来”。曾参与“三普”数据处理工作的黄辉介绍说,国外普查数据的处理都是采取集中式,比如美国、法国、澳大利亚都是从全国各地把资料一起汇总到首都来集中处理。中国10多亿人口的数据都送到北京集中处理,数据远远超过这些国家。
于是,在解决软件问题后,中国创造了一套全新的普查模式:“分级汇总、分散录入”。由省汇总地区的数据,再由国家汇总省的数据,这个模式在“四普”期间进一步深化,延伸到县一级可以直接汇总当地的数据。“当时这在全世界都没有过。”黄辉说。 “数据处理”之争
通过计算机的应用,“三普”获得了比前两次普查规模更大、更丰富的人口数据,中国的人口也第一次“达到”10亿。然而,这个先进的技术设备,却在“三普”之后不经意地引发了一场争夺战。
“三普”时,国家统计局由于没有专门的机房大楼,就一直将计算机放在国家计委的计算中心。后来国家计委觉得“这个现代化设备”很好,决意留用。
这样,统计局只有通过外经贸部向联合国申请了新的“四普”援助。其实按照国际惯例,这种设备一般只援助一次。但联合国还是再次援助了一部分设备。
然而,这些设备远不能满足要求。黄辉说,“四普”数据处理是真正意义上的“大规模”,要深入到县一级。如此,全国2000多个县都要配备计算机,需要通过国家拨一部分经费购买。
考虑到这个机会可以购买设备并锻炼人员技术,在讨论“四普”方案时,国家计委、公安部、统计局三个部门都希望负责“普查数据处理”。此间的争论非常激烈。
国家计委表示,“三普”时这些设备都在它的计算机中心运行,人员和技术力量有保证;公安部认为自己一直负责身份证和户籍登记,在基础信息资料上有优势。 最后统计局胜出的原因是,它设计出来的处理方案、统计表格最为详细。“更重要的是统计局要的经费比他们少一半。”黄辉说。 但是,如果继续用进口计算机,设备就要花费4800万。而对整个数据处理,国务院只拨了4000万。
这样,只好购买国产计算机,而且那时还提出一个口号:“中国人口普查要支持中国的民族工业”。当时国内最大的服务器厂商最终通过招标得到了这个订单,为全国2000多个县提供4000台设备。结果在最后数据录入的关键阶段,许多地方的计算机键盘出现了问题:敲下去、起不来。
这家厂家于是赔偿了将近120万元,并在国家统计局要求的一周内更换了大约800台设备的键盘。虽然几经波折,中国的人口普查终于还是和国际接轨了。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