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驻波兰武官王忠
说起美人鱼,人们往往会联想到安徒生童话的代表作《海的女儿》和丹麦首都哥本哈根海滨公园里的那尊美人鱼塑像。其实,波兰首都华沙维斯瓦河畔也有一尊美人鱼塑像,虽然同丹麦的美人鱼一样人身鱼尾,可两者的神情截然不同,她左手紧握盾牌,右手高举利剑,眉宇间流露着英武之气。
华沙许多百货店的招牌都是这尊美人鱼塑像的图案,政府机关会议厅也挂着美人鱼城徽。每逢“三八妇女节”,人们还会在美人鱼雕像前放上鲜花。这尊塑像的原型是一位反抗外国侵略者的女英雄,她代表的是不屈不挠和勇于牺牲的爱国精神。
18世纪末至20世纪初,波兰曾被周边列强瓜分,波兰人遭受了长达123年的亡国之痛。正是这段充满悲情的岁月,让波兰涌现出一大批可歌可泣的爱国人士。
伟大的波兰钢琴家肖邦在流亡国外的岁月里,一直随身携带一个装满家乡泥土的银杯,时时慰藉自己对祖国深深的思念。在弥留之际,他特意叮嘱姐姐,一定要在他死后将他的心脏送回波兰。今天,肖邦的心脏就安放在华沙圣十字教堂中。
在波兰,爱国之情蕴藏在每一个普通人心中。在波兰军事历史博物馆介绍19世纪30年代历史的展厅里,陈列着一件黑色女式长裙。讲解员告诉笔者,波兰人民为争取独立曾经多次发动武装起义。在1830年的起义失败后,许许多多普通的波兰妇女便改穿黑色长裙,以表达对祖国的深切怀念和对异族统治者的无声抵抗。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波兰虽然被德国法西斯占领,但流亡国外的数十万波兰军人义无反顾地加入反法西斯同盟国的军队,继续为祖国的解放浴血奋战。
在1944年爆发的华沙起义中,死难人数达20万之多,约占当时全城人口的四分之一。起义队伍中有许多十几岁的少年,他们有的担任通讯员,有的担任卫生员,有的则和成年人一起在街垒并肩战斗,直至英勇牺牲。因此,华沙人在1980年专门以一名在战斗中牺牲的13岁小战士——安特克·罗兹皮拉茨为原型,在老城城墙边竖立起一座华沙起义少年纪念雕像。
每每面对这座横挎一支冲锋枪、头戴一顶几乎盖住眼睛的大钢盔、脸上充满稚气的少年雕像,我不禁为他早早承担起本不该在这个年龄承担的重任而心生感伤,同时,又被一种“年少未敢忘忧国”的悲壮与激昂所震撼。
1950年,波兰政府决定按照原貌重建被德国法西斯完全摧毁的华沙老城,以展现波兰人民不屈不挠、浴火重生的民族精神。修复的标准是恢复原样:原样的建筑样式,原样的建筑材料,就连原先留在建筑墙面上的裂缝都要一模一样。为此,政府在华沙市设立了100个老建筑图片征集点,全市几乎每家每户都翻箱倒柜寻找战前拍摄的各种建筑图片,或者是一些老画册和明信片。老人们则将自己对老建筑的记忆描述给征集点的工程师和大学生们,供他们记录整理。
在整个修复过程中,华沙市民经常参加清理废墟的义务劳动,国内外的波兰人为重建工程踊跃捐款。经过全民努力,重建之后的华沙老城成为世界上少有的几处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重建项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解释此举的理由时这样说道:“严格按照原样重建,表明了波兰保留传统文化环境的真切心情……华沙的重生是13至20世纪建筑史上不可磨灭的一笔……”
“只要我们一息尚存,波兰就永远不会亡”,波兰国歌《波兰永远不会亡》,是19世纪流亡在外的波兰军人在战火中创作的一首军歌。去年秋天,我军一个代表团访问波兰,波方特意安排了一场小型歌舞演出,演出结束之际,全体演员合唱国歌。在座的波兰军官也纷纷站起身来,和演员们一起纵声高歌。我清楚地看到,许多年过不惑的军人,一曲唱罢,已是泪水盈盈。 这样一个充满爱国情怀的民族,怎能不令人感动!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