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民间说史 > 历史解密 >

赵国原本最有机会统一天下 赵国最后为什么会败给秦国


    今天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准备了:赵国和秦国的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
    赵国可以称得上是后期战国七雄中,除秦国外,最有可能统一六国的国家。他们因为通过兵制改革,拥有了一支强大的骑兵,有了当时最先进的战术打法。而且,他们文有蔺相如、赵胜,武有廉颇、李牧,可以说一时人才济济,别的国家很难望其项背。同时,他们在改革兵制以后,确实很快就起到了很好的效果,西破楼烦、林胡,北灭中山,开拓出上千里的土地。而且,还有个此消彼长的过程,魏国、楚国相继衰落,齐国不思进取,韩国、燕国则濒临灭亡。
    

    (胡服骑服)
    在这样一种大好形势下,照理,赵国应该非常强悍地战斗到最后,打败其它诸侯国,统一六国的。为什么最终却是为秦国做嫁衣,让秦国实现了的统一呢?
    关于这个问题,我觉得可以分成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两方面来分析。
    一、客观因素。
    其一,赵国国力底蕴不足。
    打仗,虽然在局部战争上,有输也有赢。但是,放到全国性的战争上,比拼的其实还是国力。国力强大的,底蕴深厚的,就更有冲击力。如果底蕴不足,就算可以打赢一两场仗,最终还是失败。
    赵国在国力上,明显比不上秦国。秦国有“百二”秦川之地,又有巴蜀之地,这两个地方,为秦国提供了丰富的物资资源。秦国虽然发动了那么多战争,但是,它从来没有被打穷过。赵国的燕赵之地,也有一定的出产,但是出产根本无法供给长时间的战争输出。
    长平之战,当时赵孝成王为什么一定要廉颇赶紧出击。当廉颇不出击的时候,赵孝成王不惜换上毫无经验但愿意出击的赵括,就是赵国的物资不够。而最后赵军也是因为在明显缺粮的情况下,败给了秦军的。
    

    (廉颇剧照)
    其二,赵国战略纵深不够。
    赵国的区位对于它壮大是非常不利的。它北面是匈奴,东面是齐国,东北是燕国,南面是魏国、楚国,西面是秦国。也就是说,它处于各诸侯国的包夹之中。它虽然可以破楼烦、林胡,灭中山,但是,这些其实都是小国或者是少数民族国家,当赵国和大国抗争的时候,它就会受到来自四面八方的击打,不给它继续壮大的机会。赵武灵王刚刚继位的时候,就受到了来自五国的夹攻威胁,这就是实际的例子。
    之所以赵国在赵惠文王、赵孝成王期间,魏国、楚国、齐国这些国家并没有联合打它,是因为它在抗击秦国。一旦它抗击秦国成功,把秦国打败,周围的国家必然联合起来包夹它了。
    秦国不一样,它的战略纵深非常好。它有函谷关等天险防护,同时背后有一大片广阔的区域作为后盾,而且秦国的后方非常稳固,不会给秦国制造什么麻烦。事实上,六国根本就没有机会打进函谷关。其实,就算六国打进了函谷关,他们依然不可能有什么机会。
    

    (赵武灵王剧照)
    二、主观因素。
    赵国最后没有统一六国,除了客观因素外,也有两个非常重要的主观因素。
    其一,赵国没有进行制度改革。
    赵国实行“胡服骑射”,进行了军事改革。但是他们却没有进行制度改革,没有和军事改革配套起来。
    赵武灵王晚年的时候,由于继位问题,造成了后代的争斗,他本人也被饿死。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根本的原因,就是赵武灵王没有进行政治改革。当时的战国,正在从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加强皇权,是这场政治改革的核心。但是赵武灵王却实施分权制,想把王位给儿子,让儿子镇守国内,自己一心一意打仗。这样做,一下引起了儿子们对权力的争夺。而到了最后,赵武灵王又想把失去的权力夺回来。因此,这么一闹腾,最后搞得一团糟。
    没有像样的政治改革,同时也没有其它制度改革。赵国还是老样子,根本就无法支撑它的南征北战。
    而秦国从“商鞅变法”开始,是一系列的全国性改革,涉及到军事、政治、社会各个层面。改革做得非常彻底,这是赵国无法比拟的。
    其二,赵孝成王急于求成而失败。
    赵国失败的最大节点,无疑是“长平之战”。长平之战,让赵国损失了45万人,以至于大伤元气。从此失去了和秦国较量的本钱。
    这场仗的失败,有赵括“纸上谈兵”的因素。不过,根本的原因,还是赵孝成王急于求成。就当时来说,他还根本就不具备和秦国争霸的能力,当时他就应该韬光养晦。在上党郡提出想归附赵国的时候,他就不该贸然答应。不答应,他就不会被迫和秦国作战,被迫押上全部的军队和国力来打这场仗,最后出现断崖式的变弱。
    总之,赵国无法实现全国性的统一,是历史的必然,是无论如果,都无法改变这个事实。
    (参考资料:《史记》)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