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战功卓著的“中原王”汤恩伯为何声名狼藉?(2)
http://www.newdu.com 2024/11/22 05:11:03 趣历史 佚名 参加讨论
名将的诞生 1937年7月抗战全面爆发后,汤恩伯的第13军首当其冲奉命在南口阻击日军。南口是平绥线上的要隘,守住此地,则日军进兵察哈尔受到牵制,更可保山西和绥远无恙。 汤恩伯作为第7集团军前敌总指挥,指挥第13军、第21师、第72师等部力敌日军第5师团和混成第11旅团。由于战况激烈,在固守的20天里伤亡达到近3万人,而日军也付出了2000余人的伤亡。南口战役虽然以失败告终,但因阻击时间长而不断被新闻记者报道,使这次战役成为抗战全面爆发初期的一个标杆,汤恩伯也因此成为抗战初期为数不多的被正面报道的将领。 南口战役结束后,第13军扩编为第20军团,汤恩伯升任军团长,指挥第13军、第52军和第85军。当时的38个军团多以1个军团辖1个军为主,军团长形同虚设。著名者如庞炳勋的第3军团,辖第40军,第40军又只辖第39师,这样庞氏几乎与师长无异。而能够辖3个军的,除了胡宗南的第17军团外,就只有汤军团了。 1937年11月太原沦陷后,山西战场的中国军队全线溃败,阎锡山已经没有任何部队可用于阻挡日军前进的步伐,这使晋南岌岌可危。在此危急时刻,还没有组建完毕的第20军团奉命驰援山西。 汤恩伯接到命令后连夜带着第89师出发,沿途见到的全是败兵和难民,先头部队的一个营又被日军击溃。在此情况下,汤恩伯为稳定军心士气,下令枪决战败的营长,随后果断选择在子洪口设伏,成功击退了日军的追击部队。接着,汤恩伯指挥军团主力坚守子洪口,在没有援军的情况下孤军奋战,为第2战区各部队争取到了重新布防和整顿的宝贵时间,也为稳定晋南局势作出了重大贡献。事后曾有人评价:“子洪口之捷稳定了晋南战局,如失守,则山西在1937年就将陷于敌手,如此陕、甘危矣。” 1938年4月的台儿庄大捷,是汤恩伯军旅生涯中的巅峰。在这次战役中,友军第2集团军死守台儿庄不退,汤恩伯的第20军团则适时出击,成功击退日军,随后一路反攻将日军包围在枣庄、峄县数地,予以沉重打击。关于台儿庄战役的具体经过,相关著述颇多,笔者在此不多赘述。台儿庄战后,汤恩伯以及所部军长王仲廉、团长陈林达等皆获颁青天白日勋章。汤恩伯这位“抗战名将”也就此正式诞生了。 徐州会战结束后,汤恩伯的部队继续得到发展,他以第13军和第85军为基础,之后又亲手编练出新编第2军(后改称第29军),使这3个军发展出来的第31集团军成为“汤兵团”中的攻坚主力,更是成为第1战区和第5战区的战略机动兵团。由于第31集团军长期被集中使用,其运动攻击和协同作战能力极强。日军曾经对第1战区和第2战区各部队编写出一份调查表,他们将中国军队的战斗力按照甲乙丙三等来划分。表中被列为“甲等”的部队寥寥可数,但汤兵团几乎每个师都被列作“甲等”,可见第31集团军在日军眼中的地位。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