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登之战匈奴为什么攻不下此地 地势差距,地利不佳
http://www.newdu.com 2024/11/27 03:11:32 互联网 佚名 参加讨论
很多人都不了解匈奴和汉军的事情,接下来跟着趣历史小编一起欣赏。 是时汉兵与项羽相距,中国罢於兵革,以故冒顿得自彊。 太史公在编写《史记》时,曾经为匈奴单独作传记,并且将其放置在七十列传中。自汉朝建立以来,匈奴对汉王朝的威胁日益加大,强如汉武帝,也对北方的敌人十分提防,将绝大多数精力投入到汉匈战争之中。不过在太史公看来,匈奴之所以能够做大,只是因为汉军忙着争霸中原,没时间处理草原问题罢了。 汉匈白登之战 虽然匈奴人善于骑射、全民皆兵、作风凶悍,但是中原大地的棒小伙子也不是好惹的,他们放下锄头后,凭借着中原政权千百年积累的军事经验、社会财富和先进装备,战斗力远远胜过匈奴人,这一点在汉匈首次对决的白登之围中就有着明显的体现。 匈奴士兵形象 援军将至,天时不得 白登之围中,由于高祖冒进导致汉军前军身陷敌人的包围圈,此时他身边的士兵数量只有数万人: 於是汉悉兵,多步兵,三十二万,北逐之。高帝先至平城,步兵未尽到。 反观敌军,那是兵强马壮,就连部队建制,都按照马的颜色分为了四个方针,巨大的震撼力一览无遗: 冒顿纵精兵四十万骑围高帝於白登,七日,汉兵中外不得相救饷。匈奴骑,其西方尽白马,东方尽青駹马,北方尽乌骊马,南方尽骍马。 白登山主峰 巨大的人数差距,使得匈奴军胜利的希望大增,然而要注意的是,如果汉军的步兵部队赶到后,双方的差距只有八万人,如此差距比起前军和对方的差距,基本可以忽略不计了,这种规模的部队在战场上交战,胜负很难提前做出判断。 也就是说,属于匈奴最好的时机,只有这七天或者八天,在短时间内攻下白登山,是他们的最优选择。 在这七天之内,匈奴多次强行攻山,其作战意愿不可称之为不强烈,然而由于北方草原霸主之前鲜有和中原部队正面交锋的机会,对兵法、战法相对陌生的蛮横骑兵根本无力突破汉军依山势布置的防守。 匈奴武士骑马射箭图 虽然强攻不得,但是汉军的补给也承担着巨大压力,只要在被多围困上几天,他们很难度过北方寒冷的冬天。 然而在第八天的早晨,汉军的大部队就已经抵达白登山了,这也使得匈奴失去了最好的时机。 地势差距,地利不佳 兵法是我国古人从战争中总结出来的经验性积累成果,其中绝大多数理论都被后世的军事家奉为圭臬。 不过关于围山作战,向来有两种说法。 第一种是关于高地的概述,是《孙子兵法》中《地形篇》中的经典理论,也就是所谓的居高临下: 我可以往,彼可以来,曰通;通形者,先居高阳,利粮道,以战则利。 《孙子兵法》作者孙武 第二种则是采取居高临下战术却失利的结论,其中最经典的要属三国时期马谡失街亭之战: 建兴六年,属参军马谡先锋。谡舍水上山,举措烦扰,平连规谏谡,谡不能用,大败於街亭。 这两种说法其实都有合理之处,然而行军作战最忌墨守陈规,应该因势利导,灵活变化。 对于白登山下的匈奴,眼下最应当的是强行攻山,这是因为白登其实属于汉政权的控制地,如果此地有失,关中、巴蜀、中原乃至楚地的士兵会源源不断地赶来,持续对匈奴施压,不利于持久战。 所以匈奴才会屡次攻山,被动承担地势的不便利,将大部分能量用在抵消势能上,到了山顶时已经处在强弩之末,不是以逸待劳的汉军对手。 装备落后,人和不予 除了天时和地利外,人和因素更是不可忽略的一个巨大问题,汉民族的士兵,向匈奴展示了尖端科技,告诉了对方科技才是第一生产力。 关于斗志啊、士气啊、血性啊我们暂时放下不提,只表一表双方装备的巨大差距。 汉军的武器和防具种类多样,兼具武装多种作战部队的需求,经过了几百年的强化,其杀伤力和防护力十分强大。 秦弩 金属冶炼技术的积累使得汉军的长矛、长枪、短剑、短刀十分坚固,在多次砍击后仍可以保持金属强度,不卷刃不崩刃,而此时的匈奴连长兵器都没有得到普及,多靠短制马刀近战,完全失去了马背优势。 继承秦制的汉军保留了秦朝最强大的武器——强弩,这种弩不装填速度快,发射效率高,穿透力强,一轮扫射可以实现无死角覆盖,不仅造成对方的杀伤,还对其心理造成了巨大的威胁。马背上的民族虽然也擅长骑射,但是草原上木、铁资源的匮乏,使得其箭矢数量严重不足,很多箭头还是由兽骨组成,根本穿不透汉军的铠甲。 除此之外,汉军的铠甲和盾牌十分成熟,防具不仅坚固,再加入了杂糅工艺后还开始走向了轻便化,普及率高而且防护性佳。反观匈奴,此时多以皮甲为主,而且缺乏成熟的防具生产工艺,很多士兵的防具是由自己制作的,不仅粗糙还笨重,在汉军优良的武器前不堪一击。 在攻坚战中,尤其在汉军占据制高点,利用盾牌和护甲进行防护时,匈奴那些质量不达标的箭根本占不上便宜。真要是肉搏,你又不敢。在统帅的不停催促下,匈奴只能丢下一地尸体,无功而返。 汉匈战争 人们往往会形成对事物的固化印象,比如匈奴,我们常常会因为他们来犯我国土,伤害同胞而对其深恶痛绝,然而这种强烈的感情因素只是厌恶而并非畏惧。纵观汉朝四百年的历史,匈奴只是外部的有限影响,真正损害了汉朝国运的,还是内部门阀和士族,正应了那句古话,坚固的堡垒多是从内部塌陷的。 在汉匈绝大多数正面战争中,中原政权占据了压倒性的优势,像白登之围这样以少战多,甚至几百人追着几万人跑的局面比比皆是,像卫青霍去病行全国之力进攻匈奴,更是堪称一边倒的大屠杀。 匈奴对汉民族的威胁,多是出现在边关地区,起码在汉朝,他们无力突入中原半步。当时的百姓之所以厌恶匈奴,更多的是因为朝廷在面对其强大的机动性时,不容易组织起高效的防守,使得边关之民遭受劫掠之苦。当双方正面遭遇时,草原民族才是真正害怕的一方。 参考文献: 【1】《孙子兵法·地形篇》 【2】《史记·七十列传·匈奴列传》 【3】《三国志·卷三十九·蜀书九·董刘马陈董吕传第九》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