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高祖刘邦分封八个异姓王之中 为什么只有长沙王吴芮能独善其身
http://www.newdu.com 2024/11/27 04:11:09 互联网 佚名 参加讨论
还不知道:汉初异姓王的读者,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秦末,各路诸侯风起云涌,你方唱罢我登场,时移世易,大浪淘沙,剩下了楚、汉两家PK。公元前202年发生的垓下之战,以项羽自刎于乌江告终,同时宣告了,刘邦西汉政权的大一统。 这个“大一统”只是名义上,迫于错综复杂的形式,汉高祖刘邦分封了八个异姓王,分别是:齐王韩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韩王信、赵王张耳、燕王臧荼(后来是卢绾)、长沙王吴芮,以此稳住刚建立的西汉政权。 这些异姓王又细分为两个阵营,其中齐王韩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韩王信,实力强劲,不仅身处富庶之地,还手握重兵,俨然是半独立的割据政权。刘邦的分封,只是权宜之计,待日后再觅得时机,除之而后快;而赵王张耳、燕王臧荼、长沙王吴芮,实力弱小,不足为惧,大体是刘邦出于自愿而分封的。 随着西汉政权逐渐稳固,刘邦腾出手来,将韩信、彭越、英布、臧荼逐个收拾,继承赵王爵位的张敖,又因公元前200年,受到赵相贯高等人谋反的牵连,被贬为宣平侯。 刘邦以“发小”卢绾,取代了臧荼,以此应对“南强北劲”的敌人。“南强”指的是南越国,与长沙国相邻。彼时,一则连年征战,社会凋敝;其次,南越国地处岭南,有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作为天然屏障。刘邦选择了妥协,派出使者说服南越王赵佗,使得南越国,表面上臣服于汉朝。“北劲”指的是匈奴,与燕国接壤。刘邦的目的很明显,意在汉朝与少数民族地区之间,设置一个缓冲地区,避免受到,这些少数民族势力的直接冲击。 这一战略构想,无疑是有前瞻性的。刘邦死后,吕后实行“别异蛮夷”政策,禁止向南越国输出铁器,此外牛、马等牲畜,也只是提供公的,不能繁殖。铁器以及耕牛数量的不足,严重制约了南越国农业生产,由此也破坏了汉朝与南越国之间,原本微妙的平衡,也触怒了南越王。 长沙国疆域 几次与汉朝中央交涉无果,赵佗选择了不再臣服于汉朝,自立为南越武帝,并将矛头指向了长沙国,认为是吴芮从中作梗。于是,南越国发兵“攻长沙边邑,败数县而去焉”。可见: 1、 赵佗此举更多是态度,并不是真正要与汉朝全面开战,再说实力也不允许,实则是对于汉朝掐住南越国的命门,表示相当不满。; 2、 当时,岭南地区尚未开发,热带原始森林中,瘴气丛生,乃罪犯的流放之地,生还几率是九死一生。但长沙王吴芮,拥有一支适应南方炎热和潮湿的气候,以及熟悉山地地形,能与南越国抗衡的军队。反观此后,吕后派出攻打南越国的军队,连岭南都未能跨越,便纷纷得病,不得不罢兵。 说白了,就是将长沙国放在边陲当炮灰。这是长沙王吴芮,未受到刘邦清算的第一个原因。 其次,吴芮对刘邦是忠心耿耿。当年为躲避越王追杀,吴国宗室四散避难。到了吴芮的父亲吴申,开始迁居鄱邑(今鄱阳);秦始皇时,吴芮为鄱邑县令。秦末农民起义,吴芮与率众归附的无诸,在楚汉之争中,坚定站在刘邦一方,助汉灭楚有功,因功封为长沙王。 公元前196年,韩信、彭越的被杀,淮南王英布心生恐惧,从而暗中谋划起兵。事情败露,英布兵败,向南逃亡。吴芮逝世,长子吴臣成为了第二代长沙王,其再次选择了站在汉朝这边,选择了大义灭亲(英布为吴芮的女婿)。就这样,汉初三大名将之一的英布,被自己的“大舅子”吴臣,诱骗至越地,以伏兵杀之。 最后,张良辞官归隐后,曾经到过长沙国小住,提出建议尽量保持低调,以此保全性命,与颇有政治智慧的吴芮,不谋而合。于是,吴芮不仅将兵权交由,刘邦的堂兄刘贾节制,只是保留少量护卫,还将封地的大部分,让给刘邦子女,自己仅留二万五千户。 此外,除了承袭爵位的吴臣,留在长沙国,其余四个儿子则向外发展。如此,本就实力弱小的长沙王,更加不值得一提, 彻底打消了刘邦的念头。 长沙王历经五世,至公元前157年,长沙靖王吴著无子嗣,汉朝废除了长沙国。在吴芮及其子孙的治理下,农业、纺织、养殖业高度发展,这个可以从马王堆汉墓,出土文物得到印证;而长沙国与南越国之间,因贸易争端而发生的小规模战争,又说明了长沙国内,商品经济发达,两国贸易活动频繁。可以说长沙王,对于湖南和江西地区的开发,是功不可没的。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