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受宫刑后不再是太史令,《史记》是怎么传下来的?
http://www.newdu.com 2024/11/26 01:11:37 互联网 佚名 参加讨论
你们知道司马迁的故事吗?接下来趣历史小编为您讲解! 众所周知,司马迁是我国西汉时期著名的历史学家,一生就写一部《史记》却名垂青史,彪炳史册。司马迁出生于史学世家,他的父亲司马谈就是太史令,在讲究子承父业的古代,司马迁继承了父亲的官职太史令。 司马迁任太史令时期,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但是令人意外的是,司马迁在受宫刑之后不但没有遭贬,反而还被提拔为中书令,但是已经从太史令调任中书令,那么他的《史记》是如何传下来的呢? 太史令和中书令的区别 要想弄懂司马迁的《史记》是如何流传下来的,首先弄懂太史令和中书令这两个官职的区别,只从名字我们就可以大概了解,这两个官职是有本质区别的,太史令是史官,而中书令并非史官。 太史令:太史令也称太史,这个官职在商朝初期到夏朝末期已经存在。西周到春秋时期,太史令的职责主要是帮助朝廷起草文书,记载历史重要事件,编撰史书,同时监管国家重要典籍。秦朝到汉朝时期,这个官职才真正被命名太史令。魏晋以后太史仅掌管推算历法,并不编撰史书。隋朝称太史监,唐朝称太史局,宋代称太史局,辽称司天监,金称司天台,元代改称为太史院,明、清两代,均称钦天监。 中书令:中书令最初是协助皇帝整理宫廷内部的政务,后来是负责向皇帝密奏的官员。一直到汉武帝时期,中书令才改由宦官担任,主要职责是宣布皇帝诏命。中书令管理的部门叫中书,类似于后来的内阁或者办公室,中书令就相当于内阁首辅或者办公室主任。西汉时期的太史令司马迁由于获宫刑后才被任命为中书令,为什么他获刑后没有遭贬反而被擢升,主要是因为司马迁学识过人,同时汉武帝也是一个开明的君主,故以太史公的身份担任中书令,官职在丞相之上,司马迁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中书令。 司马迁受宫刑,从太史令调任中书令,为何还能写成《史记》 司马迁虽然官职升迁了,但是实际上他是明升暗降,被打入冷宫差不多。太史令本来的主要职责是编撰史书,秉笔直书,记录的史实不受皇帝节制,而且司马迁家族,祖孙三代都为史官,太史令这个职位,在司马家族已经达到巅峰。而中书令在名义上官职在丞相之上,实际上汉武帝时期,刘彻非常集权,真正的中书令和御史大夫都是无足轻重的闲置。那么司马迁受宫刑之后,官职已经从编纂史书的太史令调任中书令,那么他是如何写出《史记》的呢?主要有三点原因。 第一:司马迁是太史令兼任中书令 司马迁虽然获罪受宫刑,不但没有遭贬,反而被提拔成中书令继续使用,这在中国历史上是唯一的一位。那么汉武帝为什么要继续用司马迁呢?主要从两方面讲,一方面是司马迁司马迁学识过人 ,无人可以在短期内替代,另一方面,汉武帝比较开明,知道司马迁是因言获罪,并不是什么必死的大罪,汉武帝可能是一时气愤冲动才对他治罪,之后通过提拔重用来弥补内心的愧疚。 第二:中书令是闲置,司马迁有更多时间著书 司马迁自从兼任中书令之后,有了更多的时间来著书立说,中书令本来就是一个服务于皇帝的官职,每天都会频繁的和皇帝接触,所以司马迁就更有机会了解皇帝的动向,也有更多的时间阅读史书典籍,如此一来,才能有机会完成史学巨著《史记》 第三:父亲遗命 支撑司马迁写《史记》的精神力量就是父亲临终的遗命,司马迁曾在《史记》自序中详细记录了,父亲临终遗言,司马迁父亲司马谈说:“余先,周室之太史也,自上世尝显功名于虞、夏,典天官事,后世中衰,绝于予乎?汝复为太史,则续吾祖矣。”也就是说,司马迁祖先都一直是史官,并且曾经非常显赫,但是到了父亲这一代已经衰微,父亲希望司马迁能复兴家族,继承自己的意志。这也是司马迁获罪受宫刑之后,排除万难,万念归一,专心著书的主要原因。 司马迁的《史记》是如何流传下来的? 众所众知,司马迁在写完《史记》之后神秘消失,不知所踪,以至于后代都不知道他的死因和死亡时间。司马迁在受宫刑之前,有一个女儿,他的女儿嫁给了汉昭帝的丞相杨敞,司马迁的女儿为杨家生了两个儿子,大儿子叫杨忠,小儿子杨恽。 司马迁的外孙杨恽成年以前,在母亲的影响下,早已经对史记熟读并掌握其精髓,杨恽在成年以后被封为平通侯,当时正值汉宣帝时期,朝野风清气正,太平盛世重视文治,所以杨恽就觉得是时候把《史记》献出来了,杨恽把母亲珍藏的这部《史记》公诸天下,震惊四方,从此天下人得以共读这部伟大的史著。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