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汉北伐缺粮问题严重,五百年后的吐蕃攻唐时为何不缺粮?
http://www.newdu.com 2024/11/25 05:11:18 互联网 佚名 参加讨论
蜀汉的故事大家喜欢吗?今天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详细解读一下~ 在诸葛亮的军事理念中,粮草被列为取胜的最关键因素,他在陆逊的信中曾经说道:“粮谷,军之要最”。 刘备在世时,诸葛亮的主要角色便是后勤部长。刘备取荆州,诸葛亮“调其赋税,以充军实”;刘备攻汉中,诸葛亮留守成都,足食足兵保障前线后勤补给;刘备东征孙权,又是诸葛亮留守后方,为伐吴大军源源不断输送粮草。 甚至就连诸葛亮提拔重用的诸如杨仪、费祎等人,也都以善筹度粮谷而为诸葛亮所青睐。虽然如此重视粮秣,但诸葛亮一生中的多次北伐,却屡屡因粮草不足而功亏一篑。 第二次北伐围陈仓,20多天后粮尽退兵;第四次北伐,因李严运粮不继,蜀汉粮尽退兵;第五次北伐,“亮每患粮不继,使己志不申”,打算在五丈原屯田,可惜天不遂人愿,诸葛亮突然病逝,导致屯田计划搁浅。 入蜀之前,诸葛亮对益州这块地方的评价是“沃野千里,天府之土”,得益于秦朝对蜀地的前瞻性建设,东汉末年的益州是难得的乐土,军阀混战时少有的人口净流入地,成都平原养活了568万人口。 所以,诸葛亮敢于以弱伐强不是没有本钱的,至少在粮草问题上,蜀汉控制的益州是有足够的产出供给的。但问题在于,益州这块地方山川险塞,唐朝诗人李白曾感慨的说“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以第二次北伐为例,从散关出发的诸葛亮,兵围陈仓20多天,久攻不下后粮尽退兵。 散关到陈仓的距离不过百里,即便从汉中督粮运往陈仓前线,这个距离也不过区区500里左右,但山路的崎岖难行,还是成为横亘在蜀汉后勤的一道难题。 与诸葛亮面临的粮草困局相比,500年后的吐蕃攻唐之战却让人不得不产生一种对比和联想。 论距离,位于青藏高原的吐蕃政权离中原腹地有数千里之遥;论物产,吐蕃境内绝大部分地区常年寒冷、干燥、氧气稀少,农业产出根本无法和蜀汉的成都平原相提并论,吐蕃大臣曾言“吐蕃土风寒苦,物产贫薄”;论国力,200万的人口基数,并不一定强过诸葛亮时期的蜀汉。 但让人困惑的是,无论是国力还是行军距离都不占优的吐蕃,却能动辄兴兵20万行军千里攻入唐朝腹地,公元763年甚至还攻陷了唐都长安。 显然,蜀道虽难行,但也难不过藏路。但诸葛亮屡屡面临的粮草运输难问题,对吐蕃来说似乎完全没有掣肘,不得不让人产生一种错觉:几十万吐蕃士兵难道可以不吃不喝吗? 其实,吐蕃攻唐的成功和诸葛亮北伐的屡屡掣肘,差距只在1点:雍凉(陇右)之地控制权。 早在刘备入蜀之初,谋士法正就曾作出战略性预言:困守要害,实为坐守待亡。而蚕食雍凉,广拓境土,可以观衅伺隙,倾覆寇敌。 吐蕃攻唐恰恰是法正预言的成功实践。唐军重兵固守河西、陇右时,吐蕃打赢了大非川之战,却依然受困于山川险阻无力东进。而安史之乱爆发后,陇右唐军撤走,吐蕃趁机蚕食,756年陷威戎军,757年取廊州,762年陷临洮。 等唐朝平定安史之乱时,陇右地尽亡,没有后勤之忧的吐蕃大军可以轻易的突入长安。 诸葛亮首次北伐时,曹魏虽然没有诸如唐朝那样的大动乱,但却将防御的重心放在了荆、扬一带,根本没有想到刘备死后,弱小的蜀汉还会发起战略攻势。 所以,第一次北伐,诸葛亮轻易占据了陇西三郡,如果不是街亭之战意外失利,蜀汉在完成蚕食雍凉战略后,依靠此地的人力、物产,完全可以摆脱粮草不继的尴尬窘境。 此后的数次北伐,诸葛亮不直接由子午谷越过秦岭袭击曹魏,而反复绕道陇西,其目的依然是试图夺取雍凉,但可惜曹魏早已被三郡曾经的失守所惊醒,全面加强了雍凉的防御。 可见,街亭之战前的诸葛亮,原本有机会实现“克服中原,还于旧都”的宏愿,但因用人失误,致使功败垂成。此后数次北伐受困于粮草,皆是首次北伐丧失机会后的苦果。法正的预言,可谓道破玄机。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