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战役:第三野战军激战22天 歼敌15.3万
http://www.newdu.com 2024/11/30 11:11:48 历史之家 佚名 参加讨论
1949年5月12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主力胜利渡过长江后,对国民党军重兵据守的上海市进行城市攻坚战。解放军发动以消灭汤恩伯主力、解放大上海为目的的“上海战役”。1949年5月27日,上海国民党守城部队投降。6月2日解放崇明全岛,上海战役胜利结束。 上海濒临长江出海口,人口600万,是当时中国的最大城市和经济中心,战略地位极为重要。郊区地形平坦,村庄稠密,河流沟渠纵横。守军以水泥地堡为核心,构筑大量集团工事,形成了面防御体系,不利于大兵团机动和近迫作战。市区建筑密集,高大坚固,易守难攻。 京沪杭警备总司令汤恩伯以第21、第51、第52、第54、第75、第123军等6个军共20个师,配属坦克、装甲车,守备黄浦江以西市区及外围太仓、昆山、嘉兴、金山等地;以第12、第37军共5个师,守备黄浦江以东地区。另以海军第1军区和驻上海空军协同防守。其防御重点置于浦西市郊吴淞、月浦、杨行、刘行、大场和浦东高行、高桥等地区,借以屏障吴淞和市区,保障其出海通路。 为了顺利解放上海,解放军第二、第三野战军总前委根据中央军委的指示,采取先断敌退路,再攻歼被围之敌的作战方针。以第三野战军所属第9、第10兵团8个军(后增加第7、第8兵团各1个军)及特种兵纵队近30万人的兵力攻取上海;以第二野战军主力集结于浙赣铁路金华至东乡一带休整,准备对付帝国主义的武装干涉,支援第三野战军作战。 第三野战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陈毅、副司令员粟裕依据中共中央军委和总前委指示,决心首先兵分两路,采取钳形攻势,从浦东、浦西两翼迂回吴淞口,断敌海上退路,再围攻市区,分割歼灭守军。 钳击吴淞 断敌退路 5月12日,第三野战军各部队向上海外围守军发起攻击。至14日,第9兵团攻占平湖、金山卫、奉贤、南汇及松江、青浦等地,进逼川沙,威胁守军侧背。汤恩伯被迫由市区抽调第51军至白龙港、林家码头地区加强防御。第10兵团攻占昆山、太仓、嘉定、浏河等地,向月浦、杨行、刘行守军发动猛攻。敌军依托钢骨水泥碉堡群,盘踞吴淞地区的守军以子母堡群为核心,依托多道阵地,在海军舰炮和空军飞机的支援下,以坦克、装甲车掩护,频繁发起反冲击。解放军攻克一个地堡群,往往要作出重大牺牲。粟裕、张震在苏州密切关注淞沪战役。 他们认真分析战况,于5月15日上午7时作出加速浦东进攻节奏,为西线兵团减压的决策,同时决定下发战术指示,指导前线将士破堡良策。上午9时,战术指示由张震草拟,经粟裕审定后发出。指示内容:强调进攻时必须周密组织,选择突出部、薄弱部和结合部楔入纵深,从侧背或由内向外打;集中火力轰击一点,挖交通壕接近碉堡,以炸药包开路,以小群动作,轮番攻击,尽量减少伤亡。 各部接到指示后,及时改变战术。果然不久,第28军即以较小伤亡攻占刘行要点,第29军占领月浦街区,收到了出奇制胜的效果。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