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金文]壮族民间山水传说的生态文化意义(2)
http://www.newdu.com 2024/11/28 03:11:14 中国民俗学网 陈金文 参加讨论
二、壮族山水传说中“人与自然”斗争故事中的生态文化观念 刘映华在《谈山川之美与山水传说》一文中指出:“远古时代生产力十分低下,自然赐给人类的很少,生活艰苦。自然界处处都有夺走人类生命的危险,人类在自然面前因无法驾驭自然力而显得太渺小了。其时,人类对自然界还很不理解,处于幼年无知的状态,自然界作为人类的对立物而存在,它迫使人类服从它的规律,这对于人类来说,生存的条件是严酷的,所以在人类眼中,自然界形象丑恶可怕。”刘映华是说,在人类完全不能把握自然规律或驾驭自然的时候,自然界对人类来说属于异己力量,人们对于大自然的感受是畏惧与恐慌。正如刘氏所说,在远古时代人类被自然奴役之时,虽草木葱郁,鸟兽成群,也无人称之为美;今天我们强调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与大自然和谐相处,这种生态观是建立在人类对自然规律有一定认识及具有征服自然的一定能力的基础上。自然山水进入审美视野,成为人类的审美对象是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的阶段,人们在某种程度上掌握了自然规律,具备了抵御自然侵害的能力之后。就此来讲,美好的生态环境不仅仅是大自然的赐予,也是人类与大自然做斗争的结果。 壮族山水传说中有许多讲述人与自然斗争的故事,故事中刻画了许多英雄的形象。壮族山水传说中的英雄主人公,往往在自然环境恶化、生态遭到破坏,人类生存出现危机的紧急关头挺身而出,与邪恶的超自然力(实际上是自然灾害的化身)做斗争,最终,他们往往付出巨大代价,甚至会牺牲自己的生命。 《金钟山》讲:很久以前,金钟山一带山青水秀。每天早上,山上都会传来钟声。一年,山洪暴发淹死了许多人。这年金家老汉半百得子,孩子生下就能讲话,几个月就长成了壮汉,大家叫他金哥。金哥梦见一位白发老人对他说,山顶上有条恶龙把神钟弄坏了,杀掉它大家才能过上好日子。金哥打死了许多猛兽来到了山脚下,这时,梦中的老者出现了,送给金哥一个宝杖。金哥奋不顾身地爬上山顶,与恶龙打了九天九夜,恶龙终于被打死了。金哥用尽力量敲响神钟,自己却倒下了。《红水河》讲:很久以前,大龙一带水流青青,草木茂盛,鸟兽出没。这一带有一条大水沟,有个叫红河的青年发现有条藤堵住了沟水,沟的上游全被水淹,下游连年旱灾。红河心想这是条妖藤。红河磨利大刀,择得吉日,从北岸龙尾开砍,不料龙尾一摆,把红河甩过几座山岭;又一摆,沟上游的水倒海翻江冲走了下游的房屋。红河落到了麒麟山下,一位白发老人把他抱进洞里养伤,告诉他要斩妖除怪,就要到凤凰山上找凤凰姑娘。红河跋山涉水,一路艰险找到了凤凰姑娘。红河按凤凰姑娘的吩咐,每天卯时下刀,午时拔刀,一直砍到第二年九月初九,终于把“龙头”砍断。《十里莲塘》讲:田东县祥周乡甘莲村有一口长十里、宽半里的池塘,称作“十里莲塘”。相传这里原是一片火旱地,人苦得连水也喝不上。一家两兄弟一天对母亲说:“我们找个好地方吧?”母亲说:“这里曾经是好地方。一条龙过这里把水吸干了,才变成这样子。龙再来这里,谁要是骑上去,这里就变好了。”一天龙经过这里,兄弟俩追上去,铁棒一横拦住了龙,龙撞断铁棒,冲了过去。兄弟俩紧紧抓住了龙尾,要龙交出抢走的好山好水;龙大发雷霆,与兄弟俩大战一场。龙尾被扯断了,一阵霹雳闪电,兄弟俩和龙都不见了,地上出现了一口长十里、宽半里的池塘。这就是现在的十里莲塘。据说粉红的荷花是兄弟俩的鲜血染成的。 以上故事都是讲,由于妖龙或其他妖孽的破坏,人与自然的和谐被打破,生态环境恶化,在这种形势下,英雄挺身而出,与妖龙或其他妖孽展开殊死斗争,最终获得胜利,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得以重建。在传说中,所谓龙或其他妖孽都是作为超自然力出现的,其实它们就是大自然中对于人类来说的异己力量,譬如洪水、干旱等自然灾害。这些山水传说说明这样一个道理:山水美景并非一种“自在”之美,它需要人与自然中异己力量的斗争来维护与获得。正如传说所说,人类历史上曾经经历过无数次的自然灾难,人们也经历了与大自然无数次的斗争,付出过各种牺牲,才会有自然山水之美及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刘亚虎在其《桂林山水传说的美学意义》一文中说:“劳动人民的劳动等社会实践不仅创造了许许多多美的产品,还改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创造'了一个作为审美对象的自然界。在征服自然的斗争中取得了伟大胜利的劳动人民,终于以一种胜利者的姿态来欣赏山水了。他们对山水的观照常常是对自己创造力量的观照,他们对山水的美感是胜利者的自豪感,他们的传说是胜利者的凯歌……”刘亚虎所说正与山水传说的寓意相契合:山水之美并不是一种纯粹的自然之美,而是经过了劳动人民社会实践的“改造”,当然,劳动人民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也付出了心血与汗水,有时甚至会牺牲生命。当明白了这个道理,人们自然会更加珍爱自然,珍惜绿水青山。 三、壮族山水传说中“神仙与财富”故事的生态文化意蕴 在《壮族风物传说的文化研究》一书中,笔者将壮族山水传说中的一类故事归纳为“神仙与财富”的传说,并列出了“出米洞”型、“还衣洞”型、“金银洞”型等六个传说类型。壮族山水传说中的“神仙与财富”故事往往讲,某山洞里储存着许多财富或某处山泉冒米。这些财富主要是社会下层群众最需要的粮食和衣物,也有金银或其他财富。它们是神仙所赐,神仙要求人们按需领取或有借有还。结果,因为一些人(主要是官家或财主)贪婪或不守信用,导致洞口关闭、山洞坍塌或财富消失。这一类山水传说以揭示人性贪婪,鞭挞人对自然的掠夺为主题。 流传于扶绥县的《葫芦八宝洞》讲:古时候陇锦村一年遇上了百年不遇的旱灾。村里的八太公在一个晚上遇到了天神,向神仙禀明了灾情。次日午夜,他在山间小路行走看见后山山洞里金光一片,八位仙女来到他面前,每人手中拿着一个宝葫芦,告诉太公葫芦中有金银财宝,其中一只盛有圣水,天亮时人们可以来洞中取宝,但只许取一样。在八太公的带领下,村人取出圣水,缓解了旱情。此事被一位财主知道了,想偷出洞中财宝,被砸死在洞中。在扶绥县还流传着《还衣洞》,该传说讲:渠旧镇南面布沙村有座金猫银老鼠山,据说很久以前这里的歌圩很热闹,每年农历四月初三,附近的勒貌和勒俏就打扮得漂漂亮亮来赶歌圩。蔓妹家里很穷,有一年快到歌节为没钱买新衣发愁时,一只金猫把她带到一个藏满了金银首饰的山洞,告诉她歌节时可以在此借衣服、首饰,但用完必须归还。后来蔓妹每年都带许多穷姐妹来借衣服。后来,一个贪心的勒俏还衣服时偷拿了洞中一块金砖。从此,山洞中的金银财宝和衣服全都不见了。流传于罗城近洞屯一带的《出米洞》讲:很久以前,近洞屯一带闹虫灾。在人们无粮可吃的时候,一位放牛仔在村边山脚下发现了冒米泉。冒米泉冒出的米不多不少,正够屯里人吃。有个财主,贪心不足,想把泉口凿大。从此,冒米洞不再冒米了。 以上故事都是讲,山上某处有神仙赐予的财物,神仙仅拿这些财物给民众救灾或疗饥济贫,大部分人都不为财富所动,只是拿取维持生存所必需的物品,然而,总有贪心人想借机发财,结果贪心人遭到了惩罚或神仙收回了财物。笔者以为,这些故事有着很深的哲理寓意。神仙是不存在的,世上没有冒米的泉眼,也没有藏有衣服、首饰或金银的山洞,这一切都不过是象征或隐喻。这些传说隐喻了这样一个道理:人类所需要的一切都来自大自然的赐予,然而,自然资源终究是有限的,所以,人类要长期生存或持续发展就要抑制贪欲,节约和俭省;然而,一些人本性贪婪,他们对自然界的侵吞或掠夺必然会导致资源的枯竭,乃至给自己或人类带来毁灭性的灾难。 富裕幸福的生活是绝大多数人的理想,而在现实中许多人却一直不能解决温饱问题。在很多情况下,满足温饱往往是下层社会民众终生追求的目标。因为匮乏而产生幻想,于是在民众口头也就衍生出许多有关宝物、宝藏的故事或传说。“神仙与财富”传说中讲,人们消除饥饿或贫困的梦想往往破灭于人性的贪婪或剥削者、统治者的索求无度。笔者认为该主题传说隐喻了人们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一切财富都离不开大自然的赐予,一餐饭、一缕衣无不取之于自然,而人类在贪欲驱使下对大自然的无止境掠夺,必然导致自然资源的匮乏或来自大自然的报复。显然,这类传说中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蕴含着正确的生态文化观念,有助于增强人们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 四、结论 广西山多、水多,向有“七山二水一分田”之说;加上气候和地质方面的原因,处处山青水秀,与之相应,山水传说也格外丰富。其中赞美绿水青山、描述人与自然的斗争、鞭挞人对自然的掠夺这样几类主题的传说反映了广大民众积极的生态文化观念。壮族山水传说中的“绿水青山”故事唤起人们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增强了人们保护自然环境、建设美丽家园的信心与信念;壮族山水传说中有许多讲述人与自然斗争的故事,这些山水传说说明这样一个道理:山水美景并非一种“自在”之美,它需要人与自然中异己力量的斗争来维护与获得,人类历史上曾经历过无数次的自然灾害,正是人们的斗争与牺牲,才会有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也才有山水之美,这类主题的山水传说让我们更加珍爱自然,珍惜绿水青山;壮族山水传说中“神仙与财富”主题的故事隐喻了这样一个道理:人类所需要的一切都来自大自然的赐予,然而,大自然的赐予终究是有限的,人类要节约或俭省,才能长期生存或持续发展,人本性的贪婪最终会导致自然资源的枯竭,乃至给自身带来毁灭性灾难。这些传说中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有助于增强人们节约能源、珍惜自然、保护自然的观念与意识。 习近平在《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指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人类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这是无法抗拒的规律。”国家领导人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无疑包含着真知灼见,关于保护自然的倡议振聋发聩。笔者以为,当我们响应党中央的号召,保护绿水青山的时刻,重温蕴含于各民族民间口头创作中的传统生态智慧,对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刊载于《贵州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6期,注释从略,详见原刊)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