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的时候,赵王为何非要用赵括换掉廉颇?
http://www.newdu.com 2024/11/24 04:11:44 互联网 佚名 参加讨论
今天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带来长平之战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廉颇是“战国四大名将”之一,一生骁勇善战,战功卓越。只要有他在,强大的秦国就不敢轻易进攻赵国。廉颇久经沙场,作战经验丰富,是赵国历史上一颗闪耀的将星。可就是这样名动战国的名将,在赵国和秦国的国运之战中—长平之战,廉颇却被自己的国君—赵孝成王用“纸上谈兵”的赵括换掉了他,这就让很多人奇怪。临阵换将是兵家大忌,赵孝成王也不是一个糊涂的人。那这廉颇到底是犯了什么错误,搞得赵孝成王非得换掉他呢? 其实,如果真的要说廉颇犯了什么错误,就要从上党说起,上党这个地方本来是韩国的。公元前262年,秦昭王为了东进中原,命令秦军猛攻韩国,韩王挡不住秦军的进攻,就命令上党的太守冯亭向秦国投降,从而和秦国议和。而冯亭不愿意投降秦国,就把上党献给了赵国。赵孝成王贪恋上党的土地,就封冯亭做了华阳君,命令他继续镇守上党。这让秦昭王非常的恼火。 在公元前260年,秦昭王经过2年的休养生息,他命令秦军猛攻上党地区,冯亭挡不住秦军的进攻,紧急向赵孝成王求救。赵孝成王知道后,他紧急命廉颇率军支援上党守军。等廉颇赶到上党地区的时候,秦军已经攻下了上党。廉颇只能率赵军在长平驻扎,与秦军对持。廉颇虽然非常的能打仗,但他治军不严,管理部下不严,导致赵军纪录败坏。赵军大将茄为了争功,他率本部猛攻秦军,反而被秦军发杀。 后来,廉颇为了替部下报仇,他率赵军猛攻秦军。赵国和秦国各地的援军源源不断的被派往长平,长平就像个雪球,越滚越大。这也是让赵孝成王做梦都没有想到的。在长平之战中,赵国集中了将近50万大军,这支大军的粮草是个天文数字,让整个赵国都负担不起。而廉颇作战风格向来是速战速决,而不是像长平这种持久战。廉颇带领的赵军面对秦军时,并不是主动的出击,寻找与秦军决战的机会,而是一味的严防死守。这就让赵孝成王非常的不满。 面对将近50万大军的粮草问题,赵孝成王甚至放下身段,派使者向齐王建借粮,最后粮没借到,还碰了一鼻子灰。后来,赵国的高层们,赵孝成王、乐毅、田单、赵胜等人都达成了共识,让更年轻的赵括担任统帅,与秦军速战速决。如果真的要说廉颇犯了什么错的话,那就是廉颇战法太保守,不能速战速决,与秦军一决高下,最后把赵国拖入了粮食危机。 其实,并非所有的高层都赞成用赵括换掉廉颇,像蔺相如。蔺相如是赵国的一代名相,他看人非常的准,目光透彻,非常有远见。在赵国的朝堂上,蔺相如就坚持以廉颇为将。除了蔺相如反对之外,还有就是赵括的母亲了。知子莫如母,赵括的母亲就劝谏赵孝成王不要使用赵括,她认为儿子是“纸上谈兵”,不堪大任! 然而,赵孝成王并没有听蔺相如和赵括母亲的话,他起用了“纸上谈兵”的赵括,这把将近50万的赵军推向了深渊。如果廉颇的错误是不能速战速决的话,那赵孝成王最大的错误就是用人不当,他才是真正要对将近50万赵军负责的人,而不是让“纸上谈兵”的赵括来背锅。长平之战后,再也没有任何国家能挡住秦国一统天下的步伐。而赵国从此元气大伤,再也无力独挡秦军,最后走向了衰亡。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