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民间说史 > 历史解密 >

关于朱允炆的下落有两种说法 究竟哪一种说法更加可信


    很多人都不了解朱允炆下落的事情,接下来跟着趣历史小编一起欣赏。
    公元1399年,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以“清君侧”之名,发兵南下,并用4年时间战胜建文皇帝朱允炆,成功夺取了帝位,是为明成祖。
    但是,随着南京城的陷落,朱允炆的下落也从此成为历史之谜。
    几百年来,关于朱允炆的结局,一直有这样两种主流说法:
    一是他在城破之日即“自焚”而死;二是他化妆成了僧人,逃出南京,从此便不知所踪。
    这两种说法,第一种流传最早也最多,但可信度偏低,极不可信;第二种说法虽看似神秘,但最有可能接近历史的真相。
    

    一、“自焚”而死的建文帝
    建文帝被烧死一说,见于正史《明史·惠帝纪》之中:“宫中火起, 帝不知所终。燕王遣中使出帝后尸于火中, 越八日壬申葬之。”
    南京城破之日,宫中烧起大火,建文帝不知所终。最后,有人在火中发现了建文帝及皇后的尸体,朱棣命人葬之。
    在朱棣本人的传记中,也有记载:
    “上望见宫中烟起,急遣中使往救,至已不及。中使出其尸于火中......备礼葬建文君, 遣官致祭, 辍朝三日。”
    在《明太宗实录》等史料中,也有类似文字,在此不再赘述。
    建文帝当时兵败,眼看无力回天,内心里万念俱灰,因不甘于被朱棣生擒虐待,所以自己放火烧了皇宫,以至于连自己也葬身火海。
    

    这种死法,看起来十分合理。但是,如果我们结合当时全国的大环境,以及《明太宗实录》、《明史》的著作背景,就会对这种说法产生怀疑。
    第一,建文帝没有必要放火自尽。虽然朱棣率军攻入了南京城,但如果放眼全国,建文帝实在没有必要立即自我了断。
    首先,朱棣虽然夺取了南京,但他毕竟是做了篡位的大逆不道之举,是要被臣民唾弃和反对的;明朝建立短短几十年,燕王就又将人民拖进了战火之中,他发动的战争在当时是不得民心的。
    所以,建文帝完全可以出逃,纠集各地力量重整旗鼓。他还没有到山穷水尽的地步。
    第二,《明史》中关于建文帝自尽的记载,定稿于康熙朝。当时,清朝的统治还不是很稳固,特别是关于崇祯之子“朱三太子”的传闻甚嚣尘上。清朝修《明史》,把建文帝的归宿定位为自尽,这也是在为“朱三太子”是冒牌货佐证。清廷意在证明:建文帝出走是假的,就跟现在这个“朱三太子”是假的一样,朱明王朝的遗老遗少,可以死了这条心了。
    与《明史》相比,《明太宗实录》更有造假的动机。朱棣是把自己的亲侄儿赶下去后当上皇帝的,这在当时是严重违反伦理道德的行为。
    所以,在编纂《明太宗实录》时,朱棣是严禁把不利于他名声的事情如实写进去的。
    如果当时朱棣对外宣传建文帝没有死,那么对他这个“来路不正”的皇帝是极为不利的,他也必然遭到唾弃、背叛。
    而如果宣布建文帝已死,朱棣就可以明太祖嫡子的身份,顺理成章、名正言顺的继位。而且,即便建文帝真没死,还在外纠集力量谋图复位,朱棣也可以将他定位为“冒牌货”,理所应当的加以打击。
    所以,对朱棣来说,还是默认建文帝死了好,而且还是赎罪式的自我了断。
    

    二、出家为僧的建文帝
    乾隆四十二年,《明史》被清廷重修。这时,清廷的统治早已是相当的稳定,而建文帝的结局竟然也跟着作了修改:死于大火中的不是建文帝,而只是他的皇后马氏。
    “棣遣中使出后尸于火, 诡言帝尸。越八月壬申, 用学士王景言, 备礼葬之。”
    “诡言”二字,说明是朱棣撒了谎,建文帝并非烧死。
    《明史·恭闵帝本纪》:“宫中火起, 帝不知所终。 或云帝由地道出亡。”
    如果抛开这些被人为干预了的历史记载,还有哪些迹象表明,建文帝没死呢?
    

    第一,朱棣登基继位之初,受到了极大的阻力。朱棣进入南京后,大批建文帝旧臣外逃,选择忠于新朝的只在少数。而且,朱棣对死忠于建文帝的旧臣,如方孝孺、齐泰等,实施了残酷的杀戮,其中就包括恶名昭著的“诛十族”。
    朱棣也是一代英主,为何不知道时局不稳更需要用怀柔政策笼络人心的重要性呢?
    如果一切均已尘埃落定,那么为何还有那么多大臣选择继续忠于建文帝,而不愿意倒向朱棣呢?
    原因很可能是,朱棣知道建文帝没有死,而群臣也知道建文帝还活着。
    第二,朱棣之后的三个举动,间接证明了建文帝没死。
    首先,建文帝的陵寝不知在何处。如果按照《明史》最初的记载:“备礼葬建文君, 遣官致祭, 辍朝三日”,那么,一定有人知道他被葬在了什么地方。
    但事实却是,无人知道建文帝的陵寝在哪里,甚至后来崇祯帝打算再祭祀时,无奈的说“建文无陵,从何处祭?”
    

    其次,朱棣曾经派重臣连续14年到各地暗访建文帝的踪迹。
    公元1423年,胡濙回朝,得知朱棣已经出征,于是便跑到宣府向其汇报工作。朱棣虽然已经就寝,但听说是回来了,立即起身去召见他。君臣二人的行为,都间接证明了建文帝没有死。而胡濙肯定是查到了建文帝的蛛丝马迹,所以才十万火急的汇报给朱棣。
    再次,在胡濙回朝之前,朱棣听说建文帝逃到了海上,于是他又派郑和七次下西洋。
    如此大规模的出海远行,不为对外贸易,不为军事征服,为的是寻找建文帝的真实下落。
    

    以上都可以间接证明,当初建文帝没有死于宫中大火,而是出逃了。那么,他逃跑的方向又是哪呢?
    明清以来,关于建文帝的去向,主要有三种说法:一种是云贵,另一种是两广,最后一种是闽浙。
    其中,最不靠谱的是云贵说。因为镇守云南的沐家与朱棣本就是儿女亲家关系,建文帝逃亡云贵,风险太高。
    最可能的是闽浙说。有学者几经寻找,在福建宁德市发现了一座上金贝古墓。该墓建于元末明初,有六百多年的历史。墓的格局是三层六阔,各种构件精致豪华,颇具皇家气派。而且,它的莲花基座造型与安徽凤阳明皇陵及淮安明祖陵的莲花座造型完全一致。
    尽管这种推测墓主人身份的方式仍然缺乏科学性和严密性,但它也为建文帝的下落提供了一种合理解释。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