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史观视域中的生态治理
http://www.newdu.com 2024/11/26 07:11:08 光明日报 梁军 参加讨论
2020年4月,陕西省林业局发布数据,榆林市沙化土地治理率已达93.24%,位于榆林市地域的毛乌素沙漠即将退出陕西版图。当地人民历经70余年防沙治沙的奋斗史取得了决定性胜利,这个绿色奇迹后面有许多可歌可泣的牺牲和奉献,有无数值得铭记的感人故事。从生态文明建设的大局来看,从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生动实践来看,总结和梳理毛乌素沙漠防沙治沙绿色奇迹背后的哲学逻辑与科学方法,更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 在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历史观中,社会存在是一个基础性的范畴,而社会存在的首要因素,就是一定时间和空间下的自然地理环境,它是人们生活和生产的自然基础。只有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才能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人类本性的条件下进行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背后的道理也在这里。 据相关资料表明,毛乌素沙漠在历史上曾经是水草肥美的“塞外明珠”。正是唐代至明清时期的过度开垦,加上气候、战乱等因素,才使得土地沙化,沙漠面积不断扩大,自然环境日趋恶劣,并最终抑制了生产发展,成为广大群众贫穷落后的根源。认识到这个“穷根”,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前提下,通过持之以恒地退耕还林还草,通过恢复生态环境调整人与沙漠的关系,在防沙治沙与开发利用沙漠之间形成良性机制,就成为榆林当地群众数十年改造毛乌素沙漠、防沙治沙的哲学逻辑。 哲学逻辑指向的是防沙治沙的战略,而实现这个战略则需要科学的方法。榆林党员干部群众经过数十年的防沙治沙实践,探索出了一套较为系统的科学治沙方法。 譬如,在三北防护林建设过程中,严格遵循自然规律,做到科学治理。在造林方式上,坚持人工、飞播、封山育林相结合,生物措施、工程措施相配套;在树种配置上,实行以灌木为主,乔灌草结合,合理搭配树种;在实用技术推广应用上,采取“一封二障三栽种”,大力推广比较成熟的综合治沙、草绳沙障固沙、网格沙障固沙等实用技术,确保防沙治沙质量。 再譬如,榆阳区按照不同沙地类型,科学规划,分类确立了不同的治理模式。在沙区、盐碱滩、丘陵区、川道区采取不同治理方法,做到因地制宜,因害设防,适地适树,科学造林。还譬如,闻名全国的榆林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统筹施策,治标与治本相结合,截至目前,累计推平沙丘800多座,营造防风固沙林带35条,修引水渠35公里,打机井36眼,种植900多亩畜草、420多亩花棒等沙生植物,种植经济林、彩叶林、樟子松等共3600多亩,治理荒漠14400亩,形成了防治与开发并重的可持续发展机制,成为军地共建防沙治沙的典范。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考察时强调,要坚持不懈开展退耕还林还草,推进荒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推动黄河流域从过度干预、过度利用向自然修复、休养生息转变,改善流域生态环境质量。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陕西持续做好防沙治沙工作的期望,是对陕西在黄河流域环境综合治理上提出的新要求,更是我们立足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一步做好环境治理的基本遵循。 (梁军,西安交通大学,《光明日报》2020年5月13日。)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