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康保县兴隆遗址2018-2019年发掘收获
http://www.newdu.com 2025/01/06 11:01:34 未知 郭明建 王刚等 参加讨论
兴隆遗址位于河北省张家口市康保县照阳河镇兴隆村东南。2016-2017年中国国家博物馆、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等单位组成联合考古队,对河北省最北部的坝上地区局部开展了系统调查,发现该地虽在历史时期长期被游牧民族占据,但新石器时代遗址非常密集,遗址即在此次调查中发现。 兴隆遗址南距长城大境门关隘约135公里,平均海拔约1405米。遗址坐落于名为赛圪垯沟的山谷西坡之上,勘探显示:遗址面积约1.5万平方米,西北侧倚靠基岩山体,东北和南侧有两壕沟环绕;壕沟平均宽度约30-35米,应利用自然沟修整而成,南侧有宽约30米的进出通道。 遗址2016年进行试掘,2018-2019年正式发掘,发掘总面积1130平方米。但由于堆积丰厚、遗迹复杂,主发掘区多数探方均未清理到底。在主发掘区外,针对南侧壕沟布设探沟一条。 各期遗存概况 兴隆遗址堆积以新石器时代为主,并有少量旧-新石器时代过渡期及历史时期遗存。 遗址旧-新石器时代过渡期遗存主要为G5⑥层(南侧环壕底层)出土遗物,未发现明确遗迹。遗物种类有细石核、细石叶、石片及动物骨骼等,细石核有楔形和锥形,动物骨骼出土时包裹有钙凝结层,部分为烧骨,石片数量较多。此期遗存年代为距今1.35-1万年左右。 旧-新石器时代过渡期出土细石核 根据层位关系和出土遗物,兴隆遗址新石器时代遗存可分为五期。其中第一至四期遗存的遗迹主要为房址。且由于遗址有限的空间被长期沿用,多有晚期房址叠压打破早期房址的现象,部分房址形成“二层台”式相套的假象。 主发掘区房址正射投影 第一期遗存年代为距今8100至8700年,因未完全发掘,清理遗迹有限。房址面积较小,多十余平方米;开口多为圆角方形或长方形;室内流行浅坑灶,内部有灰烬和烧结红烧土。其中F11较特殊,底面上遍布多个个体人骨,有的明显有切割、烧烤痕迹,与少量动物骨骼混杂。本期遗存陶器发现较少,陶器组合为大口圜底釜和板状器。陶釜均夹粗砂,陶质酥松,加固方可保持,外壁饰麻点纹;板状器多可复原为圆角方形,上部边缘多饰按压的花边。石器有细石核、细石叶、锛状器、磨盘、磨棒、磨石等,磨制石器很少。骨器有骨柄刀、骨锥、骨刀、骨匕和蚌饰等。本出土大量动物骨骼,主要种属有牛、鹿、兔、马、犬、猪等,其中F8中保存有完整的狗骨架一具。 F11底面的人骨和动物骨骼 第二期遗存年代为距今7600至8000年。房址面积较前期有所扩大,多在30平方米左右,开口形状仍多为圆角方形,室内流行石板砌成的规整多边形灶。陶器组合演变为平底筒形罐和板状器,但前者仍多饰麻点纹,后者变化不大,此外,另有少量圜底或平底的陶杯出现。石器和骨器种类与前期变化不大,只是更加丰富。本期遗存中仍出土大量动物骨骼,以牛、鹿、兔、马科数量最多;植物遗存中,发现了距今7700年的炭化黍,为目前我国有实测数据的最早黍类遗存之一。 第二期遗存出土炭化黍 第三期遗存的年代为距今7200至7400年。此期房址揭露较全面,面积较前期又有扩大,均在40-50平方米;房址开口形状除圆角方形者,还出现圆形者,室内灶有石板灶和简单的支石灶,有的房址侧壁有较大窖穴。 第三期典型房址(F6) 其中F3存在明显的祭祀现象。F3位于房址群中部,形状规整,底面北侧有两个对称的二层台;房址下部填土为灰烬土,壁上可见多处烧烤痕迹,填土中及活动面上发现精美的磨盘、磨棒、异形磨石、细石核等遗物,以及大量牛角、牛骨、鹿角等大型动物骨骼;南壁有一烟道,下口填塞一条形大石,上口则竖立插入两只大型牛角,明显有意为之。M3位于F3西北角,墓主为三人合葬,均为仰身直肢;西侧为一较年长男性,中部为一较年轻的成年男性,东侧为一较年长的女性。三人均佩戴环绕头部一周的玉串饰,此外还随葬穿孔贝壳、骨雕小猪等重要遗物。F3底面的4个浅坑叠压在M3之上,其中填土全部为灰烬,浮选出碳化黍粒数百颗。M3测年与F3底面基本同时,推测F3的祭祀行为应与M3的埋葬有密切关系。第三期遗物情况与第二期大同小异,陶器、石器、骨器和动物骨骼的种类均变化不大,但陶器中板状器的数量减少,石器的种类有所增加。 M3墓主头部玉串饰情况 F3及M3 第四期遗存目前仅确认F12房址一座,其面积约50平方米,开口近圆形,房址北侧有一支石灶,周边发现磨盘、陶釜、牛角、牛头等遗物。此期遗存目前整体面貌不详,但F12出土敞口束颈大圜底陶釜,与前期炊器明显不同。同类遗存对比,年代推断为距今7000-6000年之间。 第五期遗存的遗迹较为复杂,包括支石灶、细石片堆以及圆坑墓。支石灶共发现20余组,多由自然石块组成;保存完整者,外有石块成一石圈,内为3块支石。细石片堆发现3处,均在支石灶旁,大都为细石器废片,偶有石料、细石叶和细石核。圆坑墓发现3座,均为竖穴圆形土坑,墓主为单人屈肢葬,墓葬年代为距今5200-5800年。墓葬随葬较丰富,但无陶器出土。其中骨柄石刀、涂朱石刀、细石镞、浮石质磨盘和磨棒、马鹿牙串饰、玉耳珰、玉镯、微型珠串等随葬品较为精致。尤其出土的微型珠串,有石、蚌两种材质;其中M1出土的黑色石质者直径多为2毫米或更小,环径和厚度仅0.3-0.5毫米;形体微小,做工精湛。 第五期支石灶(SZ9) M1出土石质微型串珠 学术意义 兴隆遗址堆积丰厚,出土遗物丰富,自距今10000年前至距今5000年左右未有大的缺环,初步构建起了坝上西北部地区旧石器时代末期至新石器时代中期的文化序列,可成为本区域考古学文化命名和分期研究的标杆性遗址。尤其遗址新石器时代第一至三期遗存,房址发现较多,复原陶器有一定数量,石器、骨器等遗物也较丰富,比较全面地体现了本区域这一时期的文化面貌。遗址自旧石器时代末期至新石器时代第五期的聚落和遗物变迁情况,则体现出本地区先民社会、生业经济等方面的历时性变化过程。 第一至三期主要陶器的演变 兴隆遗址第一期遗存的年代整体早于兴隆洼文化,并且已出现一定数量的房址,根据对此期遗存中石质工具的种类和功能、动物骨骼体现的季节性使用情况等相关研究,并对比周边其他调查、发掘遗址的资料,初步判断此期遗存应代表了一处常年使用的大本营性聚落,同时它也是中国北方地区最早出现的定居聚落之一。 通过对发掘资料的初步整理,还可发现兴隆遗址出土有较多意义重要的遗迹和遗物,如F3和M3等遗迹中的特殊迹象、第一至三期丰富的动植物遗存、圆坑墓中的微型石珠和马鹿牙串饰等精美器物,为研究本区域先民社会的精神信仰、生计方式和农业起源、手工业技术及其反映的与周边文化的交流等等问题提供了重要资料。 (执笔:郭明建 王刚 邱振威 池振锋)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