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多学科视角将约翰·拉贝研究引向深入
http://www.newdu.com 2025/01/06 11:01:47 未知 齐泽垚 参加讨论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 齐泽垚)1月20日,约翰·拉贝北京交流中心学术委员会在线上举办2021年度工作会议,回顾梳理2020年工作,规划2021年工作。与会人员认为,中心要发挥多国籍专家优势,从多学科视角将约翰·拉贝研究引向深入,要进一步挖掘中心的爱国主义教育功能和潜力,在促进中德交流,弘扬约翰·拉贝的人道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进而为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方面做出更多的贡献。北京联合大学党委副书记、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赵锋致开幕词,德国海德堡约翰·拉贝交流中心主席、约翰·拉贝北京交流中心学术委员会名誉主席托马斯·拉贝作视频录像发言,约翰·拉贝北京交流中心首席专家梁怡作主旨发言,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原副馆长、中心顾问刘建业进行会议总结。会议由北京联合大学校党委委员、马克思主义学院常务副院长仲计水主持。 学术+口罩+药品+问候 命运与共的纽带 2020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各行各业虽深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但仍不断开拓创新,砥砺前行。2020年,约翰·拉贝北京交流中心坚持服务于北京联合大学的教学、科研和对外交流,并积极发挥社会教育功能,在文献资料整理、拉贝精神宣介、拉贝人道主义精神进课堂、携手国际社会抗疫、促进中德文化交流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中心首席专家梁怡教授介绍了这方面的情况。 文献资料是历史学学术研究的基础。托马斯·拉贝在视频录像发言中说道:“我同中国朋友共同合作,准备出版650多页的新书,集中收集了约翰·拉贝各个时期的事迹,书籍将以中文、德文、西班牙语面世,此书将有助于宣传约翰·拉贝的人文主义精神。”这段话指的是2020年2月,中心学术委员、北京市妇产医院阮祥燕教授带领团队的20多位博士义务将托马斯·拉贝英文版著作《约翰·拉贝》进行的翻译,此书的翻译为进一步开展拉贝专题的学术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文献资料。翻译初稿完成过程中,梁怡、大卫·巴拓石、张骥、徐勇等中心委员会委员参与了审校翻译稿的工作。托马斯·拉贝对中国友人们所作出的艰辛细致工作深表感激。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托马斯·拉贝先生一直密切关注中国的疫情。2020年3月5日,他专程录像并致信时任北京联合大学校党委书记韩宪洲教授和约翰·拉贝北京交流中心学术委员会,他说:“得知你们以视频教学特殊的方式开始了新学期,我为你们点赞,也向北京联合大学师生由衷的问候。”“疫情过后,我仍将与北京联合大学及约翰·拉贝北京中心开展合作交流,继续高扬我祖父的人道主义精神,共同为实现习近平主席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做具体的努力。”然而,仅时隔数日,德国疫情扩大。3月12日,韩宪洲书记代表学校回信道:“中国有句古话,‘患难见真情’。我代表北京联合大学对您给予我校师生的关心和抗疫期间坚持教学的鼓励深表感谢……希望你们保重身体,做好必要的防护准备,如果需要北京联合大学帮助您做什么事情,我们也会尽力而为的。我期望在学校再次与您相会”。约翰·拉贝北京交流中心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先后通过各种渠道为远在德国的约翰·拉贝的后人寄去了口罩,中心学术委员柯马凯、阮祥燕等也通过各种渠道寄去口罩、药品等防疫物资。疫情之下,“口罩+药品+问候”成为了北京中心与德国友人命运与共的纽带。在2020年感恩节到来时,托马斯·拉贝夫妇给北京中心的学术委员会发来微信,他们充满深情地谈到:“亲爱的中国朋友们,我们要感谢所有关心我们的人,感谢你们寄来许多口罩。我们也要感谢在柏林的中国大使馆,通过他们,我们得到了德国没有的药物。另一方面,我们希望你们都能保护好自己,这是来自海德堡的托马斯·拉贝和艾丽的心愿,祝我们所爱的人们都万事如意!”中德民间友谊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得到了巩固升华。 多措并举 将约翰·拉贝研究引向深入 约翰·拉贝在日军南京大屠杀期间救助20多万中国难民的事迹广为人知。约翰·拉贝的事业、精神、品质以及他的遗产是难得的学术资源,涉及多个层面,可以从历史学、民俗学、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等多学科的角度展开深入地分析探究。北京中心计划在总结关于2020年基本工作的基础上,发挥好多国籍学术委员的特色和作用,发扬在联合抗疫中践行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努力深入开展学术研究,以优质的学术成果促进拉贝研究迈向新台阶。 赵锋教授致辞中谈到,2021年对于中国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一年,中国共产党将迎来百年华诞,相关的纪念活动将以多种形式开展。我们中心的特色之一就是由多国籍的专家组成,在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中能够发挥特殊的作用,希望本次会议在讨论如何深入开展拉贝文献整理、拉贝事迹研究、拉贝精神传承与发扬的同时,有助于北京联合大学拓展国际视野和工作空间,把中心建出特色、办出成绩。 北京联合大学校长助理、城市轨道交通与物流学院院长杨鹏指出,学术课题的设定既要关注现实问题,也要解决深层次的学理问题。把约翰·拉贝的事迹、精神、遗产研究清楚需要多方面的专家学者助力,北京交流中心要加强与全球其他交流中心的学术联系,围绕不同的有价值的议题展开深入探讨,达成学理共识。 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徐勇委员认为,学术不是单一存在的,拉贝的精神、事迹和遗产属于历史学研究的范畴,也涉及政治和外交等多个层面,但从专业角度来看还是历史学研究范围;建议在历史学研究的基础上,可以外延、扩展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史、地区国别史、北京史研究等多个层面,从多个多学科的角度整体推进拉贝研究。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乔君编审谈到,当下关于约翰·拉贝个人历史与精神文化遗产学术研究的情况并不乐观。据粗略统计,近20年来,除了在《学习时报》《同舟共济》《国际人才交流》这些期刊上有一些零星的宣传类、资料发布类文章刊发外,学术研究性的文章尚显薄弱;建议中心学术委员会转变学术角度展开工作。 中国工合国际委员会主席柯马凯委员建议,人类有共同的命运,个人和团体都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可或缺的部分,应该加强这方面的综合研究;要拓展约翰·拉贝事迹研究的工作范围,选择一些与拉贝相关的课题,比如对同样具有人道主义精神的中外人士群体进行研究。 北京外国语大学特聘高级专家大卫·巴拓识委员建议,以约翰·拉贝的名义建立一个研究探讨平台,针对当今人类面临的一些共同问题进行讨论。他建议可以选择一些题目,可以是哲学题目、伦理题目、文化交流类题目,用学术话题激发学术兴趣,促进学术研究深入展开。 梁怡委员在展望2021年工作的时候谈到,中心将继续从学术角度开展拉贝事迹研究。同时,立足拉贝北京日记及相关文献资料的发掘整理研究,争取申报专题项目,并适时召开国际学术研讨会,拓展拉贝研究的国际视野,汇聚拉贝研究的前沿学术智慧。 广泛传播约翰·拉贝的人道主义精神 时下,学术生产活动规模庞大且数量繁多,推动学术生产成果进入社会公共传播系统是实现学术成果有效转化、学术服务人民的重要途径。在新媒体传播手段日新月异的今天,学术的公众传播已经不再那么遥远。约翰·拉贝学术研究成果面向大众的转化传播也成为与会专家关注的焦点。 中国国际友人研究会副会长顾品锷委员提出,在加强约翰·拉贝人道主义的事迹和精神学术研究工作的同时,要重视拉贝学术研究成果的转化,要注重发挥主流媒体的宣传作用,主动走出去、请进来,通过不同的渠道多侧面、多视角、多层次的讲述拉贝故事,让拉贝精神深入人心,形成拉贝事迹、精神和学术研究成果的有效转化机制。 南京市档案馆史料开发利用处处长夏蓓委员认为,关于拉贝及其人道主义精神、国际主义精神的宣传工作,应该放在中国和世界各国人民追求和平、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宏大命题下展开。除了一些实体的展览以外,中心可以尝试做一些短视频、H5,用年轻人喜欢的方式来介绍拉贝、宣传拉贝。 北京联合大学国际交流合作处处长庞明委员介绍,中国政府友谊奖获得者托马斯·拉贝先生对我国有关部门建议,推广北京联合大学约翰·拉贝中心的建设模式,托马斯·拉贝的建议受到了有关部门的重视。庞明表示,国际交流合作处愿意就搭建学术交流平台,服务中心学科建设作出努力。 “约翰·拉贝事迹展”常设于北京联合大学新图书馆,图书馆馆长王彤委员表示,图书馆以约翰·拉贝常设事迹展的形式缅怀拉贝先生,弘扬他的人道主义精神,为专家学者提供研究史料,为加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和国际主义教育提供支撑,意义深远。图书馆将通过多媒体、微信推文、门户网站等更多的适合大学生的媒体形式加强约翰·拉贝的宣传力度。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干部韩小昆建议,约翰·拉贝北京交流中心的建设要借助外力扩大影响,与首都的纪念馆、博物馆、高校的校史馆进行合作,扩大拉贝事迹展的范围,提升约翰·拉贝事迹和精神的影响力。 刘建业委员在会议总结时谈到,约翰·拉贝北京交流中心的建设宗旨是揭露侵略战争的罪行,制止新的侵略战争,维护世界和平;弘扬国际主义精神、弘扬人道主义精神、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加强世界各国人民的团结和了解,促进世界和平力量和世界文化事业的发展。作为一个学术组织、一个机构、一个平台,它的生命力就在于它的积极活动。中心未来的学术研究工作不应仅局限于某一个小的课题,应该是就人类社会共同关注的前言问题进行研究。同时要加强领导、加强协作、加强新媒体宣传,充分发挥专家团队的作用,再接再厉,争取推动约翰·拉贝研究更上一层楼。 北京联合大学党委副书记、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赵锋发言 德国海德堡约翰·拉贝交流中心主席、北京中心学术委员会名誉主席(德)托马斯·拉贝发言 与会专家学者发言 与会专家学者发言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微综述】简牍里的数学世界展现中华先民数理智慧
- 下一篇:贵州黄平县发现一批契约文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