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通寺位于山西省五台山台怀镇北侧,菩萨顶脚下。寺始建于东汉永平年间(58-75年),初名“大孚灵鹫寺”。北魏孝文帝时,将此寺重新扩建,因寺前有一花园,故赐名“花园寺”。唐武则天时更名为“大华严寺”。明太祖时重修、赐额“大显通寺”。明万历中年易名为“永明寺”,清康熙二十六年又复名“大显通寺”。 显通寺和洛阳的白马寺同是我国最早的两座寺庙,历史长远,久负盛名。该寺面积8万平方米,各式建筑400余间,中轴线上的七座殿宇别具一格,分别为观音殿、文殊殿、大佛殿、无量殿、千钵殿、铜殿和藏经殿。其中文殊殿前的两座八角碑亭里各立一汉白玉石碑,高不足3米,宽不足1米,左边的碑刻诗文是康熙四十六年七月十九日御笔,而右边石碑无字,人称“无字碑”。 清康熙四十六年夏季的一天,百里官道上旌旗敝日,华盖如云,康熙帝亲率文武百官前呼后拥地来到五台山朝圣。各寺院住持听说皇帝驾临,都不敢怠慢,早早地在山下列队恭迎。一时钟乐震耳,鼓铙喧天,群僧三呼万岁。康熙帝高坐龙辇之上,笑着说:“五台山庙宇林立,佛教渊源流长,朕将上山依次游览。” 数日后清晨,康熙游到显通寺,住持毕恭毕敬地跪迎于山门外接驾。恰巧这天康熙游兴极好,一路说笑着指指点点。住持小心侍奉着皇帝,寸步不离左右。君臣们穿长廊、过庭院、登佛阁、走曲径,一赞三叹,目不暇接。 行至文殊殿前,康熙放慢了脚步,仰首像在凝视着什么,刚才还笑容满面的脸开始阴沉起来,眉头也愈拧愈紧。住持惴惴不安地问:“陛下为何龙颜不悦?”康熙顺手一指道:“你看那高耸的菩萨顶座落在灵鹫峰下,可像一条龙?而且是一条高卧的龙。你看那座牌楼是龙头,那两根幡杆是龙角,还有那一百零八层台阶是龙舌,难道不对吗?” 住持早知这里有龙的体态,可他摸不准皇帝的心思,怕说不是惹恼圣上,便应声道:“启奏陛下,那灵鹫峰确是一条龙。菩萨顶的牌楼恰是龙头。”康熙本希望住持说出这不像龙之类的话,以便心里宽慰些,谁知这呆僧却不解其意,非要往痛处讲。康熙心里就如同打翻了五味瓶,很不是滋味。也难怪,自古帝王都认为自己是真龙天子,天下哪有两条龙并存的道理?如今在五台山又见一条龙形,说不定日后再出个真龙天子,这岂不是要与自己争半壁江山吗?康熙越想越害怕,禁不住额头冷汗直冒。 但康熙毕竟是位见多识广的皇帝,不能因为所见这些就显得忧心忡忡,有失尊严。他又仔细端祥了菩萨顶一会儿,装作满不在乎地说:“不错,灵鹫峰是条龙,可却是一条没有眼睛的死龙!”住持不知康熙在为自己找台阶下,本该顺水推舟说是条死龙就行了,可他偏偏错解其意,想奉承却找不对路子。他见皇帝说龙没有眼睛,便指着旁边两汪池水补充道:“陛下有所不知,这龙是有眼睛的,但要等每天正午时分方能看到,那时太阳照在这两汪水池上,会出现两道光环映在菩萨顶的木牌楼两侧,那便是龙的眼睛。” 康熙早已是怒火燃胸,经住持这么一挑,立刻迸发出来。他横眉立目,声若炸雷:“龙长了眼睛不会飞走吗?龙飞走了,世上岂不出现两条龙,与孤王我争天下吗?这两个水池你速去填平,上面再压两座碑镇住!” 住持战战兢兢地请人填平水池,上面又各立了座碑,然后前后左右察看,总觉得空落单调。他琢磨了一下,心想何不请皇帝题几个字,也好挽回些面子,便把自己的想法禀告康熙。康熙听后欣然提笔,挥毫写了一篇字。住持如获至宝,立刻请工匠把字刻在了左边那座碑上,而右边的碑却空着了。康熙为保住天子尊严,明知留下座空碑也不愿再写。 这样过去很多年,一直无人敢题写新碑文刻在右边与康熙的字相对。长久下来,显通寺就有了这座无字碑。 去过五台山显通寺的人都知道,铜殿前左右两侧各竖有一座铜塔,古色苍碧,巧夺天工,确为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其实,铜殿前原有五座这样的铜塔,隐喻着五台山的五座平顶。令人痛惜的是,日本军国主义分子在侵华期间掳走了其中的三座,只剩下现有的两座了。而现存于西侧铜塔底层西南角位置,有一个拇指般大小的铜庙,里面端坐着一个铜铸的土地爷,弓腰驼背,似有满腹的委屈。 相传,康熙皇帝有一年来五台山朝圣,在文武百官和寺内住持的簇拥下,来到铜殿的五座铜塔前。康熙皇帝打量着塔内玲珑剔透、形式各异的佛像,心中甚是喜爱,便看看这个、摸摸那个,许久流连忘返。静了一会儿,康熙若有所思地问守候在一旁的住持:“朕游五台山见过不少神像,怎么独不见土地爷的像呢?”住持忙应答道:“启禀万岁,这显通寺里有个土地爷。” “哦?”康熙惊喜地说,“还不快指给朕看看。” 住持忙把康熙引到铜殿西侧那座铜塔前,一指底层:“喘,陛下请看,就在那小铜庙内。” 康熙俯身细瞧,确有一座拇指粗的铜庙,里面正襟危坐着一位土地爷,康熙看罢,忍不住哈哈大笑道:“哎呀,好大个的土地爷呀。” 不料话音刚落,就见那小庙里的小土地爷一下蹿出来,扑通跪在地上,边磕头,边叫道:“谢主龙恩!”从此以后,显通寺内的这个小土地爷凭着康熙开玩笑时的一句话,就被封为山西的“大土地爷”了。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