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民族学 > 社会文化 >

【民族团结共进步】教育场域下文化多样化与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秩序变革加速推进”,这一重要论述强调“文化多样化”与“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社会信息化”四者一起,构成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论断的重要依据。但是目前对“文化多样化”这一重要概念的研究还很少,有待于学界进一步探讨。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特别是全球化市场经济背景下,各个国家、各个地区、各个民族之间的交往越来越多,一方面可能产生经济、政治、文化的矛盾紧张和冲突对立,另一方面也为相互之间的文化交流和情感交融创造了条件。在文化交往方面,西方多元文化教育主张增强人们的跨文化理解能力,尊重文化差异,鼓励不同文化群体的交流和合作,具有合理的一面,但是这种形成跨越差异的团结感,只是对全球化、市场化浪潮的被动性、本能性自我保护的反应,是一种消极防御,其实施成效也取决于治理者如何作为,因此西方多元文化教育政策并没有能够真正解决美国的族群对立与冲突问题。上世纪七十年代美国开始出现一种新的“肯定多样性”(Affirming Diversity)思想,把文化多样性看作是所有族群共享的、有利于促进创新的宝贵资源,认为具有文化多样性知识背景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是文化多样性杂处共生时代成功的重要因素,而多样性文化环境中的学习和生活实践是获得文化多样性知识和跨文化能力的必然路径,这种观点更有利于族群的融合,但一定程度权益的获得难以改变由于政治权力缺失决定的群体窘境,多元文化教育政策仍然面临新的挑战。
    当前我国民族教育强调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旨在建立积极多样性民族教育政策。积极多样性民族教育政策的目的是乐观、勇敢地走向多样性、拥抱多样性、适应多样性,并利用自身独特的文化多样性背景,取得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比较性竞争优势”——那些既拥有更多样性文化背景又能更好地融入一体化生活,善于与多样化文化背景的人群和谐相处的个体,在文化多样性杂处共生的文化生态环境中,具有着更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创新发展能力。促进教育场域中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笔者认为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眼。
    重视民族结构多样性,促进民族交往
    群际接触理论认为,在一定条件下不同群体成员的频繁接触能增进群体间的了解和认识,消除群际偏见和消极刻板印象,有利于群际关系的改善。群际接触理论主张,群体间在最佳条件下进行接触,包括:群体间平等的地位、群体间共同的目标、群体间的合作关系、权威和法律的支持,就能够最大限度的减少群际偏见和消极刻板印象,促进积极群际关系的发展。我国在民族关系问题研究的理论与实践基础上借鉴群际接触理论,积极探索民族互嵌式交往模式,为进一步相互交流、交融创造了条件。教育援边援疆、民族地区教育内地办学,鼓励民族地区大学毕业生内地就业和内地大学毕业生到民族地区就业,增加民族地区学校教师民族结构多样性,促进民汉合校、民汉合班、民汉混宿以及学生社团等组织内部增强民族结构多样性,都是从民族结构上增进民族互嵌式交往,搭建平台让各民族成员增加接触、了解彼此的机会,为民族交流交融创造条件。教育场域民族结构多样性面临很多困难和问题,如不同学业基础和语言基础的学生一起就读如何组织教学,如何实施教学评价都需要进行深入的探索。
    重视民族文化多样性,促进民族交流
    教育场域的民族交流,主要是文化交流。一方面无论是汉族学生还是少数民族学生,都要重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都要加强“五个认同”教育,都要树立正确的祖国观、历史观、民族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另一方面,无论是民族地区或民族院校的汉族学生或是少数民族学生,都要摒弃偏见、相互了解、坦诚相见,在认识、了解、接受和包容其他民族的历史文化、现实区情的基础上,才能在社会交往中投入积极情感,才能更好地促进民族地区和内地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少数民族学生无论是在民族地区就业,还是在其他地区就业,都会因为兼具“一体”和“多样”两种文化背景,而在就业市场和事业发展中获得比较性竞争优势:比内地人更了解边疆,比边疆其他人更了解内地。同样,毕业于民族院校或民族地区院校的内地学生,也可以通过民族地区多样性文化的学习,成为增进民族地区与全国各地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主力军,无论在民族地区还是在其他地区就业,都能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成为我国民族地区“神圣国土的守护者、幸福家园的建设者”。如果仅仅将不同民族的学生在结构上互嵌在一起,这只是为民族交流创造了条件,民族交流并不会必然发生。要让民族交流必然发生,就必须促进民族间的互学,增进民族间、地区间的相互了解,减少对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刻板印象,使少数民族学生和汉族学生都能勇敢地面对多样性,拥抱多样性,适应多样性,利用多样性,促进我国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促进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更好地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潮中共享发展成果。
    重视民族互动多样性,促进民族交融
    民族交往是前提和手段,民族交流是内容和过程,民族交融是目的和结果。民族情感交融只能在民族交往的结构中、在民族交流的实践中产生出来。将不同民族的学生在组织结构上安排在同一学校、同一班级、同一宿舍、同一社团,仅仅是在口头上重视民族交流,但是在校园文化建设、课堂教学模式、班级活动开展、宿舍文化建设、社团活动组织方式等方面忽视生生互动的重要性,忽视不同民族学生互帮互学的重要性,民族交流就不可能有效展开,民族交融也就很难实现。因此要有效促进民族情感交融,归根结底要在改善民族交往结构,丰富民族交流内容,改变民族互动形式上下功夫。民族团结工作要从民族互动形式上让各民族学生像糌粑那样,捏成团、聚成团、抱成团,像牛奶和水一样交融成为一体,而不能像油和水一样你是你我是我,分成两层,各自抱团。
    因此,文化多样化背景下的民族教育不仅是基于对文化差异的理解和尊重,更是一种积极互动的实践过程。将不同民族的师生在物理空间和组织结构上置于统一场域,通过加强民族交往认知,互学互鉴,进一步强化民族交往的情感纽带,使民族交往意向向民族交往行为转化,促进民族文化的创新与发展,实现民族关系发展从交往交流到交融的转变,做到“一”中有“多”,“多”中有“一”。
    【本文为西藏文化传承发展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2020年贯彻落实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精神委托课题(项目编号:XT-WT202011)阶段性成果)】
    (作者为西藏民族大学教育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