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易地扶贫搬迁助推乡村振兴——基于拉萨河畔三有村的调查(3)
http://www.newdu.com 2024/11/25 09:11:52 未知 陈田 郑长德 参加讨论
四、2020年后西藏自治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村振兴发展路径 2020年,西藏易地扶贫搬迁对象将与全国人民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乡村建设取得一定程度的成效。2020年后易地扶贫搬迁安置村应在现有基础上,全面把握乡村振兴“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以加快产业发展、推进生态建设、培育乡风文明、增强治理能力、提升生活水平为导向,针对性地创新发展路径,进一步夯实乡村发展基础,推动乡村振兴,如图2。 图2 2020年后西藏自治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村乡村振兴发展路径图 但是,西藏自治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存在一定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表现在:一是,安置区建成时间短,乡村发展程度有限;二是,搬迁户可能来源于不同的地区,增加了乡村文化塑造和乡村治理的难度;三是,搬迁对象从生产生活条件恶劣的地区迁出,短时间内使用现代农业科技的程度不足,对农业发展造成一定影响。因此,充分考虑西藏自治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村的特殊性,提出其振兴发展的路径。 (一)加快产业发展 以新型城镇化建设为依托,推动城乡互补互促以及乡村产业融合发展。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具有内在互促关系[9],县域经济发展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支撑[10],新型城镇化是促进乡村振兴的有效手段[11],因此,乡村振兴战略应与新型城镇化同步推进[12],尤其要因势利导发挥城镇化对乡村产业发展的驱动作用。新型城镇化促进乡村发展的机制在于城乡一体化效应、产业互动效应、逼迫效应、互补效应,这四大效应有力的推动城乡互补互促,新型城镇化不仅为乡村产业发展带来先进技术,也为乡村产品提供广阔市场。因此,西藏自治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村的振兴发展应以小城镇为中心,城乡联动为支撑,乡村间互动为突破,不断加强与城镇之间的沟通和联系,推动城乡产业互补互促。此外,随着新型城镇化发展,城镇居民追求绿色健康的农副产业,越来越多的城镇居民利用闲暇时间到乡村进行休闲、观光,乡村建设要以此为契机,努力推进产业融合发展。 因地制宜,加大力度发展高原藏区特色种植、养殖业。西藏自治区位于青藏高原,地理位置独特,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具有独特的生态资源。因此,易地扶贫搬迁安置村要因地制宜发展高原藏区种植、养殖业。实施符合当地特点的乡村振兴模式,重点实施“一村一品一特色”,如生态养殖业、极地果蔬业、绿色种植业、特色中藏药等,以特色农业推动乡村产业的发展。 加强农业科技推广,着力提升农业劳动生产率。农业劳动生产率提升是乡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在城市经济和城镇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农村劳动力逐渐向城镇转移,现有的农村人口如何提升农业生产能力?加强农业科技推广和使用,是提升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有效途径。易地扶贫搬迁的迁出区域主要针对的是生产生活条件恶劣且贫困人口较为集中的农村贫困地区,建档立卡贫困户搬迁到安置区,受信息接收程度的限制,一定时期内未能及时采取现代农业科技,不利于农业产业的发展。因此,要加强农业科技的推广和使用培训,让村民积极采取现代农业科技,提升农业劳动生产率,推动乡村产业的兴旺。 (二)推进生态建设 强化乡村生活垃圾处理力度,提升乡村环境治理水平。对乡村生活垃圾处理:首先,要积极建设垃圾集中处理站,对乡村生活垃圾继续有效处理,最大限度避免生活垃圾对村民生产和生活的不利影响;其次,设立或增加乡村保洁员岗位,对村内随意丢弃的生活垃圾进行及时有效地回收和处理,以免生活垃圾对村内河水、溪水造成污染;再次,要在村民中进行环保宣传,使村民不乱扔垃圾,从源头上解决乱扔垃圾的现象;另外,要增设垃圾箱,为村民处理垃圾提供便利。 加强乡村污染源的管控与治理,助力乡村环境优化。针对乡村工厂、建筑活动等,要加强排污的监督与管控,出台、健全企业废弃物处理机制,要求工厂加强对废水、废渣的处理;针对养殖场,要督促养殖场主对家畜粪便进行合理处理,严禁乱倒家畜粪便;针对垃圾场,要督促专门人员及时、有效的进行处理,以免长时间堆弃而对村民生活造成不利影响;针对农业和化肥废弃物,要加强村民对农药和化肥合理使用的相关培训,防止村民过度使用而造成环境污染,要在村民中树立不乱扔农药瓶、化肥袋的理念,减少农药和化肥废弃物对河水、溪水、土地等的污染。 (三)培育乡风文明 积极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宣传,不断推进乡村思想道德建设。社会主义价值观是当前我国主流的价值共识,作为一种道德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理念对于提高公民道德素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凝聚中国力量具有重大的意义。因此,要在乡村群众中积极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宣传,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一是利用夜校、乡村广播等平台,开展教育和宣传;二是发挥微信、QQ、微博、抖音、快手等新兴媒体平台的作用,积极弘扬社会主义价值观;三是充分利用文化墙、宣传栏等手段,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在乡村中处处可见。通过深入教育与广泛宣传,使村民的思想道德素质不断提升,推动乡风文明。 努力增强安置区群体凝聚力,重塑乡村文化。易地扶贫搬迁安置村的迁入户大有可能会来自不同的村庄,如何将现有村民多样的生活习惯、道德理念重新整合形成新的乡村文化是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后所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各易地扶贫安置区,要采取多种方式(如开展乡村文化活动、乡村建设宣传等)增强群体凝聚力。既充分考虑群众在思想、习俗等方面的共性,又尊重各自的差异性,建立普遍认可的新乡村文化,增强搬迁户归属感,使搬迁户真正的融入新村生活,让新的乡村文化深入群众的心灵,让群众心中根植重塑的“乡愁”,进而推动乡村文化发展。 (四)增强乡村治理能力 建立更加完善的村民自治机制,充分调动群众参与村民自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由于村庄新建或者搬迁户来自不同地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村民自治的发展会存在诸多的制约因素。建立完善的村民自治机制,可以推动乡村工作的公开、公正,进而保障村民权益。村民权益得到有效保障,不仅能够增强群众参与村民自治的意愿,还能充分调动群众参与村民自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群众参与村民自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升将助推乡村治理能力的增强,推进乡村的有效治理。 提高村干部经营和管理能力,不断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西藏自治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建立的时间普遍较短,村集体经济发展程度有限,而农村集体经济是带动农业农村发展、增加村民收入的有效途径,事关村民的切身利益和农村发展的大局。村干部经营管理能力直接关系到村集体经济的发展状况,因此,要加强对村干部的培训力度,注重培养村干部的机遇意识、进取意识、市场意识等,不断提高村干部的综合素质和经营管理能力;要建立健全乡村干部考核机制,将村集体经济的发展成效纳入考核中,以此激励村干部将精力聚焦村集体经济的发展上,促使村干部不断增强经营管理能力,助推乡村集体经济壮大和发展。 (五)提高村民生活水平 就业是村民收入水平提升的有效途径,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关系到村民的生活品质。因此,要增强村民就业能力、拓宽村民就业渠道,提高村民的收入水平。增强村民就业能力的主要途径是加强对村民的技能培训,使村民切实掌握一门或多门技能,根据掌握的技能情况针对性就业;此外,村委会应加强就业信息的搜集、整理与宣传,结合村民与企业的具体实际,推荐村民就业,促进农民增收。与此同时,要继续完善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高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全面提升村民生活品质。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