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民间说史 > 军史 > 古代战争 >

淞沪会战对抗战的影响:改变了中日战略轴线(2)

淞沪战结束後,日军於民国二十六年十一十二月攻陷上海南京。其後日军由於受到徐州附近中国军队主力的吸引,而於二十七年叁月与中国军队发生徐州战,之後,日军主力循长江南下,而於二十七年十月底攻陷武汉,日军的主作战线即成东西向,武汉虽然失守,但日本却从此失掉赢得战争胜利的机。淞沪战虽使中国付出伤亡高达叁十万人以上的代价,但却在影响日军作战线上扮演关键的角色。

三、中国军队的强韧战力,激发了中国全国抗战的热衷决心,同时各省地方军人看到中央军勇敢牺牲,也消除了保存实力的观念,争先赶到上海参加民族圣战。

结论

正确的战略指导为获得胜利的根本。战略上的成功远比战术上的成功还要重要,而战略上的错误,亦非战术上的成功能加以挽救。日军在沪战的胜利系战术上的胜利,但从此在态势上即不利於日军,日军後来虽攻下武汉却失掉胜利的机。楚汉相争时,项羽七十二战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却败在刘邦的持久游击迂回战,而在垓下被围歼。二次世界德苏战争中,希勒特将主力指向两翼却不直指莫斯科,德军虽在南方基辅打胜仗却逐步步上败亡道路,刘邦和史达林在初期战术上均失利,即一直打败仗,但却赢得胜利。

四、由对日外交政策看八一三淞沪战

九一八事变的发生,对中日两国,都是一个棘手的问题。对作为主动者的日本而言,此事正是右翼少壮军人国外先行论的实践,企图藉国外军事行动的胜利,栈导致国内政治的改造,对作为受者的中国而言,是陷入一个和战两难的困局,和则政府必被推倒於外,战则政府必被推倒於外,在此危机之下,日本方面所努的,是尽量限制事变范围,不使扩大;中

国方面所拄重的,是平息国内舆情,定出和战决策。

九一八之前,中国无论中央或东北地方政府,均未料到日军有全面领东北的野心,致使东北军在丝毫未抵抗的状态下退出渖阳,於是国民政府乃面临了如何因应的问题。当时可采之途,一为宣战,二为绝交,叁为诉诸国联,为直接交涉。宣战一途因国力不足不能采用;而无实力的绝交则徒招外侮;在军事失利以後,如和敌人商量停战,则和投降没有差异,这种论调加上当时政府首长无人敢真正负责,使直接交涉一途也不可能实施;在拒绝直接交涉的同时,国民政府决定采取诉诸国联的方法,以减少人民责备政府的心理,同时运用国联和九国公约制裁或抵制日本。其後虽有孙科内阁下令应设法进行收复东叁省失地,但孙科就任仅一个月即辞职。真正有效抵抗日本侵略,则至一八二之役才实现。

一二八事变发生後,国民政府投入第十九路军和第五军,与日军僵持卅叁日,终因军阀不听命令,後援不继,而於叁月二日撤退。可惜的是,翌日国联就将行特别大处理中日纠纷,後因沪战己结束而仅於日要求双方停战,国民政府只好忍痛签订停战协定。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