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考古学 > 观点 >

社科直播《考古现场》 探寻中华文明之源


    11月28日,中国社会科学网特邀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高江涛进行了《考古现场:探寻中华文明之源》讲座,并通过社科网演播室对讲座进行全程网上直播,引发广大网友围观评论。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高江涛在作《考古现场:探寻中华文明之源》的讲座 本网记者 齐泽垚/摄
    讲座着重关注“考古学研究”与“中华文明五千年”之间的关系,从“为什么要探寻中华文明之源?”、“考古学如何探寻中华文明之源?”、“我们探寻到了什么?”、“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如何‘当代表达’?”四个维度展开了深入解读,回答了考古学何以证实中华文明五千年。
    中华五千年文明一直受到中外学界的普遍关注
    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史让中华儿女萌生出发自内心的文化自信,在面对任何挑战的时候都能傲然挺立、一往无前。
    但是,长期以来国外学界对于中华文明五千年却多有质疑,特别是“古史辩”学术思潮的兴起,因而,有必要从学术的角度回应对于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质疑。
    
    考古发现实物展示 本网记者 齐泽垚/摄
    考古学研究不仅仅是一个书斋里的学问,也是需要走向田野的学问,而且是要“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中华文明五千年绵延不绝,中华先民留下了诸多的生产生活遗迹,寻找这些遗迹并进行科学的考古发掘,提取出其中所蕴含的尽可能多的信息就能阐释解读中华文明的内涵、特质、源流,就能对中华文明是否具有五千年做出正面回应。正因为如此,从现代考古学传入中国的那一刻起,中国学界就对其寄予厚望。
    直到今天,我国依然十分重视考古学对于中华五千年文明进行深度解析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考古学实证中华文明五千年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从2002年开始“预研究”,2004年正式启动,一直延续至今,呈现出参与学科多、参加研究的人数多、职业种类多、重要发现多、科研成果多等诸多明显特征。全面回答了中华文明是何时形成的?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发展的过程怎样?中华文明在演进过程中形成了什么独有的特点、什么样的模式?延绵不断的动力是什么?中华文明起源和形成过程中是否与外部世界发生过互动,这些互动对中华文明的发展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红山文化玉器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实施以来,我国考古工作者进行了大量艰苦的田野考古发掘研究工作。通过科学考古发掘表明,距今8000年前的不同区域的考古学文化为文明化奠定了文化基础;距今约6000年开始了明显的文明化进程,进入起源阶段;距今5000多年,史前一些地理单元进入初期国家阶段,文明形成;距今4300年黄河流域王权国家出现,进入文明社会,并成为后世华夏文明的直系源头。
    
    陶寺遗址早期大墓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5000多年前的中华大地上,农业经济极大发展,人口大规模增加,社会阶层分化严重,都邑性城址出现,宫殿类大型建筑或礼仪性建筑出现,宗教出现了统一现象,大型墓葬集中区普遍出现,手工业开始专门化生产,这表明中华大地上5000多年前区域文明已经形成。换言之,5000多年前,中华大地进入文明社会阶段。
    深入发掘五千年中华文明的“特质”
    在梳理考古发掘实证中华文明五千年文明的基础上,高江涛将中华文明的精神特质归结为“海纳百川” 、“务实创新” 、“传承发展”三大特色,并从考古发掘的角度对上述特点进行了学理阐释。
    
    陶礼器
    距今4300多年的陶寺文化时期,我们发现了众多标识性的重量级文物,但这些器物本身不是晋南地区本地的,带有明显的外来因素。比如,陶寺地区发现的双耳罐带有明显的西北地区的因素;青铜器最早发现在中亚、西亚地区,陶寺铜器明显受到西部因素的影响;陶寺陶器则是受到了齐家文化的影响;兽面纹玉器是江汉地区的典型器物,陶寺地区也发现了兽面纹玉器;玉璧、玉琮是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典型器物,但是陶寺地区也有出土,等等。这表明,陶寺文化具有“海纳百川”的特色,能够吸纳不同地区的标识性器物,达到为我所用的目的。
    与此同时,对于外来文化的吸收接纳,并非简单的照抄照搬,而是结合自身的实际需要,进行创新性地再造。比如,陶寺地区在接受外来的玉钺后对其进行了改造,通过增加玉孔,来达到丰富装饰,增加玉钺作为礼仪性器物威严性的目的。这体现了陶寺人“务实创新”的文化特质。
    
    良渚文化遗存展示 
    
    良渚文化的玉器 
    良渚玉器的主要作用是祭祀通天,尤其是玉琮与玉璧。但是,良渚文化的玉琮和玉璧传播到陶寺以后,则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繁缛的兽面纹多被素面取代,其主要作用也变为类似于“臂钏”一样的器物,成为一种世俗的装饰品,既好看又能显示主人身份,是陶寺文化对良渚文化进行“传承发展”的典型案例。
    
    导播人员工作照片 本网记者齐泽垚/摄
    
    高江涛老师与导播人员合影 本网记者齐泽垚/摄
    在高江涛看来,考古发掘揭示了中华文明五千年的精神源头,对于中华民族精神的塑造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是我们的民族能够长盛不衰的文化基因所在,我们有必要发掘其精神实质,并做好其精神内涵的“当代表达”。
     (中国社会科学网记者 齐泽垚)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