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伦贝尔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调查研究
http://www.newdu.com 2024/11/22 03:11:55 未知 刘晓春 乌日乌特 参加讨论
摘要:呼伦贝尔地区是多民族聚居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非常丰富,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见证,对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目前,呼伦贝尔市已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体系,数据库建设也日臻完善。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地域性、民族性和多样性的特点。通过实地调查发现,呼伦贝尔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工作成效显著,与此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从法制建设、政策扶持,人才培育、传承人保障、非遗进校园和生产性转化等方面进行积极的调整。 关键词:呼伦贝尔;非物质文化遗产;新古典“结构-功能论”;保护和传承 基金资助: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一带一路’沿线各国民族志研究及数据库建设”(项目编号:17ZDA115);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与创新性转化研究”(项目编号:19AMZ015);内蒙古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基地专项课题”(项目编号:2020ZJD004);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项目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2003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04年中国成为缔约国。此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就成了中国学界的一个热门话题。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是连结民族情感、维系国家统一的重要基础。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党和政府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显著成绩。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两次提及“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各级文化部门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积极推动非遗保护和传承,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增强非遗的生命力和影响力。作为多民族聚居的呼伦贝尔市,遵循“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秉持“见人见物见生活”的理念,积极探索非遗保护的特点、规律,从政策扶持到资金投入,全方位地不断推动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发展。 (点击阅读原文)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