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莫曲布嫫]走向新时代的中国少数民族民间文学:从事实清理到学科建设(1995-2019)*(2)
http://www.newdu.com 2024/11/13 09:11:19 中国民俗学网 巴莫曲布嫫 参加讨论
二、整理国故:少数民族古籍与民间文学经典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抢救保护了一大批濒临消亡的少数民族古籍。1984年成立全国少数民族古籍整理规划领导小组以来,民族古籍工作机构已形成体系。全国少数民族古籍重点项目出版规划已先后制定并实施了七个五年规划,民族古籍的搜集、整理、翻译、出版、研究工作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并向纵深发展。[7]据国家民委民族古籍整理研究室不完全统计,近年来抢救、整理了流存在民间的少数民族古籍30万种(不含馆藏及寺院藏书),公开出版了5000余部,其中就有大量的少数民族文学古籍。民间文学方面的代表作当属三大英雄史诗,即藏族和蒙古族史诗《格萨(斯)尔》、柯尔克孜族史诗《玛纳斯》和蒙古族史诗《江格尔》。 实际上,1990年出版的《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古籍举要》[8]就已收入375则作品概述,其中过半属民间文学范围,但有的来自古籍文献尤其是民间抄本,有的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采录的口头文本。因此,涉及民间文学内容的少数民族古籍基本可划分为“文献古籍”和“口传古籍”两大类。2008年,国家民委、文化部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少数民族古籍保护工作的实施意见》,专门对“加快优秀少数民族民间口传古籍传承人的抢救工作”作出了规定,要求按照“救人、救书、救学科”的原则和抢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关要求,及时做好“救人”工作,切实推进民间口传古籍的保护和利用。 在过去的25年间,除了《中国少数民族古籍集成》(2002)、《中国少数民族文字珍稀典籍汇编》(2017)、《中国少数民族古籍总目提要》(1997年至今)等全国性大型编纂成果外,云南、广西、贵州、内蒙古、新疆、西藏、黑龙江、吉林等地,都有系列化的文学古籍集成类成果面世,不胜枚举。云南省共有25个世居少数民族,是民族成分最多的一个省。近年来,在云南省少数民族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办公室的领导下,该省已抢救保护民族文献古籍3万余册(卷),口传古籍1万余种,翻译、整理、出版了彝、纳西、傣、回、哈尼、白等民族古籍500多册4000余种,其中包括以下大型出版成果:《云南少数民族古典史诗全集》(3卷,2009年,收录58种史诗)、《云南少数民族叙事长诗全集》(3卷,2012年,收录186部叙事长诗)、《云南民族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总目提要》(3卷,2008年,收录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19600种,800余万字)、《哈尼族口传文化译注全集》(计划100卷,2009年启动,其中包括史诗12卷,神话、传说、故事14卷,歌谣16卷,祭词29卷,现已出版35卷)。此外还有《纳西东巴古籍译注全集》(100卷,1999-2000年,5000余万字)、《中国贝叶经全集》(100卷,2006-2010年,收录典籍139部)及《彝族毕摩经典译注》(106卷,2007-2014年,收录400余部彝文古籍),这类经籍文献承载着大量的史诗、神话、叙事诗、祭辞、仪式歌等。壮族是中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主要居住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经过30多年的发展,广西民族古籍事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截至目前已抢救、搜集少数民族古籍10000多册(件),翻译整理出版各少数民族古籍成果800余种。其中,以《壮族麽经布洛陀影印译注》(8卷本,2004年,收入麽经抄本29种)和《壮族麽经布洛陀遗本影印译注》(3卷本,2016年,共收录麽经抄本13种)为代表性成果。[9]而以民族古籍整理成果为基础建设的“布洛陀文化”“密洛陀文化”“侗族琵琶歌”“仫佬族依饭节”等也已成为广西民族文化品牌。以上两个省区的文学古籍整理出版工作反映了新世纪以来的国家文化建设的制度化举措和取得的巨大成就。 由上所述,过去随风飘散、自生自灭的各类“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民间文献在古籍整理工作中经相关政府机构和专家学者的确认和认定后进入国家文化遗产的范围。例如,《中华大国学经典文库》(2016年)不但包括传统概念上的经、史、子、集类汉文典籍,还涵盖了55个少数民族共44种“传世作品”。其中,既有藏族的《红史》《萨迦世系史》、蒙古族的《元朝秘史》《汉译蒙古黄金史纲》、维吾尔族的《福乐智慧》等历史名著,也有藏族史诗《格萨尔王传》、蒙古族史诗《江格尔》、彝族叙事诗《阿诗玛》和创世史诗《查姆》《梅葛》、傣族叙事诗《召树屯》、壮族创世史诗《布洛陀经诗》和英雄史诗《莫一大王》、瑶族史诗《盘王歌》等民间文学作品。这一双重并置无疑凸显了少数民间文学作品的经典化价值和文化传播意义。 全国范围内的少数民族民间文学资料学建设也从各地和相关机构持续性开展的古籍整理、翻译、编纂及出版工作中受益匪浅。通过几十年来长时段的广纳博收、拾遗补阙、搜辑重辑,大量散藏在民间的籍载文献和口传古籍得到了抢救和保护,长期以来因种种因素被遮蔽的许多重要文本由此成为本民族的“文学经典”,提升了当地民众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促进了公众社会对少数民族文化的认知和尊重,对学术研究和相关科研活动也形成了多方面的推进作用。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