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源中华文明 砥砺民族之魂】守正创新 开创考古研究新局面
http://www.newdu.com 2024/12/12 08:12:29 未知 高江涛 参加讨论
中共中央政治局5月27日下午就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进行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强调,“要深入了解中华文明五千多年发展史,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推动全党全社会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成绩显著,但仍然任重而道远,必须继续推进、不断深化。”考古工作者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和独特的作用,在未来持续推进和深化研究中应坚持守正创新,努力开创考古研究新局面。 坚持“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做学问”传统 “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十分形象地表述了中国考古学注重实践、讲究物证、着力田野对中国历史与文明的“探寻”。考古学从来就不仅仅是“书斋里”的学问,它离不开野外的调查与发掘,最讲“动手动脚”,甚至“冻手冻脚”。李伯谦先生直言:“中国悠久的历史就是在考古工作者一铲子一铲子的发掘中展示出来的”。田野考古是考古学的基石和根本,离开了田野考古,考古学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根之水。更为重要的是,基于田野考古的相关研究以及深入研究才是考古科学探索的基础和条件。 田野可以说也是考古人科研工作的舞台。从考古之父李济先生在上个世纪二十年代错综复杂情况下,仍然坚持历时近两个月、足迹踏遍的晋南调查,到今天疫情大背景之中、高温之下晋南陶寺、东下冯、寺里坡头、邱家庄等遗址如火如荼的发掘进行时;从1928年至1937年中国考古最早“黄金十年”的殷墟考古“十兄弟”择一地而连续十五次的发掘,从1959年考古寻夏第一人徐旭生转战豫西多地,信而有征、遍寻“夏墟”,到2002年始,整整二十年、近400位学者涉及31个省众多遗址的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以上点点与种种,一定程度上正是考古人“风餐露宿、青灯黄卷”田野工作的写真,是“几代考古人筚路蓝缕、不懈努力”脚踏实地的画卷。 “动手动脚”的学问是由考古人的工作对象是“遗址”决定的。考古遗址是传统文化的载体,是祖先智慧的结晶,是古代社会的窗口。简单来说,她们承载着过去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从这个角度来说,考古工作者对于遗址的发掘,无论遗址面积的大与小,无论遗址年代的早与晚,都是在探索中华文明起源、形成与发展,都是在探索中华文明博大精深的内涵。 秉承“只懂考古已经做不好考古”理念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学科的发展,考古学的内涵与外延不断地扩大与丰富。加之,考古学本身就是交叉出来的学科,相关学科的参与、整合、融合成为考古学发展的一种趋势。对于原来单纯的考古工作而言,深感当今只懂考古学已经做不“好”考古事业了。 尤其“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从一开始就秉持“多学科、多角度、全方位”的理念,在此理念指导下开展综合研究和探索,对各个区域的文明化进程,对各区域文明的环境、生业、社会以及文化互动,对中华文明的内涵、特质、格局、模式与发展动力等进行多学科综合研究。这是由我们探索的对象——中华文明博大精深的复杂内涵决定的,我们需要考古学和历史学及相关学科、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有机结合起来、联合攻关。在新时代,我们更加需要运用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化学、地学、物理学等前沿学科的最新技术分析我国古代遗存,使中华文明探源有坚实的科技分析依据。 不仅如此,我们知道像考古大遗址这样的文化遗产同时也是重要的文旅资源,是弘扬与传承、甚至是展示与体验中华文明的最佳场所。建设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等需要最了它的考古工作者的参与其中。这在服务社会的同时,自然也要求考古人也具有遗产保护、规划、利用方面知识储备,甚至加强文旅发展与经济建设方面的学习研究。 考古人在实际科研工作中,要时刻秉承这种理念,把自己的研究推向全面,引向深入。 强化“考古队是课题组,工地是实验室”意识 遗址是一个逝去的“存在”,遗产是一个文明的“遗留”,不可再生。这就要求我们在实际的考古发掘过程中的必须要有细致的学术课题意识。主动考古发掘项目,必须坚持学术引领,强调课题意识,不仅要“重发现”,更要“重研究”。在课题研究意识的指引下,做好发掘之前或大或小的整体规划,凝练出发掘中的重点课题和解决的问题,甚至结合实际设立相关专题研究,提升研究水平。基本建设考古也应该不断加强课题意识,精细化和规范化发掘过程。基建考古工作者要始终将课题贯穿发掘各个阶段,将配合基建发掘视同解决某些学术课题的契机,而不是简单的配合建设施工。以此为准,在基建中也会不断地涌现出大批重要新发现与新成果。 更为重要的是,要将“实验室”前置,考古发掘的工地也是测试、分析的前沿场所。工地是实验室可以促进传统考古和科技考古的有机融合,可以最大程度地解决二者“两张皮”的现象。这样,科技考古就不仅仅是去考古工地的“采样”,可以让科技的手段和翅膀发挥最大的效用。工地是实验室,不同学科领域间的实地交流、碰撞,可以拓展研究的思路,延伸分析的广度,推进探索的深度。工地是实验室,可以更多的提取文明的信息和文化的基因,更科学的保护文化遗迹和遗产本体。 中华文明探源中重要的考古发现与丰硕研究成果是成绩,更是激励。对于中华文明探索的执念,学者们日深一日。我们考古工作者要坚持传统,秉承理念,强化意识,脚踏实地,砥砺前行。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