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探源】研究阐释故宫世界文化遗产 传承博大璀璨的中华文明
http://www.newdu.com 2025/01/06 11:01:38 未知 王旭东 参加讨论
5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十九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了中华文明的重要地位,总结了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意义及所取得的重大成果,并对未来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推进及其研究成果的宣传、推广、转化工作等指明了方向,作出了部署。故宫及其收藏的文物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创造,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承载者,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汇聚地。故宫博物院始终致力于推进故宫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研究、传承工作,积极贯彻“让文物活起来”的要求,深入阐释故宫世界文化遗产及其馆藏文物蕴藏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努力传播更多承载中华文化、中国精神的价值符号和文化产品。 故宫博物院院长王旭东 一、持续建设故宫特色的学术科研体系,加强对中华文明、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研究阐释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文明起源和形成的探究是一个既复杂又漫长的系统工程,需要把考古探索和文献研究同自然科学技术手段有机结合起来,综合把握物质、精神和社会关系形态等因素,逐步还原文明从涓涓溪流到江河汇流的发展历程。 拥有600余年历史的紫禁城,依据《周礼·考工记》中的原则布局,是我国古代宫城发展史上现存的唯一实例,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故宫馆藏文物186万余件(套),珍贵文物占藏品总数的90%,在类别上分为绘画、法书、碑帖、铜器、金银器等25大类,基本包含了中国古代文物的所有门类;在时代上,不仅包括明清时期宫廷遗物,还涵盖了中国历朝历代的文物艺术珍宝,上启史前,远至夏商,中及唐宋,近抵明清乃至近现代。故宫博物院坚持跨学科、跨机构、跨部门协同合作开展学术研究,通过牵头或联合承担各类科研课题与示范项目,建设发展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学术交流平台,汇集国内外知名学者,打造多学科复合型工作团队和研究平台,促进多学科联合攻关,着力突破人文与自然学科间壁垒,构建文物“认知-保护-弘扬”的全链条研究体系,深入研究挖掘阐释故宫古建及馆藏文物所蕴含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审美价值、科技价值、时代价值。 故宫博物院 故宫博物院张晓玮/供图 党的十九大以来,故宫博物院牵头实施了“不可移动文物本体劣化风险监测分析技术和装备研发”、“故宫藏殷墟甲骨文整理与研究”和冷门绝学“清宫旧藏掐丝珐琅器(景泰蓝)的整理与研究”等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自然科学基金、社会科学基金等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约40项,建立和发展中国-希腊文物保护技术“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古书画保护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古陶瓷保护研究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明清官式建筑保护研究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等科研平台,积极参与《(新编)中国通史》国家重大文化工程。2021年首次面向全社会实施开放课题计划,来自高校、科研院所、文博机构的37家单位的41个项目获得首批资助。在继续夯实紫禁城考古的基础上,还参与了“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内蒙古化德县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考古调查和发掘,承担国家重点工程——雄安新区容城县城子遗址等考古发掘工作,不断提升故宫考古的科学化水平和研究深度,增强故宫考古成果共享、知识普及。学术梯队健全、科研成果丰富、学术平台发展良好、社会影响力较大的故宫学术科研体系逐步形成,成为我国文博领域学术研究的重要力量。 故宫博物院角楼 故宫博物院张晓玮/供图 未来,故宫博物院将继续推进所参与及承担的“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专题任务”,以及考古科学、文物保护全国重点实验室建设等重点工作,积极推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取得新的重要成果。 二、加速推进中华文明研究成果传承转化,着力提升中华文明影响力和感召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同步做好我国“古代文明理论”和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研究成果的宣传、推广、转化工作,加强对出土文物和遗址的研究阐释和展示传播,提升中华文明影响力和感召力。 故宫博物院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充分运用中华文明研究成果,完整准确地讲述中国古代历史,更好发挥以史育人作用,同时,讲好中华文明故事,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增进文明交流互鉴。 故宫博物院一角 故宫博物院张晓玮/供图 近年来,故宫博物院策划“石渠宝笈特展”“千里江山——历代青绿山水画特展”“丹宸永固——紫禁城建成六百年展”“敦行故远——故宫敦煌特展”“何以中国”等精品展览,开展“故宫的时节”“藏品有话说”“抖来云逛馆”“穿越紫禁城600年”“恢弘的故宫?中轴的奥秘”等线上文化传播、直播活动,先后与多家机构合作,推出了文博类综艺节目《国家宝藏》《上新了?故宫》、纪录片《紫禁城》、舞蹈诗剧《只此青绿》、青少年科普类系列动画短片《紫禁城建筑的秘密》、儿童绘本《了不起的故宫宝贝》等文化产品,广泛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获得业界、媒体和社会大众的广泛认可。 此外,连续举办“让文物活起来——故宫文创展”“传心之美:梵蒂冈博物馆藏中国文物展”等文化交流展和世界古代文明保护论坛、“驻华使节故宫文化沙龙”、“使节进故宫”等活动,与国际博物馆协会藏品保护委员会、意大利文物保护修复高级研究院、大英博物馆、英国杜伦大学、美国盖蒂文物保护研究所、美国佛利尔美术馆和塞克勒美术馆等15家机构签署合作协议,与阿联酋、肯尼亚、乌兹别克斯坦等联合开展考古、文物修复等工作,落户于故宫博物院的国际博协培训中心、国际文物保护修复学会培训中心积极为国际领域培养博物馆人才和文物保护人才贡献力量。 这些交流互动坚持弘扬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积极拓展对外交流平台,展现了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和人文底蕴,也力促世界读懂中国、读懂中国人民、读懂中国共产党、读懂中华民族。 下一步,故宫博物院将加快推进相关编纂出版、展览展示、影视制作、媒体传播等工作,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体验活动,引导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更好认识和认同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不断扩大“一带一路”文物交流合作,持续推进与相关国家在展览推介、联合考古、遗产保护等方面的交流合作,推广中国文物保护理念,深化国际合作。 三、不断创新人才培养和激励机制,积极构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人才高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级领导干部都要重视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为历史和考古工作者开展研究、学习深造、研修交流提供更多政策支持。 人才是战略性创新的重要资源,是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和传承的基础。长期以来,故宫博物院科研队伍存在着年龄断档、引入和留住优秀青年人才困难的窘境。为解决人才队伍建设问题,故宫博物院坚持以制度创新推动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和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积极构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人才高地。 一方面,制定故宫博物院人才体系建设实施方案,逐步形成梯次结构合理、符合发展需求、覆盖全面的人才支撑体系,从制度上为各类人才发展拓宽渠道和空间。2021年故宫博物院实施“英才计划”,首批共40位导师67位学术助理组成“英才小组”,充分发挥研究人员积极性,促进学术研究和后备人才培养。此外,逐步推进“太和学者”计划,鼓励海内外学者围绕故宫学开展研究,实现故宫学者走出去和境外学者请进来。针对古建修缮、文物修复等重要技能型岗位,则通过举办非遗传承拜师会、开展技艺培训及实操考核等形式,充分发挥师承制传帮带的作用,强化高技能人才培养。 另一方面,创新人才评价机制。加快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促进形成有利于科技人才潜心研究和创新的制度环境。建立健全绩效考核机制,完善绩效工资薪酬体系,探索符合文博事业发展要求和故宫博物院人才成长规律的人才队伍培养发展之路。研究制定与事业发展相适应的用人制度、奖励激励机制,为人才松绑,充分激发和释放博物馆人才创新创造活力。未来,故宫博物院将进一步完善体制机制,加强人才培养,夯实人才基础,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 故宫一角 故宫博物院张晓玮/供图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是维系全世界华人的精神纽带,也是中国文化创新的宝藏。故宫古建筑和收藏的各类文物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故宫博物院将继续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全面深入阐释故宫各类文物蕴含的多元价值,真实完整地保护并负责任地传承弘扬好故宫所承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故宫博物院建设成国际一流博物馆、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典范、文化和旅游融合的引领者、文明交流互鉴的中华文化会客厅,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不断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应有的贡献。 (作者系故宫博物院院长、研究馆员)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