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考古学 > 观点 >

【探源中华文明 砥砺民族之魂】用最新技术探索湖南人类历史


    中共中央政治局5月27日下午就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进行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强调,“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是维系全世界华人的精神纽带,也是中国文化创新的宝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运用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化学、地学、物理学等前沿学科的最新技术分析我国古代遗存,使中华文明探源有了坚实的科技分析依据,拓展了我们对中国五千多年文明史的认知。”
    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中共中央政治局对考古成果和文明探源进行两次集体学习,我在深受鼓舞的同时,也深感使命在肩,时刻都在思索,作为一个科技考古工作者,如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文物保护的工作必须从田野发掘现场做起
    考古学和文物保护工作发展到今天,能否更加广泛、更加有效地在工作中运用多种自然科学研究手段,全方位地获取与文物相关的信息资料,并在文物出土的第一时间有效地做好保护工作,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遗产保护研究水平的极为重要的标尺。
    
    专业应急考古移动实验室
    众所周知,考古学研究的对象是古代人类社会,支撑考古学研究的第一手资料是古代社会遗留下来的遗迹和遗物。考古发掘是获取考古学研究基础资料的前提手段,是考古学探索未知、揭示本源的基础所在。田野调查发掘则是考古发掘的基础,如何在有限的发掘空间内尽可能多地采集相关信息,始终是考古学研究的基本任务。
    考古发掘的过程是揭露遗迹和提取遗物的过程,但考古发掘同样是发现文物和保护文物并行的过程。毋庸讳言,考古发掘过程也是对古代遗迹遗物埋藏在地下相对稳定的平衡保存状态的一种破坏,平衡状态一旦被破坏,各种遗迹现象及出土的文物瞬息之间便可能发生变化而受到损坏,因此,考古现场出土文物的保护是整个文物保护工作中不可缺少的环节,是后期实验室保护处理的关键,文物保护的工作必须从田野发掘现场做起。
    
    湖南具有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
    在湖南丰富的文化遗产中,有很多享誉国内外的重要古遗址、古墓葬、古窑址、古建筑以及重要的出土文物。
    道县玉蟾岩洞穴遗址出土目前世界最早的陶器和最早具有人工干预痕迹的水稻;八十垱遗址出现了中国最早的人工营造的壕沟和墙垣;城头山遗址是中国最早出现的古城,是中国大地上一道醒目的人文景观,标志着文明化进程的曙光初露;宁乡炭河里遗存是湖南青铜文化的杰出代表;里耶古城和出土的秦简,长沙马王堆汉墓和多座长沙王、侯墓葬的发掘,为我们研究秦汉时期湖南地区的历史提供了重要资料。
    湖南是出土文献的摇篮,出土的简牍,不仅数量多,而且种类齐全、序列清晰。从楚国,历秦汉东吴而至西晋,绝无断档。
    湖南也是陶瓷考古的重要基地,湘阴青竹寺出土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有明确纪年的青瓷窑址;长沙窑曾作为重要的外销瓷而行销海外,始开湖南海外贸易之先河。
    在中国,在世界,只要提及最早的水稻、最早的陶片、最神秘的陶器装饰艺术、最早的古城以及商周的青铜器、唐代的陶瓷、秦代的简牍等,都不得不提及湖南,若想从事这些研究,就不能不到湖南,这些已是湖南的名片,是湖南的光荣,也是中国人的骄傲。
    
    湖南在科技考古中努力担当作为
    湖南长期以来非常注重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多学科、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提取遗址中丰富的古人“潜”信息。
    2014年在国家文物局支持下,湖南启动了“文物出土现场保护”项目建设工作,组建了 “1+2文物出土现场保护移动实验平台”,“1”为大型多功能文物出土现场保护移动实验平台,“2”为与之配套的2个子平台,即“文物应急处理子平台”和“文物运输子平台”。该平台创新性地将信息采集、智能预探测、分析检测、现场提取、应急处置与保护等功能,集成搭载在移动运载工具——车辆上,实现了将传统的实验室和保护修复室前置到考古发掘现场,结合考古现场的实际需求,服务于考古发掘工地,为最大限度获取遗址各种信息和及时保护出土的遗迹遗物提供了技术支撑。该平台建成至今,为实证湖南人类历史提供了大量、坚实的科技分析数据。2020年为了促进湖南在科技考古与文物保护利用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提高科技考古与文物保护水平,本着优势互补、平等互利和长期合作的原则,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湖南省博物馆、中南大学三家联合组建了“科技考古与文物保护利用湖南省重点实验室”。该实验室以考古现场信息提取与应急保护关键技术、馆藏文物保护与利用、文物保护材料与技术为主要研究方向,为认识和解读湖南古代遗存所蕴涵的物质和文化属性提供多维度的技术支撑。
    “文物出土现场保护”项目的实施以来,湖南文物科技保护队伍不断壮大,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还组建了科技考古与文物保护中心,目前该中心拥有文物保护和科技考古专业技术人员18人,学科背景涉及考古、文物保护、地层古生物学、化学、材料、测绘等专业。中心按功能可分为考古出土文物应急保护实验室(“1+2文物出土现场保护移动实验平台”)、分析技术实验室、显微观察室、基础实验室、无机质文物保护实验室、有机质文物保护实验室、壁画保护与研究实验室、植物考古实验室和动物考古实验室、珍贵文物保护恒温恒湿库房等,中心拥有的科研面积由最初的40平方米,发展至现在近4000平米,拥有包括X衍射、激光拉曼、电子显微镜等在内的分析检测设备50余种。该中心承担了全省多个博物馆以及考古工地出土共计近千件青铜文物信息提取及保护工作,完成了兔子山简牍、城头山遗址竹编、慈利白公城木质井圈、桃源杨家山棺椁等在内的近万件饱水木质文物的科技保护任务。在考古现场,以“1+2文物出土现场保护移动实验平台”为载体,为湖南考古发掘工地提供不少于2000组/年分析检测数据。
    目前,湖南每年新增考古发掘项目约30-40个,新增出土文物在10万件以上。这些文化遗产是凝聚的历史,是文化的积淀,是保护、传承和弘扬湖湘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不可再生的重要资源,它们中饱含着大量重要的历史文化信息等着我们去挖掘、去探索,我们的工作任重而道远。作为一名考古工作者,尤其是科技考古工作者的我,努力用自己的专长、科学设备和大量的实验数据,让考古研究的结论更加精准,为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贡献自己的力量是我始终如一的努力方向。
     
    (作者系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