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历史学 > 国外史学 >

40年,越战伤痕仍难愈合


    今年4月30日是越南战争结束40周年纪念日。
    “尽管不少越南人已经到美国生活多年,但是其‘难民’身份标签到现在还没有摘除。”美国圣何塞州立大学教授杜显德(Do Hien Duc)表示,如今,战争已经结束40年,但是当年战事的连续升级给太平洋两岸生活的人民带来的伤痕却难以抹去。
    对抗社会主义阵营的一枚“棋子”
    1945年9月,胡志明宣布越南独立,建立越南民主共和国(越南战争中被称为“北越”),1955年,越南南方成立越南共和国(“南越”),至此,越南南北对立的局面形成。1955年,美国将“美国驻印度支那军事顾问团”改组为“美国驻南越军事援助顾问团”。1960年,在“南越”的美国军事顾问已接近千人。然而,1961年,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阵线领导的越南南方人民解放武装力量的势力逐步壮大,已经控制了南方大部分农村地区。对此局面,“南越”当局无力应对,而美国则对介入越南内战蠢蠢欲动。
    1961年1月,时任美国总统肯尼迪在其就职演说中呼吁:“全世界的公民们,不要问美国将为你们做些什么,而要问我们共同能为人类的自由做些什么。”这段演说将美国的参战野心煽动到新的高点。美国以自由的保护者自居,并欲承担西方资本主义阵营盟主的所谓责任。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奥尔巴尼分校历史学教授托马斯·巴斯(Thomas Bass)表示:“美国认为‘北越’是‘邪恶的共产主义者’,而‘南越’是独立、自由并且需要得到保护的一方。”实际当时美国的真实目的是为了对抗社会主义阵营。巴斯认为,美国试图将越南战争作为其冷战布局的一枚“棋子”。
    时任肯尼迪白宫特别助理、历史学家小阿瑟·施莱辛格(Arthur Schlesinger, Jr.)认为,肯尼迪介入越南的出发点在于,一旦美国从亚洲撤退,就可能打乱全世界的均势。在越南问题上,美国不甘示弱,宁愿重新打一次类似“朝鲜模式”的战争,通过代理方使用常规武器,以此来显示美国的力量和对抗社会主义阵营的决心。于是,肯尼迪和他的智囊们为美国参与战争的方式定下了基调,但是他们并未想到战争如泥潭,令美国越陷越深且得不偿失。
    美国对战争升级负有责任
    1961年5月,时任美国副总统林登·B. 约翰逊(Lyndon B. Johnson)访问西贡(今胡志明市)时宣称,“南越”当局领导人吴庭艳(亦作吴庭琰)为“亚洲的丘吉尔”。可惜“南越”当局不是二战中的英国,吴庭艳也不是丘吉尔。随着肯尼迪倡导下的特种战争的不顺利,美国不得不成倍增加对越战争的人员投入。1964年底,美国直接派遣到“南越”的军事人员已超过3万人,同年的“北部湾事件”也将战争进一步激化,北方的越南人民军开始正式与“南越”交战,美国军队开始介入地面战斗。美国历史作家路易斯·葛尔德斯(Louise Gerdes)对此评论道:“‘北部湾事件’是约翰逊误导美国民众的手段,目的是让公众支持他的越战政策。”
    美国肯塔基大学历史学教授乔治·C. 赫尔林(George C. Herring)认为,美国对于事件造成的战争升级负有责任,他表示:“虽然麦克纳马拉和五角大楼没有故意谎报攻击(指北部湾事件中“北越”攻击美国海军舰艇),但是显然他们报复心切,他们从证据中选择可以证实他们想法的部分作为依据。”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