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史上诸葛亮首出祁山失利:嗣子诸葛乔殒命陇原(4)
http://www.newdu.com 2024/11/27 06:11:47 趣历史 佚名 参加讨论
连出祁山 兴复之业未竟 诸葛亮再次足履陇原,是在建兴七年(公元229年),即他第三次北伐期间。此前,他曾于公元228年的冬天出散关(宝鸡市西南大散岭上),围陈仓(今宝鸡市东),举行过第二次北伐,然因粮尽而不得不返。第三次北伐的路线是今天的甘肃南部一带,由于准备充分,结果大获全胜。这次,诸葛亮首先派陈式攻打武都(今成县西)、阴平(今文县西北),待曹魏的雍州刺史郭淮欲率众出击时,诸葛亮则领军来到建威(今西和),从而逼迫郭淮退还,由蜀军完全占领了武都、阴平二郡,并拥有了今甘肃徽县、成县、康县、西和、两当、宕昌、武都、文县、舟曲及陕西省的凤县、略阳等广大的地区。后主刘禅对这一次的胜利也十分高兴,旋即下诏恢复了诸葛亮的丞相职位(街亭之役后诸葛亮曾上书“自贬三等”)。 建兴九年(公元231年)春天,诸葛亮复出祁山,又举行了第四次北伐。这一次,诸葛亮以“木牛”(一种灵便的独轮车)运送军粮,首战即打败了西救祁山的魏军郭淮、费曜,并借机芟割卤城一带的熟麦。魏国派司马懿率军迎战,诸葛亮与司马懿相遇于上(今天水市秦州区)之东。但魏军敛兵依险,蜀军久不得交战,于是,诸葛亮遂引兵还保祁山。司马懿原本不肯交战,后因部下笑他“畏蜀如虎”,才自己率军取中道(赤峪沟往天水镇一道)击亮,而令张郃追蜀军至木门。木门在今天水市秦州区西南牡丹乡的木门村(一说在礼县盐官镇罗家堡村境内),其地两山夹峙,空谷一线,为略阳至祁山的必经之道,故又称“木门道”。道长约500米,宽约50米,地形十分险要。诸葛亮在撤退时,早于木门东山埋有伏兵,待张郃追至,万箭齐发,“飞矢中郃右膝”,遂射杀张郃。与此同时,蜀将魏延、高翔、吴班等也于中道大破魏军,逼使司马懿还保上。 此次北伐,两路魏军均被打败,但诸葛亮最终还是又回到了汉中。原来当诸葛亮与司马懿对垒上之际,蜀中负责运送军粮的李严因害怕粮秣误期而受诸葛亮责罚,竟假传后主刘禅之旨,要诸葛亮回师。加之军中粮尽,诸葛亮也不得不暂时收兵。这样,原本很有希望的第四次北伐又夭折了。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春,诸葛亮再率10万大军,由褒斜道出斜谷,占据五丈原(今陕西眉县西南斜谷口西侧),举行了他生前的最后一次北伐。但在与司马懿对垒百余日之后,诸葛亮却因劳累过度,于这年的农历八月廿八病逝于军中,终年54岁。一代忠臣良相殉职,千古智慧之星陨落,诸葛亮的兴复之梦终未实现。据说在诸葛亮逝世的那天晚上,有一颗发着红光的流星,自东北向西南方向流动,三起三落,最后变小,投于诸葛亮营中。此事首见于东晋孙盛的《晋阳秋》一书,而今天五丈原诸葛亮庙内正殿侧墙镶的一块石头,据说就是当年那颗流星的陨石,经附近落星湾的居民世代保存下来的。是民俗附会,抑或天文现象的巧合?这只有留待天文学家们去解开这个谜了。不过,这并不妨碍人们称诸葛亮为“巨星”,称诸葛亮的离世为“大星陨落”。 至于诸葛亮究因何疾而终,说法不一。近人或谓肺结核,或谓胃癌,或谓胃溃疡大出血,实皆缘“呕血”而立论。“呕血”之事见王沈《魏书》,且谓“亮粮尽势穷,忧恚呕血,一夕烧营遁走,道发病卒”。然为《三国志》作注的裴松之已辩其妄。裴松之说:“亮在渭滨,魏人蹑迹,胜负之形,未可测量。而云‘呕血’,盖因亮自亡而自夸大也。夫以孔明之略,岂为仲达呕血乎?及至刘琨丧师,与晋元帝笺亦云‘亮军败呕血’,此则引虚记以为言也。其云入谷而卒,缘蜀人入谷发丧故也。” 综观诸葛亮的北伐,他在陇原大地留下的足迹主要集中于今天的天水和陇南地区。像建威(今西和县城附近)、祁山堡、卤城(今盐官)、天水关(今天水镇北)、木门道(牡丹乡木门村)、西城(祁山与大堡子之间)、上(今天水市秦州区)等地,诸葛亮皆曾亲历,并留下了不少的遗址和传说。如祁山堡附近的“诸葛亮上马石”、“诸葛九寨”(传为蜀兵积土假充粮堆),天水城东俗称陈家磨处的“诸葛军垒”(传为蜀兵每人握一把土堆置而成),及流传于木门村一带的“木门矢髀”故事等,皆是。至于街亭(今秦安县陇城镇),诸葛亮虽未亲至,但蜀军的首次北伐受挫及孔明的“挥泪斩马谡”,都与街亭之失是分不开的。所以,我们今日要追寻诸葛亮在陇原的足迹,街亭当然也是不可忽视的。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诸葛亮的北伐未能成功,给千古英雄带来了永久的遗憾。但值得庆幸的是,他却在甘肃大地上留下了自己的足迹,令后世之人追忆。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