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考古学 > 科技考古 >

高山 张露文:石质文物黏接的几种特殊情况


    由于受到各种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很多流传至今的石质文物出现了断裂的现象。出于文物保护的需要,我们要对断裂的文物进行黏接,以恢复其本体的完整性和结构的稳定性。然而,有些石质文物本身情况特殊,在进行黏接时要注意一些问题。
    考古发掘现场石质文物的黏接
    在对考古发掘现场断裂的石质文物进行临时性黏接之前,往往需要对文物进行预处理。由于这些文物长期埋藏在地下或水中,与外界环境完全不同,出土后如不进行处理,文物很可能由于不能适应周围环境的突然变化而发生新的问题。有些石质文物表面带有贴金或彩绘,出土时贴金或彩绘中的胶质成分已经失效,变得很容易脱落。遇到这种情况时,可以在贴金或彩绘表面包裹一层锡箔纸,以防其脱落。有些刚发掘出的石质文物中含有大量水分,暴露在空气中后,水分会很快挥发,由此导致的石材内部应力作用很可能对文物造成新的破坏。此时应采取合理措施,尽量减缓水分挥发速度,缓慢释放石材内部的应力。
    由于是临时性的,对于断裂石质文物的现场黏接必须特别注意遵循可再处理性原则。同时,受时间和文物安全等因素的限制,应该采用胶黏强度较小、固化时间较短、可再处理性较好的胶黏剂进行黏接,以便于文物运抵博物馆或修复室后重新黏接。一般选择鱼鳔胶、兽皮胶、虫胶等动物胶,树胶、天然树脂等植物胶以及沥青、石蜡等矿物胶等传统胶黏剂,或者硝酸纤维素、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丙烯酸树脂(Paraloid B-72)等现代胶黏剂。
    实际操作时基本上按照石质文物黏接技术的规范流程来进行,但受时间、场地、文物安全、实验条件等诸多因素的限制,一些环节的操作标准和程度需要灵活变通,如对石材本身可以进行简单的处理;往黏接面上涂隔离层时要特别仔细,以更好地保护黏接面;固化时不能施加过大的压力,以防胶黏剂渗透到石材内部或者黏接缝隙之外;后期的处理工作可以简化。此外,由于是临时性黏接,文物的强度和稳定性肯定会低一些,我们应对文物辅以一些必要的加固手段,而且在搬动文物时必须格外谨慎。
    大件馆藏石质文物的黏接
    在馆藏的断裂石质文物中,有些文物的体积很大,形状扁平,如果将其所有的断裂部分全部黏接到一起,会对文物安全造成不利影响,而且会给以后的包装、搬移及运输工作带来诸多不便。遇到这样的文物时,应从实际情况出发,按照规范流程对文物进行部分黏接,将较小的断裂部分黏接到一起,使整件文物分为大小适中的几个组成部分,从而确保文物安全,并为以后的包装、搬移及运输工作提供方便。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文物经部分黏接后的几个组成部分的断裂面一定要做好加固和封护处理,在断裂面上涂布合适的加固和封护材料,形成保护层,从而减少以后拼接时对断裂面的损害。
    石质文物历史黏接的重新保护处理
    受当时技术条件的限制,一些断裂的石质文物在历史上曾进行过在现代看来不合理的黏接,需要采用现代的修复手段重新进行保护处理。如有的文物用老旧的锚固黏接技术,在断裂面上开凿锚孔,利用木杆做锚杆,在锚孔内灌注灰浆,再在断裂面上涂布一些传统的胶黏剂,将断裂部分黏接到一起。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木质锚杆会逐渐朽烂,传统的胶黏剂也会逐渐丧失黏接性能,从而导致文物再次断裂。处理这样的文物时,应该利用原有的锚孔,换用不锈钢柱作锚杆、环氧树脂作灌浆材料和胶黏剂,采用现代锚固黏接技术对文物进行重新处理。
    再如有的文物曾用铁锔连接固定的方法,在断裂面上涂布一些传统的胶黏剂,将断裂部分黏接到一起,然后在黏接缝隙两侧的石材表面凿出沟槽并打孔,在其中放置铁锔并填充适量的胶黏剂和灰浆,将断裂部分连接固定在一起。在当时的条件下,这种黏接加固工艺不失为一种效果良好的修复技术,也曾被广泛应用过。但是,在现在看来,这种方法是一种破坏性修复,已基本上被摒弃。这种修复技术不仅对文物本体造成破坏,所使用的铁锔也容易产生锈蚀,对文物本体造成污染,再加上传统胶黏剂黏接强度较低,时间久了会逐渐丧失黏接性能。因此,在重新修复时,文物保护人员必须首先将文物本体上的铁锈和孔槽内残留的铁锔、胶黏剂和灰浆清除干净,然后再按照石质文物黏接技术的规范流程对文物进行重新的保护处理。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