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历史学 > 国外史学 >

稳步推进国内德国史研究


    7月1—2日,由北京大学研究生院主办、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承办的首届德国史博士生学术论坛“历史语境下的德国与欧洲”在京举行。来自海内外多所高校与研究机构的60余名博士生参加论坛,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编译局、德国驻华使馆文化处、艾伯特基金会等中外机构的十余名嘉宾及学者出席论坛。
    多视角关注思想文化
    宗教改革、启蒙运动后,德国与欧洲其他国家的文化交流日益密切。柏林自由大学德语和荷兰语学院黄超然以组诗《夜思》为分析对象,结合时代背景及诗人个人经历,探讨了海因里希·海涅对德国和法国的矛盾性认知与感受。武汉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杨曼分析了德国与欧洲其他国家信仰变化的交互影响,她认为,宗教改革影响了整个欧洲,启蒙运动也对德国产生了冲击,正是在这种相互影响下,欧洲民族主义得以高涨。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侯伟认为,立窝尼亚骑士团不仅是研究德意志人向波罗的海殖民活动的基础,也是探索波罗的海国家历史不可忽视的环节。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裴鹏程探讨了16世纪末期奥格斯堡的圣乐对抗及其“认信”冲突,勾勒了新教与天主教在德国乃至欧洲发生信仰冲突的图景。
    “德意志特殊道路”一直是德国史研究的热门论题。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吴愁认为,所谓“德意志特殊道路”乃至纳粹主义的产生是历史的极端情况,路德的新教思想与纳粹主义之间不构成必然的因果关系。云南大学人文学院王林分析了“教派化运动”的概念脉络,认为该运动是宗教改革无意识的影响之一。上海社会科学院虎恩博探讨了1500—1782年欧洲猎巫运动,比较了猎巫运动与纳粹大屠杀中反巫和反犹的表现形式及形成原因。浙江大学人文学院董子云从查理曼大帝的形象变迁入手,对比了中世纪晚期法国法和德国法的不同走向,分析了法国逐渐摆脱神圣罗马帝国及罗马法影响而走向共同习惯法道路的历史进程。
    观念与思想在德国史研究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秦立志从地缘战略演进角度论述了威廉二世地缘战略观念演进的动因和进程,评析了其转型效果和经验教训。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宋舒杨探讨了希特勒政治宣传中的普鲁士观,认为纳粹滥用而非继承了普鲁士文化传统。华东师范大学人文学院王炎坤探讨了“自然疆界论”在法国的含义及其政治意义,分析了大革命时代及其后法德冲突与德法关系的变动。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栗河冰结合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德国学界的历史背景,认为马克斯·韦伯的方法论著作回应了西欧实证主义和自然科学方法对德国知识和科学传统的冲击。
    揭露纳粹残暴统治
    注重原始材料和实证研究,是本次论坛的鲜明特色。北京大学历史学系胡晓琛以纳粹党培训总局主导的干部培训活动为研究对象,利用德国联邦档案馆纳粹官方原始档案及出版物,揭示了纳粹党对战后欧洲意识形态领域秩序的设想。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宋昊使用德国联邦档案馆纳粹档案等一手文献,探讨了第三帝国时期德国人的欧洲旅行。他认为,从纳粹德国“力量来自欢乐”组织的欧洲旅行活动中,可以窥见当时德国人对欧洲的态度、欧洲各国民众对德国的态度,有利于加深对当时纳粹当局欧洲观的历史认识。
    纳粹德国投降后,英法美苏对德国进行了分区占领,大力推行非纳粹化和民主化,致力于彻底铲除纳粹势力。华东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徐之凯主要根据法国一手文献,探讨了战后法国民众对德仇恨的认知与演变。他认为,法占区军政府在占领区推行了一套全新的“全体责任”理念,渗透到“非纳粹化”和“再教育”等对德改造活动中,为后来的法德和解及交流合作创造了条件。德国吉森大学大屠杀文学研究所房春光从定义“施害者”出发,立足于现有德语文献,梳理纳粹大屠杀施害者研究的过去和现在,力求清晰呈现出其在不同学科中的发展脉络。南京大学历史学院王琳也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认为口述历史可以对文献史料进行翔实的补充和细致的阐述,同时更具完整性和生动性,因而具有独立的史料价值。
    关注欧洲一体化进程
    战后,随着法德和解的实现,欧洲开始了一体化进程,德国在其中的地位始终不可小觑。北京外国语大学德语系孙嘉惠探讨了德国在欧洲联盟东扩进程中扮演的波兰“代言人”角色。她认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德波事实上结成了一个以波兰加入欧洲联盟作为共同目标的“利益共同体”。然而,2004年波兰加入欧洲联盟后,德波之间龃龉凸显,至今仍在欧洲联盟中相互磨合,两国关系的发展将很大程度上影响欧洲一体化的实践。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许钊颖则探讨了70年代末施密特政府的货币外交战略。她认为,这一战略自形成之后逐渐内化为德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取向,其影响甚至一直延续至今。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范继敏根据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统一社会党出版物及联邦档案馆部分电子档案,对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的外交政策、1975年赫尔辛基欧安会的成果以及会议期间德国的内政外交状况进行了实证研究。北京大学历史学系程援探则以德国柏林绿党档案馆所藏原始材料为基础,分析了绿党对北约的看法和政策,认为绿党并没有沦为“机会主义政党”,它在思想观念上对北约的批判贯穿始终,少有改变。中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院的李刚探讨了德国安全战略从“军事克制”到积极作为的转向,指出“德国的欧洲”这一战略越来越成为一种现实。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历史学系)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