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考古学 > 科技考古 >

惠学军:辽墓出土铜丝网衣的修复与复原


    金属丝网衣是辽墓中特有的一种墓葬形式,在辽代早、中晚各时期的墓葬中已有众多实物出土。木易先生在《辽墓出土的金属面具、网络及相关问题》一文中有列表统计。从辽墓金属网络出土的状况看,有男女合葬全身覆裹网衣出土的,但大多是单体网衣出土,而且是分散的残片出土居多,通体全套网衣出土的则较少。全身通体金属网衣分别由头网、胸网、背网、双臂网、双手网、双腿网以及双足网等组成,各网之间有金属线缝缀。从金属质地来看,已经发现的有用银丝编织而成的,多见是用铜丝编织而成的,还有极少量用银鎏金丝、铜鎏金丝编织的。从随葬最紧密的组合来看,通常与金、银、铜以及银鎏金、铜鎏金的面具一同出土,也有单独出土的状况。
    辽宁省博物馆历来重视对辽墓葬式以及相关文物的研究与展示,并在辽代历史陈列中复原陈列了全身通体铜丝网衣。此套全身铜丝网衣出土于内蒙古自治区巴林右旗白者沟乡古北口村后山,出土时相互缠绕及残损状况较为严重,所有修复与复原工作都是在入馆以后进行并最后完成的。这项工作在开展中遇到了诸多工艺技术问题,涉及到文物修复与考古研究的关系、文物修复与陈列展示以及文物保护的关系等,在此特呈辽墓出土铜丝网衣修复一文,以就教于各位方家。
    入馆的原状及考查研究
    此网衣入馆时的原状是,左右手网各一只,左右足网各一只,各有不同程度的团皱残损,但基本形态清楚,另有一团缠绕在一起,看不清是什么部位的网络。鉴于当时的状况,技术人员决定在保存原状的同时,开始着手搜集相关资料。经查阅多种相关专著、论文等考古文献并大量考查研究了相关出土文物之后,既发现了各种类型比较一致的特点,又发现了不同类型之间存在着的明显差异。尤其在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哲里木盟博物馆编著的《辽陈国公主墓》一书以及吉成章先生《豪欠营第六号辽墓若干问题的研究》和马洪路先生《契丹葬俗中的钢丝网衣及其有关问题》等研究论著中,得到了重要的考古资料与研究成果。
    保护与陈列兼顾的修复与复原方案
    为了使这套铜丝网衣在完成修复与复原以后能够达到陈列展览效果并长久保存下去,我们对其展开的过程做了较为全面细致的预案。将这套铜丝能够展开的手网、足网与其他辽墓出土的银、铜质网衣进行比较研究后,发现它们的编制结构和工艺特点与豪欠营第六号辽墓出土铜丝网衣以及辽陈国公主墓出土银丝网衣手网、足网的编制结构和工艺特点基本一致(此二墓出土的也是全身通体网衣,保存基本完整)。于是,以此为参照,拟定了详细的修复与复原方案:首先展开一部分进行比对研究,考查预定方案的准确性。如果比对结果与预定方案一致,将进行全部展开工作。根据展开后状况,再制定下一步的修复方案,实施具体的修复工作,最后进行原状复原。
    展开修复
    1.展开全部网络
    首先对两件没有交织在一起的网络残损件分别进行展开工作。展开后,确定是左右臂网,其编制结构和工艺特点与豪欠营第六号辽墓出土铜丝网衣以及辽陈国公主墓出土银丝网衣的臂网基本一致。因为展开后的状态与展开前的预案相符合,我们决定按照预定方案继续进行下面的工作。
    接下来就开始对纠缠为一团的铜丝网络进行展开。先从一处部位展开一部分,像是胸网;又从另一处部位展开一部分,像是腿网。将展开部分的状况与预案研究对比,确认无误以后,开始展开全部网络。团皱在一起的网络全部展开后,尽管残损锈蚀的程度各有不同,但是,属于人体各部位的网络还是可以相互区分,只是辨认起来相当困难,尤其是胸网与背网纠缠于一体,难度更大。经过仔细的研究辨认,人体各部位的网络逐项得以确认:
    ——两条腿网虽残损严重,在理顺两腿网与上部网络交织连接处后,确认存留较完整的一片是胸网。展开以后观察,胸网基本完整。
    ——与胸网同等宽度的网络碎片确认为背网,但残损严重。其中一片仅在肩颈部往下残留一段长为12.5厘米的碎片,另一片应为背部左侧中下部的残留。
    ——双腿网络各自的缝缀处均在外侧,其间的缝缀工艺与连接关系十分清晰。
    2.分片进行原状整形
    在确认通体网络各部位网片以及相互间的缝缀与连接关系以后,就进入了通体网络分别整形的程序。
    胸网经过整形后,上部呈长方形,肩、颈部位平行,但下部一端为三角形。展开后从肩、颈部位至三角夹部位总长为79厘米;从肩、颈部至下平行处长为60厘米;从下部平行处至夹部,两侧长均为19厘米;肩、颈部位宽为35.5厘米;下部平行处宽为39厘米;胸网残片重为248.1克;网孔形态为不规范六边形,上部孔形较大(横2~2.2厘米,纵1.8~2.0厘米),中下部孔形较小(横1.6~1.8厘米,纵1.5~1.6厘米)。
    背网残片经过整形后,展开后背网中的一片(即肩颈部往下残留长为12.5厘米部分)的孔径与胸网上部孔径基本相同;另一片(即背部左侧中下部的残留部分)形状不规范,最长为24.5厘米,最宽为12厘米,最窄为5厘米,重12.4克,孔径与胸网较大的孔径基本相同;肩颈部宽度基本与胸网肩颈宽度相同,为35.5厘米。
    左右臂网经过整形后,两臂网片均呈梯形。展开后左右臂网片长均为60厘米;上端展开宽为26.5厘米,下端展开宽为15厘米;残重量79.1克;左右臂网孔均呈六边形,上部孔径较大(横2.2~2.4厘米,纵1.6~1.8厘米),下部孔径较小(横1.6~1.7厘米,纵1.5~1.4厘米);编织铜线直径为0.8毫米,缝缀铜线直径为0.5毫米。
    左右腿网片经过整形后均呈梯形,展开后左右腿网片长均为82厘米,上端宽为9厘米,下端宽为7厘米。
    左右脚网经过整形后,虽然分别都有不同程度的残损,但基本形状清晰,通高为12厘米,脚底通长26厘米。
    3.编织网络并补配到残损之处
    根据通体铜丝网络展开状况,在原来修复与复原预案的基础之上,又进行了相应的修改,最后确定了具体的修复与复原方案。
    (1)选取与原出土网络规格相同的铜丝并作相应处理后对缺损部分进行编织补配。将选取的修复材料置于高温一定时间后再冷却,进行退火处理,使其硬度降低,并由硬变软,以增加铜丝的延展性和韧性。同时,新的铜丝材料经过退火处理后,所呈现的灰黑色更利于进行做旧。
    (2)制作编织模具。选取一段长度适中的木条,在上面按需要补配的网络规格等距离钉上一排钉子。钉子不完全钉进去,要预留出绑铜线的高度。
    (3)将加工好的铜丝按顺序绑在编织模具上,其长度要大于补配所需要的长度。同时留出足够的余量,以免在编织过程中再有加接。
    (4)编织。固定好两端的铜丝,将相邻的两根铜丝按顺时针方向拧三圈。在这个环节一定要控制好两根铜丝的距离和松紧度,否则就会使编织出的网孔呈现大小不同的形状。要根据所有残损部位的形态和尺寸,依次将需要补配的网络编织完成。
    (5)网络补配。这是最为关键的一步,具体做法是将编织达到标准的补配网络,依次在臂网、手网、胸网、腿网、足网等部分进行相应的操作,不能有丝毫差错。
    因头网缺失,我们按照网衣的全身比例,参照豪欠营第六号辽墓出土铜丝网衣头网的编织工艺,复制了一个头网,以用于复原的需要。
    复原陈列
    因为此次修复工作的目的是为辽史陈列提供展品,所以最后的连接程序和复原工作结合在一起进行,同时考虑到长久保存的需要,相应地采取了防变形、防腐蚀、防污染等保护措施。
    按照辽墓的丧葬习俗,尸体经过特殊处理后,包裹了丝织物进行打底,所以我们用安全可靠的材料做出相应规格的形体,再以丝织品包裹成原状后,才开始最后的连接与复原程序。连接的顺序为:(1)头网呈头盔式椭圆球形,头网下部与胸背网用规格铜丝缝缀,形成颈部。(2)胸网和背网定位。(3)臂网在左右手臂的内侧缝缀,袖笼套入胸背网的侧偏口内,周边用规格铜丝缝缀袖口,下部与手网连缀。(4)两手网直接连手指,五指分别编织,每个指网织成筒形,指尖封口略细。(5)腿网上端腿根部位收成三角腿根和斜口,与胸、背网下部斜口处妥当相合,再用规格铜丝缀缝。(6)足网后跟经过足底至脚趾再转到脚背用规格铜丝连缀。
    整体连接定型后,在做好污染防护的基础上,对网络的补配部分依据原网络的腐蚀情况,做出相应的锈蚀效果,最终以完整的状态呈现在观众面前。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