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考古学 > 观点 >

长沙铜官窑遗址2016年度考古发掘工作简介(三)(2)


    (二)遗迹
    此次发掘较重要的遗迹单位有H4、H10、H20、H21、H23、H24。其中H4、H10、H20为开口于④层下的唐五代挖泥坑,在坑体周边散布着一些无显著规律的柱洞,应是挖取瓷泥时留下的活动遗存。H21、H23、H24为开口于⑥层下的汉末六朝遗存。现择要介绍。
    H10
    H10位于TN17E02东南与TN07E03西南之间,开口于④层下,打破⑤层。坑口呈不规则圆形,坑口距地表深80厘米,坑口长328厘米,宽190厘米,坑深140厘米,坑底略呈圆形,直径84厘米。坑壁和坑底均不光滑,未见人工修整痕迹,坑底部为网纹红土和白色瓷土矿。坑内堆积可分六层:
    第①层:灰褐色沙质粘土,疏松,平均厚约20厘米,含有大量匣钵、红烧土和少量长沙窑瓷片。
    第②层:黄灰色粘土,较致密,较纯净,平均厚约5厘米,局部分布,未见人工遗物。
    第③层:灰褐色沙质粘土,较致密,平均厚约40厘米,夹杂较多红烧土粒、炭屑,出土大量长沙窑瓷片和可修复的长沙窑瓷器残件。该层下坑口急收,在坑西南形成一个二层台面。
    第④层:灰白色粘土,夹杂白色瓷泥,致密,粘性重,平均厚约6厘米,局部分布于坑的东北侧,含有少量红烧土、炭屑和长沙窑瓷片。
    第⑤层:浅灰色沙质粘土,较致密,平均厚约50厘米,出土有褐斑彩绘鸟纹碗、瓷塑龟、瓷塑鸟、砚台、青釉露胎碟等长沙窑瓷器残件。
    第⑥层:灰黄色粉质粘土,夹杂白色瓷泥,较致密,平均厚约35厘米,出土有长沙窑酱釉龙鋬壶、青釉碗,少量岳州窑印花与刻花瓷片。(图五-十)
    图五、H10③层出土瓷器堆积工作照
    图六、H10③出土褐斑彩绘花草纹碗残件
    图七、H10③层出土青釉褐绿彩绘莲花纹盘
    图八、H10③层出土褐绿彩绘凤鸟纹盘
    图九、H10④层出土火照
    图十、H10⑤层出土青釉褐斑彩绘飞鸟纹碗
    H20
    H20位于TN18E03北靠中,开口于④层下,打破⑤层。坑口近圆形,坑口距地表深80厘米,坑口长230厘米,宽200厘米,坑深252厘米,坑底长282厘米,宽164厘米。坑壁上部斜敞,下部陡直,壁面不光滑,有垮塌迹象,坑底较平整,呈不规则方形,坑底为网纹红土和瓷土矿带。坑底西面和南面向内延伸形成矿洞,其中西面矿洞向内延伸幅度较大,深约110厘米,南面矿洞略微向内延伸。在洞口处各有2个已朽坏的木桩,西面洞口木桩间距72厘米,南面洞口木桩间距70厘米。H20应是挖取瓷泥而形成的,东西向剖面呈鞋状。坑内堆积可分三层:
    第①层:窑业废弃堆积层,厚约140厘米,主要为主要为高约7厘米的匣钵残块,少量长沙窑瓷片,以碗碟残片为主,出有典型的长沙窑玉璧底碗、彩绘瓷片。
    第②层:黄色网纹花斑土,夹杂网纹图和白色瓷土,较致密,厚60厘米。较纯净,含极少的长沙窑青瓷片。
    第③层:窑业废弃堆积层,厚约30厘米,主要为破碎的匣钵残片,破碎程度较①层高,含少量长沙窑青瓷碗底残片,全坑分布,且延伸至坑西侧的袋状矿洞内。(图十一-十二)
    图十一、H20坑底西部矿洞
    图十二、H20矿洞洞口残存的木桩
    H21
    H21位于TN18E04北部,开口于⑥层下,坑口呈圆形,直径120厘米,坑深20厘米,呈平底锅状,坑内堆积为灰黑色沙质粘土,与⑥层土相近,坑内出土了6个青釉平底碗,具有东汉-西晋时代特征。(图十三)
    图十三、H21①层出土青瓷平底碗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