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会话在日本:明治早期的选择(2)
http://www.newdu.com 2024/11/13 08:11:01 《江海学刊》2010年4期 曹雯 参加讨论
学习何种官话 兴亚会在创办中国语学校时,曾面临一个很实际的问题,即学校应该向学生传授何种中国语会话。如前所述,日本人与中国官商的最初交往地是上海。而由于明清时期的特殊性,在中国南方,尤其江南地域,流行的是一种带着南方口音的官话,日本人称之为“南京话”或“中州官话”。笔者推测,在上海,日本人所接触到的官话,应该就是这种“南京话”,而不是北京官话。 然而日本人接触“南京话”并不起自同治元年。江户时期,服务于长崎奉行所的唐通事大概讲的就是“南京话”。语言学家的研究表明,“南京话”对近世日本语里的汉字音读发音产生过重大影响。明末清初之际,有不少明朝遗民亡命日本长崎,他们中的很多人会说南京官话应该不足为奇。其中,有些人加入唐通事行业,与日本社会相融合,成为为日本政府效力的华裔。唐通事多是一种世袭制职业,即出身于唐通事家的子弟多会秉承父业,从小习学汉文以及中国语发音,以便将来成为一名唐通事。这反映出日本传统的中国语会话学习状态:世袭的唐通事从小学习流行于中国南方地带的官话——“南京话”。然而随着1862年起日本官商进出中国,中国语会话的掌握不再局限于唐通事的范畴。 需要注意的是,在日本与中国成功交换《中日修好条规》之前,均不应有日本人出现在北京城内。换句话说,在明治6年(1873)前,日本人基本接触不到北京官话。而当时日本国内的中国语人才非长崎的唐通事莫属。据资料表明,明治日本的早期中国语教育中心——东京外国语学校,在明治9年(1876)9月前,所教授的中国语会话是“南京话”;在此之后,聘得北京人教师薛乃良,改授北京官话。自此,东京外国语学校遂成为北京官话的教育中心⑦。日本东京地区的这一转化,其实也恰好说明,在中日近代条约关系成立之前,无论是南方的贸易城市,如长崎,还是北方政治中心,像东京,日本人按照传统习惯,习学的是“南京话”。而在没有中国人教师受聘前来日本之前,长崎的唐通事无疑是中国语会话的教师主力。明治初期,频繁参与近代中日交涉的日方翻译郑永宁即出生于长崎唐通事世家。郑永宁语言才能卓越,在中日近代早期交涉中,为日方作出非凡贡献,全程参与了《中日修好条规》的谈判、签约、批准交换书,尤其是在助成日本公使副岛种臣觐见同治皇帝一事上,可谓不遗余力。无论是他唐通事的出身,还是他长期从事外交翻译的丰厚经历,郑永宁于日本人应该学习何种中国官话一问题上均有发言权。作为兴亚会的最初会员之一,郑永宁曾就应习学何种官话发表过一个演讲,并被刊登在明治13年(1880)4月21日发行的第三辑《兴亚会报告》上。 在上述演讲中,郑永宁说,“在中国,官话极为普及。凡中国人,若只会说土语(方言),不会说官话,便无法混迹于江湖,且为世人所鄙视”⑧。不过,郑永宁解释说,中国官话并不是北京话,而是历代京话的混合物。在中国,会说官话是一种身份的体现。凡中人以上人士,于会客时,务必会使用官话。⑨令人疑惑的是,既然中国官话是历代京话的混合物,那么在清朝都城北京所流行的京话却为什么不代表中国官话呢?郑永宁依据自己丰富的经历如此解说道,“在明末清初之际,官话停留在了南方。南方人不屑讲北方话,北方人对此无可奈何”⑩。他补充说,他在北京时,曾到过南方人入阁的学士堂,看见汉大臣与亲王以下的满大臣相谈,其口音多是南北混合,官位越高,北音越疏;而亲王及满大臣与汉大臣相谈时,并不单单操着京腔。况且,南方人虽然不能操北京口音,却用的是官话,所以北方人很容易理解他们的话。可见在宗庙朝廷内通用的话自是一种东西南北混合的通语,任谁都可以理解,这就是官话,又可被称作中州通语,通行于中国大江南北。(11)郑永宁还举例说,京师的满人官员若去外省上任,其招募幕僚时,多会挑选南方人,尤其是精通中州官话的南方人。为此,郑永宁以为,欲与中国的官、士、商往来,应学习这种混合型官话。郑永宁在结束他的讲演时明确提倡,应到江苏一带去招募精通中州官话的中国语教师。(12) 郑永宁根据他自身的经历,提倡日本应大力推行“南京话”的教育。出身唐通事世家的郑永宁自身习学的也是“南京话”。凭借一口熟练的“南京话”,郑永宁在充当高级外交翻译时游刃有余,不仅与京里的官员,与京外的南方官员亦绝无沟通上的障碍。不过,郑永宁虽然明白北京话并不是中国官话,但却不知带着南方口音的官话亦不是中国官话,流通于北京官场的官话其实应该是具有北方口音的官话。在这种官话里,本应尽量少掺杂北京地方土语,然而这样的情况到底不能避免,正如上海人在说官话时也免不了会掺杂一些当地土语。“南京话”虽然可通行于中国大江南北,但在发音上,到底与流通于北方,尤其北京的官话有一些距离。明治维新,特别中日近代平等邦交关系建立以后,欲与中国政治中心密切接触的日本,在确定究竟应该学习何种官话上,开始有所变更。最明显的迹象就是,日本政府下属的东京外国语学校,于明治9年将中国语会话的教授由“南京话”变成了北京官话(13)。 不过,兴亚会中国语学校成立之初,在东京,并不是所有的中国语教育科均采用了北京官话教育。例如庆应义塾开设的中国语科,于成立当初,即自明治13年1月至明治14年7月,所采用的教学对象为北京官话。然而在中国语教师更换之际,福泽谕吉等却提出,作为商用,与其学习北京官话,不如学习“南京话”。于是,该中国语科同年11月以后开设的课程更改为教授“南京话”(14)。即便在采用北京官话教育的兴亚会内部,最初在选择何种官话教育上并没有达成共识,只是最后教授北京官话的意见占了上风。这固然与日本政府所倡导的大势不无关联,但更直接的原因大概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兴亚会中国语学校与日本陆军的关系。据第二辑《兴亚会报告》所载内容称,至明治13年3月31日,在塾生(在校生)9人,通学生(不住校生)12人,别课通学生41人。(15)这个数据显示,该校成立初期,作为别课通学生来校学习的陆军人数,要远远超出普通学生人数。日本军部早在明治初期就意识到培养中国语翻译的重要性。陆军有系统的语言人才培养计划始自明治6年11月。当时,御幡雅文等13名东京外国语学校学生,作为陆军中国语留学生,被派遣到北京。(16)而在兴亚会中国语学校成立之前,东京的军部也已经组织起相关人员学习中国语。学员的老师正是该校后来的主力教员——广部精,而广部精传授的中国语会话是军部要求的北京官话。因此,兴亚会中国语学校推行北京官话教育,其政治目的显而易见。 其二,与学校的创办人曾根俊虎的主张不无关系。曾根俊虎可以说是明治以后首批进入中国的日本人。在明治9年的一次任命中,作为海军在职军人,曾根俊虎在中国收集情报长达两年。在华期间,除收集情报外,他还一直跟随中国人张滋防学习北京官话。换句话说,兴亚会中国语学校的创办人是位精通北京官话的海军军人。而学校里唯一的中国人教师张滋防又恰恰是曾根俊虎的业师。学校成立之初的另一位中国语主力教员金子弥兵卫,曾是日本驻华公使馆馆员,其所习中国语自然是北京官话。金子弥兵卫还编撰出版了学校教学用的第一本中国语教科书——《新校语言自迩集 散语之部》。这本教科书是在英国人威妥玛所编写、出版的《语言自迩集》基础上改编而成。《语言自迩集》是威妥玛自己为学习北京官话而苦心编写的随身用学习手册,对学习北京官话非常便利,在外国人中间广为流传。总之,上至学校创办人下至具体负责教学人员所具备的北京官话背景,均决定该校将极力主张学习北京官话。 其三,兴亚会会员广部精的教学参与,亦起到影响作用。广部精是日本著名汉学家。少年时期起,即开始习汉学并中国语会话。明治11年(1878)5月,他接受近卫将校团的聘请,成为共同社的教师,担任中国语教学工作。其间,他将威妥玛的《语言自迩集》,改编成日本人用教科书《亚细亚语言集》。《亚细亚语言集》的第一卷——散语之部与金子弥兵卫的《新校语言自迩集 散语之部》基本雷同。在东京,同一时期,大家不约而同地采用同样底本进行改编的举动反映出两个现象:一是日本当时非常缺乏北京官话教科书;一是威妥玛的这部《语言自迩集》确实影响力非凡。广部精明治11年起开始为军部培养翻译人才,这说明他在此之前,于中国语会话教育,已经由“南京话”转换成“北京官话”。广部精在明治11年以后开始改编威妥玛的《语言自迩集》,为日本学生提供一本北京官话教科书的举动,也证明了上述说法。较曾根俊虎、金子弥兵卫,广部精是位中国语教育的实践家,充分意识到学习中国官话的重要性。在发行于明治13年11月15日的第十二辑《兴亚会报告》上,刊载了广部精的一篇论说——《官话论》。其中有: 余曾谓清国官话,非但清国,乃亚洲之通话也。(略)闻西洋诸国各异其语,而以英语为通话,故上流之人,皆能解英语云。十八省各虽有土话,而中人以上,无不通官话者,则亦不足深究其小异耳。(略)在今日满洲、蒙古至西域各部落,苟位上流士民,皆略解官话云。安南、西藏之于清国,其往来最久矣,虽未可谓国人尽通官话,而亦远识之人、慷慨之士,盖解其言。(略)由是观之,亚细亚东部无一不通官话之国,则谓之亚细亚通话,亦非虚语矣。(略)欲结亚细亚各国之君子,共乐其太平,则必不可不通其语。(17) 由此可见广部精对于学习中国官话的热情。在兴亚会内部,与广部精一样热衷中国语学研究者亦不在少数,尽管当时日本的主要思潮乃为“脱亚论”。据此,我们看到在日本有两个截然不同的趋向:一是要废除汉字,脱离亚洲,全盘西化;一是要固守东方精神,更加仔细观察、研究中国。 总之,日本社会对于中国语人才的需求,引发了日本各界积极推动中国语人才的培养。而怀抱强烈政治性目的的兴亚会,其所培养的语言人才又注定将更多从事政治活动。后来呈现的事实表明,较东京外国语学校的毕业生多成为中国语学专家,曾经就学于兴亚会中国语学校的学生,其后多凭借自己的语言才能,投身于中日相关事业,实现他们早年立下的政治抱负。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