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史的兴起与20世纪世界史的重新书写(8)
http://www.newdu.com 2024/11/24 12:11:51 《世界历史》 王立新 参加讨论
(41)于尔根·科卡著,景德祥译:《全球化时代的社会史研究》,《史学理论研究》2007年第1期,第64—65页。 (42)厄特·弗里沃特:《德国史的欧洲化》(Ute Frevert,“Europeanizing German History”),《德国史研究所(华盛顿)通讯》(Bulletin of the German Historical Institute,Washington,D.)2005年第36期,第9—24页。 (43)帕特里夏·克莱文:《时间、方式和地点:在全球、跨国和国际语境下书写现代欧洲史》,《欧洲史季刊》2010年第4期,第632页。 (44)杰拉米·苏里:《缓和与人权:美国和西欧对国际变迁的看法》(Jeremi Suri,"Detente and Human Rights:American and West European Perspectives on International Change"),《冷战史》(Cold War History)2008年第4期,第527—545页。 (45)舒拉米特·沃尔克夫:《犹大史:跨国主义基础上的民族主义》(Shulamit Volkov,"Jewish History:The Nationalism of Transnationalism"),古尼拉·布德等编:《跨国史:主题、趋势和理论》(Gunilla Budde,Sebastian Conrad,Oliver Janz,eds.,Transnationale Geschichte:Themen,Tendenzen und Theorien),哥廷根2006年版,第190页。 (46)托马斯·本德:《万国一邦:美国在世界历史上的地位》,第3页。 (47)于尔根·奥斯特哈梅尔:《一个“跨国”的社会史:是对过去的延续还是新的起点?》(Juergen Osterhammel,"A 'Transnational' History of Society:Continuity or New Departure?"),海因茨-格哈德·豪普特、于尔根·科卡合编:《比较史与跨国史:中欧路径与新视角》,第39—40页。 (48)阿莱达·阿斯曼:《跨国记忆》(Aleida Assmann,“Transnational Memories”),《欧洲评论》(European Review)2014年第4期,第547页。 (49)此为国际组织联盟(Union of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s)的统计数字,http://www.uiaorg/statistics/organizations/ytb299.php,2008年11月8日。 (50)http://www.uia.org/statistics/organizations/1.1.1b.pdf,2008年11月8日。 (51)莱斯特·M.萨拉蒙:《非盈利组织的兴起》(Leste M.Salamon,"The Rise of Nonprofit Sector"),《外交事务》(Foreign Affairs)1994年第4期,第109页。 (52)彼得·威利茨编:《世界的良心:非政府组织在联合国系统中的影响》(Peter Willetts,ed.,The Conscience of the World:The Influence of the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in the UN System),布鲁金斯学会1996年版。 (53)约翰·博利、乔治·M.托马斯合编:《建设世界文化:1875年以来的国际非政府组织》(John Boli and George M.Thomas,eds.,Constructing World Culture:International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since 1875),斯坦福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54)入江昭:《全球共同体:国际组织在当代世界形成过程中的作用》(Akira Iriye,Global Community:The Role of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 in the Making of the Contemporary World),加州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55)埃里克·霍布斯鲍姆:《极端的年代》(Eric Hobsbawm,The Age of Extreme:The Short Twentieth Century,1914-1991),埃伯克斯出版社1995年版,第277—281页。 (56)杰弗里·A.弗里登:《全球资本主义在20世纪的兴衰》(Jeffrey A.Frieden,Global Capitalism:Its Fall and Rise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W.W.诺顿公司2006年版。 (57)小阿尔弗里德·E.埃克斯、托马斯·W.蔡勒:《全球化与美国世纪》(Alfred E.Eckes,Jr.and Thomas W.Zeiler,Globalization and the American Century),剑桥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58)入江昭等编:《人权革命的国际史》(Akira Iriye,Petra Goedde and William I.Hitchcock,eds.,The Human Rights Revolution:An International History),牛津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59)斯蒂芬-路德维希·霍夫曼编:《20世纪的人权》(Stefan-Ludwig Hoffmann,ed.,Human Rights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剑桥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页。 (60)相关研究主要有:保罗·G.劳伦:《国际人权的演进》(Paul G.Lauren,The Evolution of International Human Rights:Visions Seen),宾夕法尼亚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林恩·亨特:《人权的发明:一部历史》(Lynn Hunt,Inventing Human Rights:A History),W.W.诺顿公司2007年版;塞缪尔·莫因:《最后的乌托邦:历史上的人权》(Samuel Moyn,The Last Utopia:Human Rights in History),哈佛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阿里耶·奈尔:《国际人权运动史》(Aryeh Neier,The International Human Rights Movement:A History),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61)艾米丽·S.罗森堡:《消费资本主义与冷战的终结》(Emily S.Rosenberg,"Consumer Capitalism and the End of the Cold War"),梅尔文·P.莱弗勒、文安立合编:《剑桥冷战史》(Melvyn P.Leffler and Odd Ame Westad,eds.,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the Cold War)第3卷,剑桥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489—512页。 (62)艾米丽·S.罗森堡:《全球视野中的大众消费主义》(Emily S.Rosenberg,"Mass Consumerism in Global Perspective"),辛德勇、王立新主编:《北大史学》第14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75-228页。 (63)彼得·斯特恩斯:《世界历史上的消费主义》(Peter Stearns,Consumerism in World History:The Global Transformation of Desire),劳特利奇出版社2001年版。 (64)约翰·布鲁尔、弗兰克·特伦特曼合编:《消费文化,全球视野》(John Brewer and Frank Trentmann,eds.,Consuming Cultures,Global Perspectives:Historical Trajectories,Transnational Exchanges),布鲁姆斯伯里出版公司2006年版。 (65)弗兰克·特伦特曼:《消费者的制造:现代世界中的知识、权力与身份》(Frank Trentmann,ed.,The Making of the Consumer:Knowledge,Power and Identity in the Modern World),布鲁姆斯伯里出版公司2006年版。 (66)http://www.un.org/zh/aboutun/,2013年9月20日。 (67)http://www.fifa.com/aboutfifa/organisation/associations.html,2013年9月20日。 (68)徐国琦:《体育》(Xu Guoqi,“Sports”),入江昭、皮埃尔-雅维斯·索尼尔合编:《帕尔格雷夫跨国史辞典》,第966页。 (69)相关著作主要有:艾伦·贝尔纳:《体育、民族主义与全球化:欧洲和北美的视角》(Alan Bairner,Sport,Nationalism,and Globalization:European and North American Perspectives),纽约州立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芭芭拉·J.基斯:《体育的全球化:20世纪30年代的国家间竞争与国际社会》(Babara J.Keys,Globalizing Sport:National Rivalry and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in the 1930s),哈佛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徐国琦:《奥林匹克之梦:中国与体育》(Xu Guoqi,Olympic Dream s:China and Sports),哈佛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70)相关著作主要有:徐元音:《梦金山,梦家乡:跨国主义与华南赴美移民》(Madeline Hsu,Dreaming of Gold,Dreaming of Home:Transnationalism and Migration Between the United States and South China,1882-1943),斯坦福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东英一郎:《两个帝国之间:种族、历史和日裔美国人的跨国主义》(Eiichiro Azuma,Between Two Empires:Race,History,and Transnationalism in Japanese America),牛津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陈素贞编:《华裔美国人的跨国主义:排华时代中美之间人口、资源和观念的流动》(Sucheng Chan,ed.,Chinese American Transnationlism:The Flow of People,Resources,and Ideas between China and America during the Exclusion Era),天普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71)相关著作主要有:维多利亚·格拉齐亚:《不可抗拒的帝国:美国在20世纪欧洲的扩展》(Victoria De Grazia:Irresistible Empire:Americas Advance through Twentieth-Century Europe),哈佛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戴维·阿米蒂奇:《独立宣言:一部全球史》(David Armitage,The Declaration of Independence:A Global History),哈佛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伊里兹·马尼拉:《威尔逊时刻:自决与反殖民的民族主义的国际起源》(Erez Manela,Wilsonian Moment:Self-Determination and the International Origins of Anticolonial Nationalism),牛津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72)入江昭:《全球史和跨国史研究的过去、现在与未来》,第39页。强调20世纪70年代作为标志性年代的著作,还有尼尔·弗格森等编《全球震荡:透视20世纪70年代》(Niall Ferguson,et al.,eds.,The Shock of the Global:The 1970s in Perspective),哈佛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73)杰伊·温特:《第一次世界大战跨国史》(Jay Winter,"The Transnational History of the First World War"),《历史教学》(Teaching History)2014年第156期,第20页。 (74)彼得·加特里尔、菲利普·尼威特:《逃难与流亡》(Peter Gatrell and Philippe Nivet,"Refuges and Exiles"),杰伊·温特编:《剑桥第一次世界大战史》(Jay Winter,ed.,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the First World War)第3卷,剑桥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186—215页。 (75)小约翰·H莫罗:《第一次世界大战:一部帝国史》(John H.Morrow,Jr,The Great War:A Imperial History),诺夫出版社2003年版。 (76)伊里兹·马尼拉:《威尔逊时刻:自决与反殖民的民族主义的国际起源》。 (77)2014年出版的由耶鲁大学教授杰伊·温特主编的《剑桥第一次世界大战史》是从跨国史视角重新书写一战史的最新尝试。该书没有按照国家或时间顺序设立章节,而是根据专题(theme)来分章,分为“全球战争”、“国家”与“公民社会”三卷。 (78)杰伊·温特:《第一次世界大战跨国史》,《历史教学》2014年第156期,第21页。 (79)入江昭:《全球共同体:国际组织在当代世界形成过程中的作用》,第61页。 (80)伊里兹·马尼拉:《根除天花运动与全球治理的兴起》(Erez Manela,"Smallpox Eradication and the Rise of Global Governance"),尼尔·弗格森等编:《全球震荡:透视20世纪70年代》,第251—262页。 (81)佩尔·霍格塞琉斯:《冷战时期欧洲的天然气:一项关键基础设施的建立》(Per Hogselius,"Natural Gas in Cold War Europe:The Making of a Critical Infrastructure"),佩尔·霍格塞琉斯等编:《欧洲关键基础设施的建立:共同的联系和相同的弱点》(Per Hogselius,et al,eds,The Making of Europe's Critical Infrastructure:Common Connections and Shared Vulnerabilities),帕尔格雷夫—麦克米伦公司2013年版,第27—61页。 (82)马修·康纳利:《摘掉冷战透镜:审视阿尔及利亚独立战争期间的南北冲突》(Matthew Connelly,"Taking Off the Cold War Lens:Visions of North-South Conflict during the Algerian War for Independence"),《美国历史评论》2000年第3期,第739—769页。 (83)萨拉·斯奈德:《人权行动主义与冷战的终结:赫尔辛基网络的跨国史》(Sara Snyder,Human Rights Activism and the End of the Cold War:A Transnational History of the Helsinki Network),剑桥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84)马修·埃万杰利斯塔:《跨国团体与冷战》(Matthew Evangelista,"Transnational Organizations and the Cold War"),梅尔文·莱弗勒、文安立合编:《剑桥冷战史》第3卷,第400—421页。 (85)入江昭:《全球共同体:国际组织在当代世界形成过程中的作用》,第192页。 (86)亨利·R卢斯:《美国世纪》(Henry R.Luce,"The American Century"),迈克尔·霍根编:《不确定的遗产:“美国世纪”的美国对外关系》(Michael Hogan,ed.,The Ambiguous Legacy:U.S.Foreign Relations in the "American Century"),剑桥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2页。 (87)埃里克·霍布斯鲍姆:《极端的年代》,第1页。 (88)在20世纪,约有3亿人死于天花,比该世纪因战争而死亡的人数的二倍还要多。伊里兹·马尼拉:《根除天花运动与全球治理的兴起》,尼尔·弗格森等编:《全球震荡:透视20世纪70年代》,第251页。 (89)《关于跨国史的对话》,《美国历史评论》2006年第5期,第1460页。 (本文刊于《世界历史》2016年第2期)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历史证据:近代以来西方世界的思考与脉络
- 下一篇:图像证史之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