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建历史客观性
http://www.newdu.com 2024/11/24 09:11:01 《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 李杰 参加讨论
内容提要:关于历史客观性问题在史学研究的历史上有多种观点,作者在梳理了几种主要论点的基础上,运用塞尔的社会构建理论,吸收语言本体论的合理内核,重新阐释了历史主义史学追求历史客观性的做法。并再次提出了历史是客观实在的观点,从认识论意义上的建构的角度,辅之库恩科学理论沉浮的证明,对什么是历史客观性做出了新的论证。 关 键 词:历史主义/历史客观性/社会建构/认识论意义 作者简介:李杰,男,云南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1988年,美国历史学家彼得·诺维克在他那部别具一格的史学史专论——《那高尚的梦想:“客观性问题”与美国历史学界》中,对历史客观性概念与美国史学半个多世纪的关系进行了精彩而丰赡的分析。他提出,历史客观性是主导美国史学的概念,曾极大地有助于美国史学的进步。同时,对历史客观性的质疑之音也大量存在。他把该书的主题限定在叙述历史客观性与美国史学的影响与作用方面,而不是去解决有关历史客观性是什么的争议问题。尽管如此,诺维克在理论方面仍然有贡献,他指出了美国史学所讨论的历史客观性问题,初期表现为主观与客观的对立,后期表现为客观性与相对主义的对立。诺维克发现了历史客观性问题的复杂性。[1]2000年,中国学者袁吉富在其专著《历史认识的客观性问题研究》中,对近代以来中外关于历史客观性的各种观点进行了梳理,分析了各种观点的异同、价值。虽然正如作者所言,由于问题“极为复杂”,“限于笔者的能力和时间”,未能提出自己何为历史客观性的见解。不过他正确地谈到了解决问题的思路:解决历史客观性问题,必须从历史本体论与历史认识论的关系着手。[2](P133,131)从那以后,论述历史客观性的文章还不断零星地出现,但新意不多。历史客观性问题曾长期遗留并困扰着历史学界,是历史认识论中的斯芬克斯之谜,如今解决这一问题的时机已经来到。美国学者塞尔的《社会实在的建构》一书提供了解决问题的突破口。该书在论证社会实在的客观性时,从本体论与认识论关系的角度,论述了客观性的复杂性,特别论证了建构认识论上之客观性的合理性,这为解决历史客观性问题提供了理论基础。本文将在重新解读兰克历史主义史学观念的基础上,以塞尔的观点为前提,结合对语言本体论的改造,并辅之库恩科学理论的沉浮的论证,对什么是历史客观性做出新的解释。 一、理解历史客观性的悬疑之点 沃尔什曾在其《历史哲学导论》一书中谈到,历史客观性问题是历史认识论中“最为重要而又最令人困惑的问题”。[3](P95)此言所是。历史客观性的疑难之点由以下因素产生:历史是过去发生的事,人们不能直接面对它,这个“过去”还能说是客观实在的吗?人们是从书本上知道历史的存在的,没有历史书籍,对历史便一无所知。但历史学家书写历史时,加入了自己的价值判断,如何判定书上所写的事实是客观的?利用历史文献进行历史研究,是历史学家的工作规范,而历史文献已是前人的记录,其中掺杂了记录者的主观意图,那么历史学家的历史研究又如何做到客观呢?这些问题既涉及如何看待历史实在的本体论问题,又与历史认识如何达到客观的认识论问题相关,而且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还交织在一起。甚者,历史客观性问题还因为历史学追求客观性为科学价值的宗旨而复杂化。历史学作为一门科学,是通过追求客观性才建立了自己的科学性,从而确立为一种科学知识的,如果历史客观性不能得到彰显,甚或动摇、瓦解,那么历史学还有什么理由作为科学知识的学科门类而存在呢? 历史客观性概念是19世纪西方历史主义的产物。梅尼克在《历史主义的兴起》一书中指出,历史主义是与文艺复兴以来的自然法体系相对立的思潮,它在近代德国以兰克为代表的历史主义史学中得到最典型的体现。历史客观性概念是历史主义史学的核心概念,它的主要含义是:历史是客观的过去,它独立于历史学家之外,是历史认识的对象。“过去”由事实构成,历史事实决定着历史真实。历史真理存在于历史事实中,有待于历史学家将其发现出来,历史认识是否是历史真理,就看历史认识是否和历史事实相符合。和历史事实相符合的历史认识,就是具有客观性和历史真理性的历史认识。在这一说法中,客观性是和事实、科学性、真理性相联系的概念,并且处于它们之间的核心。没有客观性就无法把握事实的本质,历史认识的科学性、真理性也都无法判定。 20世纪前半期兴盛的西方分析历史哲学,曾质疑过上述历史主义史学所阐述的历史客观性的实在性、合理性。布莱德雷、克罗齐、科林伍德、奥克肖特、沃尔什等都发表过相似的意见。他们认为,“历史学是一种科学,但却是一种特殊的科学。”[4](P285)它是通过自我认识的途径建立起来的,哲学对历史认识的形成起着决定作用。如布莱德雷曾说:“历史……是凭着我们自己的推论才获得了它作为历史、作为各种事情的记录而存在的。”[5](P28)在他们看来,不是历史事实,而是历史学家的思想、经验构成历史认识的对象。他们认为,历史认识的特点是价值判断在先,历史事实之所以为历史事实,是历史学家的价值观念选择的结果。因此,如果说有什么历史真理的话,乃是历史观念本身。沃尔什提出,历史真理是一种判断,出于同一阵营的历史认识,如果多数人赞同,就是历史真理。 西方分析历史哲学家批评历史主义史学拒绝价值判断,导致了如下失误:即直接把历史事实当作自在自足的对象,把历史视为独立于研究者自身之外的客观存在,把历史认识当作是对过去的认识,把历史真理看作是对符合历史事实的认识。上述批判是有科学性成分的,曾极大地推进了历史认识论研究。我们已在过去的论著中作过评价,此不赘言。[6](P14-34)但西方分析历史哲学家们认为,如果没有历史认识的作用,历史是无法认知的,而无法认知的历史,等于说它不存在。西方分析历史哲学把历史存在和历史认识等同起来,将历史认识的客观性和历史的客观性混同起来,并以前者代替了后者,以历史认识的主观认同替换了历史客观性是否存在的问题。 20世纪后半期兴起的西方叙述历史哲学,以语言为本体论建构哲学体系,在论述中也展开了对历史主义史学的批判。它比分析历史哲学更进一步,将历史客观性问题放逐出历史认识论不予论证。现代语言学认为,“语言绝不是等待着充填事实或概念内容的空洞的产物,或附属于世界的生存的指涉物,其本身作为许多事物之一而存在于世界之上,已经充满了比喻的、转义的和类属的内容,而后才在特定言语中实际表达出来。”[7](P297)叙述历史哲学根据现代语言学创立了自己的思想。叙述历史哲学的代表人物是海登·怀特和安克斯密特,虽然他们的观点不尽相同,前者把历史作为文学看待,后者仍保留了历史撰述的性质,但在对待历史客观性问题方面却持有一致立场。他们认为,“历史学家本质上所做的是把关于过去的文本转化成历史学家的叙述的文本。”[8](P77)“‘历史’不仅是我们可以研究和进行研究的一个客体,而且,甚至从根本上是由一种独特的书写话语与过去相协调的一种关系。”[7](P292)“理解历史即建构历史,而非再现历史。”“历史不再是我们生活的各个阶段里在我们身上发生的事情,而是连续玩味对它的记忆。”[8](P226) 通过将历史比喻为文学,怀特把历史客观性问题一笔勾销了。他认为,“不关心过去是否真正存在这一形而上学问题”有足够理由,因为,历史研究不仅涉及事实问题,而且涉及意义问题,而意义是通过语言叙述实现的,所以,与其把注意力放在历史是否具有客观性的形而上学方面,不如放在语言的叙述方面,从语言叙述中建构历史本体论。 和怀特不同的是,安克斯密特坚持了历史撰述的合理性,用历史表现概念阐述他的历史认识论。他说,表现就是叙述其所是,在场性体现为表现的特质。表现的在场性即是表现与被表现物并无二致。当表现“表现”了被表现物,表现就取代了被表现物,表现的在场使被表现物退场。如在布罗代尔出版《菲利普二世时代的地中海和地中海世界》之前,我们的认识中并不存在一个地中海世界的历史,只是在阅读了书籍后,人们才在头脑中建立了地中海历史世界的形象。因此,历史文本先于历史实在而存在。安克斯密特认为,历史叙述构成历史文本,历史文本取代历史实在成为更客观的历史。最终,安克斯密特走到了和怀特相同的立场上,放弃了历史客观性的探讨。①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朱建平:西方逻辑史研究始于19世纪
- 下一篇:古代阿拉伯史学史的分期及其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