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中国史 > 历史地理学 >

湖兴湖废:明清以来河东“五姓湖”的开发与环境演变(4)


    四、结语:五姓湖开发的历史启示
    纵观明清以来五姓湖的开发历史,可知水源稳定与否乃是五姓湖存废兴亡的关键。而五姓湖的水源却是与涑水河、姚暹渠以及鸭子池的兴废密切相连的,人为因素影响极大。可以想见,如果没有乾隆十八年蒲州知府周景柱治理涑姚二渠淤塞问题时连带浚治五姓湖之举,极大地缓解了五姓湖的淤塞和水源补给问题,就不会有乾隆十八年以后五姓湖区域经济的兴盛。同样,光绪末年五姓湖区域经济的衰落,同样是因为水源补给出了问题,以致湖水久涸。五姓湖之兴废历史,给我们呈现出这样一个基本的事实:水兴则湖兴,湖兴则政兴,政兴则民富,民富则县强;反之,水枯则湖枯,湖枯则政衰,政衰则民贫,民贫则县弱。对于五姓湖区域社会发展而言,这一逻辑可谓古今通用。因此,在五姓湖湿地经济开发过程中,首先要解决的就是水源的问题。解决好水源问题,是五姓湖湿地经济开发的最基本条件。
    其次,从五姓湖的兴废演替过程中,我们发现今后对于五姓湖的开发整治不能仅限于五姓湖本身,而应将涑水河、姚暹渠乃至于解州盐池全部纳入进来,作为一个整体来加以整治和开发。明清以来涑水河河道的一改再改,姚暹渠开凿后的一疏再疏,均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了五姓湖的水源稳定,时而有利时而有害于五姓湖的长远发展。这是因为明清时代涑水改道,姚暹清淤,均是以保障盐池免受洪水侵害为首要目标的。为了维护盐池的安全和丰厚的利益,改道或清淤不一定要率先考虑五姓湖的安危。明清时代,在以盐池为中心的区域经济结构中,五姓湖的安危与利益并非问题的关键。时异势殊,今日五姓湖湿地经济的开发,虽不再是以盐池经济为中心,而是以五姓湖湿地经济为中心,却依然要将涑水河、姚暹渠以及中条山峪诸水甚至盐池全盘考虑进来,因为五姓湖并不单单是永济的五姓湖,而是涑水流域的五姓湖。无视其间的联系,结果必将是事倍功半。
    第三,从水源畅旺时五姓湖的开发历程中还要看到,五姓湖的开发整治,不能仅局限于永济市本身,而应该是一个综合性的开发整治。就行政层面而言,至少要得到运城市一级政府的支持,要将五姓湖的开发整治纳入到整个运城市经济开发的视野之中,作为运城市经济开发的一个重点工程。乾隆十八年五姓湖的成功浚治,就是由蒲州知府周景柱牵头,并得到河东道台乔光烈的大力支持后才顺利施行的,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历史的经验值得借鉴,今日五姓湖湿地经济的开发,理应占据更高的起点,如此才能事半功倍。
    第四,从乾隆年间五姓湖经济的兴盛中不难看出,早在清代五姓湖区域经济就形成了以五姓湖水域景观为基础,集休闲、娱乐、交往、消费于一体的经济发展模式,带动了五姓湖区域渔业经济、水产作物经济和农业经济的全面发展。不仅如此,由于五姓湖区域景致优美,早在明代就已有晋藩王府在湖区建设私家宅邸以供消遣,并且吸引了众多高级官吏和文人雅士前来消闲旅游,无形之中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和文化品位的提升,成为后人一种穿越时空的想象和赖以炫耀的资本。这种发展模式虽然是历史形成的,对于现实中的区域社会发展具有同样的借鉴意义。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