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中国史 > 历史地理学 >

2014—2015年中国历史地理学研究述评(2)


    满志敏《中世纪温暖期华北降水与黄河泛滥》(《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14年第1辑)发现五代至北宋时期(中世纪温暖期)华北地区大范围降水比较多见,这是当时黄河决溢的主要原因。张健等《1765—2010年黄河中游5—10月面降雨序列重建与特征分析》(《地理学报》2015年第7期)基于清代黄河流域水位志桩设置与报汛制度运作情况考证,梳理出清代陕州“万锦滩”水位志桩水尺记录数据,重建了黄河中游1765—2010年5—10月面降雨量变化序列。
    环境史方面,王大学《雍正朝盐官海神庙建设中的环境与政治》(《历史地理》第29辑)运用自然地理学和河口海岸动力学知识,复原了雍正年间海岸边滩自然修复导致潮势平稳的历史真相。钱克金《东苕溪之由来及与流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14年第4辑)指出东苕溪的形成过程是先民合理利用和改造自然、有效发展该流域社会经济的过程。
    2历史水文地理研究。辛德勇《辨楚昭王“涉雎济江”的途程与所谓“江南之云梦”》(《历史地理》第29辑)对《左传》定公四年所记楚昭王“涉雎济江”的行程进行梳理,并据此再度回应“云梦”问题:楚国“云梦”的范围只能限定在长江北岸。满志敏《典型温暖期东太湖地区水环境演变》(《历史地理》第30辑)对北宋时期东太湖地区水环境演变时间过程进行了分析,发现其与重建的同时期中国东部温度变化的10年距平值有很好的时间一致性。《水经注》研究成果有张修桂《〈水经注〉洞庭湖水系校注与复原(下篇)》(《历史地理》第29辑)、李晓杰等《〈水经注〉现存主要版本考述》(《历史地理》第31辑)、夏婧《〈水经注〉佚文甄辨》(《历史地理》第31辑)等。
    四、历史人文地理。
        1历史政治地理。近年来,作为历史地理传统核心命题的历史政治地理再度蓬勃发展,周振鹤主编《中国行政区划通史》又出版两部分册:李晓杰《五代十国卷》与胡阿祥等《三国两晋南北朝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4年)。随着简帛的大量出土,以及档案的应用日益普遍,大量的行政运作过程细节被披露出来,原本相对简洁的历史政治地理研究孕育着转机,一些“定论”的问题,也呈现被改写的趋势。胡恒《皇权不下县?——清代县辖政区与基层社会治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力图从中国本土行政实践中寻找出清末以来县以下区划的历史渊源,对在学术界影响较大的“皇权不下县”等相关理论假说进行了反思。李新峰《论明代沿海卫所与州县人口田地的关系》(《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15年第5期)认为,明代沿海卫所不管辖任何本属州县的人口和田地,明代人口田地的实际规模、军政系统在行政区划体系中的地位,或可再加斟酌。在近年清代“省”与“统部”讨论的背景下,赖锐《清代“统部”考》(《历史地理》第31辑)认为,“统部”并非清代高层政区的正式名称或俗称,其有两层含义:一是高层政区的抽象概念,二是“一统志”中统括一省大要的总叙。尹弘兵《地理学与考古学视野下的昭王南征》(《历史研究》2015年第1期)运用历史地理学视角,解释周昭王南征这一历史事件。政区沿革的链条也逐渐细化,如张莉《秦郡再议》(《历史地理》第29辑)、尤佳《汉初九原地区置郡问题再探讨》(《历史地理》第29辑)、程钟书《孝景三年二十四郡考》(《历史地理》第31辑)等。
    2历史城市地理研究。周宏伟《西周都城诸问题试解》(《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14年第1辑)认为,西周时期符合当时都城标准的城邑为周、宗周、成周、镐京、郑五地。坊市制研究继续深入,成一农《里坊制及相关问题研究》(《中国史研究》2015年第3期)复原了北魏至唐代“坊”产生和演变的过程。余国江《六朝隋唐时期的扬州城与坊市》(《历史地理》第31辑)指出,扬州的里坊并无坊墙,坊界受道路、水系影响很大,并对以往的坊市制看法提出质疑。
     (责任编辑:admin)